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日訊 2020年2月20日,濟南已經有了些許初春的感覺。下午2點,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張銘偉和同事提前來到了遙牆機場,跟隨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去武漢開展工作。
這次跟隨山東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來武漢,省委宣傳部對記者的要求是進入紅區找準典型,全面反映山東醫療隊在漢期間的工作風採和感人故事。下午五點半,飛機順利在武漢天河機場降落。隨後在去往駐地的路上,張銘偉和同事劉冰冰就開始商量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計劃,初步制定了一系列的小目標。
記者張銘偉、劉冰冰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重症隔離病房進行採訪報導
要進入病區,頭等大事就是做好防護,不僅是個人,還有記者的戰鬥武器——攝像機和採訪話筒。在醫療隊的幫助下,張銘偉和同事通過兩天時間,迅速掌握了醫用防護服的穿脫要領,但是問題也來了,攝像機的「防護服」咋辦呢?張銘偉向醫院感控科的醫療隊員請教,他們說,在病區裡有會診用的工作手機,他們都是用保鮮膜把手機整個封住。但是攝像機是個不規則的形狀,整個封住難度很大。根據他們的啟發,張銘偉自己動手,給攝像機設計一套"防護服"。構思就是把攝像機的重點部位,比如鏡頭和尋像器單獨用保鮮膜封住,然後再用醫用垃圾袋把整個機身套起來,把袋子上罩在鏡頭和尋像器的部位剪開,最後用膠帶把塑膠袋和保鮮膜進行粘連。
思路有了,接下來就開始具體實施。張銘偉找來醫用垃圾袋,把鏡頭和尋像顯示屏的位置測量好,用筆做好標記,拿剪刀剪開口子。把保鮮膜和膠帶扯平,均勻地貼合在遮光罩和顯示屏的四邊。最後,把剪掉兩個口子的塑膠袋和保鮮膜固定在一起,這樣一套攝像機的"防護服」就算做好了,整個過程像是重溫了一堂小學時候的手工課。
因為近視,張銘偉戴上護目鏡以後,會有兩層鏡片的光感,再加上顯示屏和鏡頭前邊的兩層保鮮膜,拍攝時的透視性非常差。而且,在病區裡由於穿著不透氣的防護服,活動頻率稍微過猛,護目鏡就容易起霧,近似於盲拍的經歷時有發生。這樣的感受讓張銘偉對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們進病房一個班起碼要四個小時的時間,而且他們的活動頻率更快,對體能的消耗也就更大。每次值完班出病房換衣服的時候,可以想像到他們的內層手術服都可以擰出水來。」
記者張銘偉、劉冰冰在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重症病區採訪報導
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在山東廣播電視臺這個最強後方的大力支援下,張銘偉和同事先後七次進入病房進行深度採訪,拍攝了《王言森:做患者心中的"定海神針"》《中醫施治 提高治癒率》《李偉:兒子的名字叫援鄂》《郭海鵬:用仁心仁術守護生命》數十篇稿件。當再次回想武漢的經歷,張銘偉說:「這次新聞戰『疫』的勝利,是一次前後方協同作戰的戰例,更是我的一次與英雄同行並不斷學習的難忘經歷,必將促使我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為我臺新聞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來源:閃電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