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介
十二經屬於人體的「正經」,八脈不是人體的「正經」,所以稱「奇經」,實際屬於脈而非經,我們平常說的「經脈」二字,其實是對「十二經」和「八脈」的總稱。除了經脈還有「絡」,絡的意思就是聯絡,身體的經脈既獨立又有交互,如我們把身體比做一個國家,經脈就像是每個省份,每個省既獨立又有和別省的連結,是因為各個省份之間都有「通路」,而「絡」就是起到連結身體各個經脈的作用,使其協調「工作」,比做是我們身體的聯絡員。
「八脈」出了問題有自己特有的症狀,雖然不屬於十二經,但按脈證分屬十二正經去治。十二經對應天時,按照十二時辰對應來分布,這個大家都清楚,但是「八脈」按照空間位置的分布這個知道的人就少了。如何來理解呢?人體可以定位出上下前後左右加上裡外八個方位,這有別我們平常說的「四面八方」,我們平常說的四面八方是平面,而人體是一個立體的,有除了前後左右還有上下內外。
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來理解八脈就好懂了,每條脈管理的是人體一個位置,督脈後任脈前,衝脈上帶脈下,陽蹺左,陰蹺右,陽維外,陰維內。按照人立體的位置劃分,八脈正好包攬管理了人體的全部區域。至於八脈如何與十二經協同工作,這就類似中央的各個部和地方省份之間的工作,一個部是要管很多個省的。所以我們知道督脈管人體一身的陽經,任脈管人體一身的陰經。再擴展說,衝脈管人體上半身的經,帶脈管人體下半身的經;陽蹺管人體左側的經,陰蹺管人體右側的經;陽維管人體的血脈之外的氣,陰維管人體的脈內的血,所以不拘泥於一經。
再打個不嚴謹但好理解的比喻,就是我們把經比做各個省,因為經和臟腑都有連結,臟腑的腑也就是我們古代的「府」,屬於現在省級的部門。脈和臟腑沒有直接連結,脈就是管理這些省協同工作的部門,他們中間聯絡處就是人體的「絡」。一個部管理若干個省,一條脈管理著若干條經,經與經,脈與脈,經與脈,他們靠絡來互連在一起,協同人體工作。雖然說脈管理經,在實際治理上如果脈病了,表現出來的症狀依然按照十二正經的脈證來治療。一條脈「病」了,會影響好幾條經的正常「工作」,理論上脈比經更值得重視,你看電視劇上練絕世武功都是打通任督二脈,打通「奇經八脈」的,這就說明了脈的重要性。
為此,村長把《桂林古本》的奇經八脈病做簡單分析,並給出治療思路,拋磚引玉。
正 文
奇經八脈不繫於十二經,別有自行道路。其為病總於陰陽,其治法屬十二經。
1、假令督脈為病,脊背強,隱隱痛,脈當微浮而急,按之澀,治屬太陽。
☇註:
太陽經病主方為桂枝加葛根湯或桂枝加瓜蔞根湯,我更喜歡葛根和瓜蔞一起使用,桂枝湯解肌肉,葛根加瓜蔞添津解痙,如果病久需加桃仁丹皮活血。
2、任脈為病,其內結痛疝瘕,脈當沉而結,治屬太陰。
☇註:
任脈是人體的生殖脈,女人懷孕就叫做妊娠,所以女人多病此。疝瘕就是指身體裡面的痰溼氣結,不是腫瘤,腫瘤有供血系統,有根。疝瘕無根,由於脾胃虛弱運化不力而導致,因此健脾化痰散結是關鍵,可用建中類加半夏乾薑,寒者加炮附子,久病合桂枝茯苓丸。
《素問·玉機真髒論》:「脾風勿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故謂之疝瘕也。由寒邪與臟腑相搏所成。」
3、衝脈為病,氣上逆而裡急,脈當浮虛而數,治屬太陰。
☇註:
氣上逆為咳,這種咳而不嗽,就是有明顯的氣衝而無痰,我們平時說的乾咳。此為「衝脈傷,時咳不休,有聲無物」之意。但乾咳有時會是肺部乾燥引起的,這需要麥門冬湯潤肺,如果有氣上衝,半夏加五味子可以專斂肺氣降逆,這就是小青龍湯治咳為什麼加五味子的原因。
還有一種是氣上衝,非咳,發作時心跳加速,欲死,不同於氣上逆。治氣上衝的方子為甘草桂枝湯或桂枝去芍藥湯,這種氣上衝類似「奔豚」,奔豚病是由驚嚇所至,恐傷腎,腎氣不固而導致的客氣上逆搶心。如果是因為驚嚇所致,用奔豚湯。
4、帶脈為病,苦腹痛,腰間冷痛,脈當沉而細,治屬少陰。
☇註:
古人穿衣腰部都有系帶,這個就是帶脈的位置,我們現在也系腰帶,但是太緊了。現在人有兩個極不好的習慣,用兩個帶子把人體給捆死,一是女人的文胸,二是腰帶,勒的太緊,人體氣機無時無刻不是上下交通的,捆兩個那麼緊的帶子,怎麼能運行通暢?我覺得現在人的高血壓一部分都是捆的太緊導致的。
這裡的帶脈傷是帶脈被寒溼所傷,因此「苦腹痛,腰間冷痛」,古人形容腰有寒溼如坐水中。寒溼是最傷脾的,所以苦腹痛,脈沉而細這當然是陰脈,同少陰病總綱的脈微細,從主題條辨的脈證分析這是太陰少陰合病的程度了。
