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杭州日報】;
颱風遠離
晴熱天氣也強勢回歸
這幾天,杭州將再次衝擊38℃!
而隨著酷暑天氣來臨
夜間出行鍛鍊的遊客也逐漸增多
但安全問題也要格外注意
昨夜,兩名小夥就在夜間鍛鍊時
突然倒下
1
西湖邊
夜跑小夥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巡邏隊員一邊扇風一邊澆水
昨天晚上8點30分左右,西湖景區公安巡邏隊來蘆煒、徐杭玲、徐立峰、沈樂四名隊員巡邏至蘇堤北口一帶,突然有遊客求助,「這裡有人暈倒了,快過來幫忙!」
聽到有人大聲喊叫,隊員趕緊衝了過去。只見一名20多歲的年輕男子躺在地上不省人事,身上穿著運動服,整個人全身都溼透了。看起來像是剛剛在跑步的。
小夥子旁邊陪著兩個同樣來跑步的年輕人,看上去像是同事朋友,面色驚慌,急得不行。
徐立峰見狀立馬俯下身,耳朵貼在小夥子胸前判斷他是否還有呼吸和心跳。聽到還有心跳的聲音,徐立峰心稍微安了下來,猜測小夥子可能是天氣太熱,運動激烈導致脫水了。
小夥子四肢舒展暈倒在地,心率跳動很快,體溫也很高。徐立峰趕緊拍了拍他,看他有沒有什麼意識。隨後快速掀起他的衣服,順帶把自己身上的一瓶水澆上去,給他降降溫。
徐立峰一邊讓同事趕緊撥打120,一邊又吩咐其他隊員去買水。不知什麼時候,旁邊有好心買了好幾把扇子,直接塞到徐立峰手上。他順勢接過去,一手繼續給小夥澆著礦泉水,一手則不斷給他扇風。前前後後10多瓶水往身上淋,10多分鐘後,小夥子體溫才稍微降下來。
只見小夥子的眼睛稍微睜開了下,沒幾秒鐘就閉上了,可能意識還是處於模糊狀態。
之後,救護車趕到現場,小夥子被送醫救治。
晚上9點50分,徐立峰還是放不下心,再給小夥子朋友打電話問了情況。
「他眼睛睜開了,意識也恢復了,只是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對方說,「還好人沒事。」
聽到這個消息,徐立峰一口氣就鬆了下來。
「他平時保持一周兩次長跑頻率,暈倒前我們已經跑步約一個小時。」他的朋友談到昨晚的情況,還是後怕。
據了解,暈倒小夥子老家是宜昌的,現在在杭州工作,25歲,平常比較喜歡長跑運動,經常圍著西湖夜跑。
2
錢塘江邊
小夥騎車突然倒下
連人帶車還壓倒了身邊女子
無獨有偶,同樣就在昨晚8點多,錢塘江邊,也有人在鍛鍊時倒下。
當時,錢江二橋邊的遊步道上,一群騎行愛好者從遠處一路騎來,到橋下做休息調整。
沒到幾分鐘,突然,一名男子突然四肢無力,癱倒在地,人和車還壓到了身旁騎行團中的另一名女子,造成兩人的下巴、膝蓋、牙齒等多處損傷!
剛剛還好好在騎行的朋友,怎麼會一下子不省人事?!
附近圍觀的人也走了過來,大家都不知道這究竟是發了病,還是什麼情況。
沒多久,一群小夥子衝了過來。他們是錢江世紀城消防救援站消防員,看到出狀況立刻衝向事發地點。他們在大家的幫助下將受傷的兩人扶起,但該男子由於全身乏力根本無法正常站立。
隊員在通知後方隊員拿取醫藥箱的同時,立刻在騎友們的幫助下讓男子躺平,並通過拍打雙肩、確認心跳等方式確認男子生命體徵無礙。經過消防指戰員對男子的皮外傷進行處理,男子的身體逐漸恢復。隨後聯繫男子家屬並將其送至家人處。
經了解,該男子疑似夜間空腹騎行導致四肢無力。在事發後,騎行團以及男子向熱心的消防指戰員表示了誠摯的感謝,紛紛為「火焰藍」小哥哥們點讚。
杭州將再次熱出新高度!
做好防暑,及時補水
據杭州氣象臺預計,近期杭州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午後局部有短時雷陣雨。
未來幾天,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杭州將不斷重複晴熱高溫加午後雷陣雨的天氣配置。最高氣溫除11日外均在36~38℃,熱出新高度!
這樣的天氣裡,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及時補水。同時,要謹防午後雷陣雨帶來的強雷電、雷雨大風和短時強降雨。
中暑分為這三級
先兆中暑
患者在高溫環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時間後,出現口渴、乏力、多汗、頭暈、眼花、耳鳴、頭痛、噁心、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體溫正常或略高,不超過38℃。
輕症中暑
先兆中暑症狀加重,體溫在38℃以上,出現早期循環功能紊亂,包括面色潮紅或蒼白、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噁心嘔吐、大汗淋漓、皮膚溼冷、脈搏細數、血壓偏低、心率加快。
重症中暑
先兆和