只是回身一周冷,可用乾薑苓術湯加腎氣丸。如果有因寒溼而導致的腹痛,用桂枝加芍藥湯合理中丸,寒更重者下利腹痛,真武湯。
5、陽蹺為病,中於側,氣行於外,脈當弦急,按之緩,治屬少陽。
☇註:
陽蹺傷,則身左不仁。「不仁」意思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麻痺,麻木,再往下發展就是半身不遂。痺這個症多屬於血痺,「不仁」的麻痺感也正是因為氣血不通的結果。我們有時候睡覺壓著胳膊腿,氣血過不來就會出現肢體麻木,再嚴重就會有痺痛感,你這個時候摸一下皮膚會感覺觸覺變的不敏感了,這就叫「不仁」。
解決身體肌肉麻木最好的理法是「新加湯」,我們注意到半身不遂有分左邊和右邊,經典明確給出方向,左陽蹺治少陽。「脈當弦急」,這也確實是少陽柴胡證的脈,如果我們單用小柴胡湯也會有效,前面說了,解決肌肉麻痺最好的理法是「新加湯」。實際上小柴胡合新加湯的理法更加的常用,尤其是治療老年人又有柴胡證而且肌肉酸痛的問題,簡直是藥到病除。
6、陰蹺為病,中於側,氣行於內,脈當浮緩,按之微急而弦,治屬厥陰。
☇註:
人體的陰陽劃分是上為陽下為陰,後為陽前為陰,左為陽右為陰,中醫稱左升右降。如果說陽蹺脈病是人體左側的升發太過,陰蹺脈就是右邊的下降不足,上升和下降都是肝膽的疏洩功能的體現。脈浮而急弦,這同樣是少陽病的脈,絕對不是厥陰病的脈。那為什麼說陰蹺脈病要治從厥陰呢?此厥陰不是厥陰病,而是指的厥陰肝,比如肝火旺盛而導致的口苦咽幹,頭痛失眠,實際治療依然用的是少陽柴胡類方劑。
我們知道肝主疏洩。疏,《說文》釋為「通」,即疏導、開通之義;洩,有發洩、發散之義。肝主疏洩,是指肝具有疏通、調暢全身氣機,使之通而不滯、散而不鬱的作用。因此,我們明白了陰蹺脈病了會直接影響肝的疏洩功能,此時要疏肝理氣,這才是「治從厥陰」的意思。疏肝理氣最好的方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四逆散」,這是居家常備妙藥。不管是左邊還有右邊的問題,只要肌肉麻痺「不仁」者,都要合新加湯或者建中湯類,大家可以從「陰陽蹺脈」的病理分析去參透偏癱的治療理法。
7、陽維與諸陽會,其為病在脈外,發寒熱,脈當浮而虛,治屬氣分。
☇註:
浮而虛的脈是太陰脈,此病往往會體現出氣不足,身重倦怠,「小有勞身既汗」的太陰病特徵。氣不足,可用黃芪建中湯加乾薑半夏,補氣一定要建立在「建中」的思維之上,脾胃不運化吃什麼都白搭!
8、陰維與諸陰交,其為病在脈中,心中痛,手心熱,脈當弦而澀,治屬血分。
☇註:
心中痛,手心熱是有心火,也就是熱邪幹心的表現。為什麼會手心熱呢?是因為手心是勞宮穴,心有火會傳心包,勞宮穴是心包經的大穴。類似於我們平常說的五心煩熱,這是一種陰虛的辯證,陰虛生的熱並非實熱,而是因為陰虛顯得陽旺。我打個比喻更好理解,比如咱倆本來是一般高的,你突然蹲下來,這就突顯得我高了,我呢其實並沒有高,這就是陰虛陽盛的原理,陽並沒有真的旺盛。此時,我們不需要管陽,只要把陰補足陽自然就不顯得旺盛了。因此說:「陰維傷,則養榮」。榮即營,養營即滋陰。
滋陰的代表就是「六味地黃丸」了,但脾胃不好的人吃了恐怕不舒服,所以我更喜歡用小建中湯加六味地黃一起開,治療五心煩熱很有效。如果熱重到口乾口渴了,就要用小柴胡加六味地黃丸,更重熱到心痛了,那要及時清熱兼滋陰,宜黃連阿膠湯。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為氣血之別,使不拘於一經也。奇經八脈之病,由各經受邪,久久移傳,或勞傷所致,非暴發也。
問曰:八脈內傷何以別之?
師曰:督脈傷,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則隱隱而脹;任脈傷,小便多,其色白濁;衝脈傷,時咳不休,有聲無物,勞則氣喘;帶脈傷,回身一周冷;陽蹺傷,則身左不仁;陰蹺傷,則身右不仁;陽維傷,則畏寒甚,皮常溼;陰維傷,則畏熱甚,皮常枯。
問曰:八脈內傷其脈何似?
師曰:督脈傷,尺脈大而澀;任脈傷,關脈大而澀;衝脈傷,寸脈短而澀;帶脈傷,脈沉遲而結;陽蹺傷,脈時大而弦;陰蹺傷,脈時細時弦;陽維傷,脈時緩時弦;陰維傷,脈時緊時澀。
問曰:其治奈何?
師曰:
督脈傷,當補髓;
任脈傷,當補精;
衝脈傷,當補氣;
帶脈傷,當補腎;
陽蹺傷,則益膽;
陰蹺傷,則補肝;
陽維傷,則調衛;
陰維傷,則養榮。
問曰:其處方奈何?
師曰:相體虛實,察病輕重,採取方法,權衡用之,則無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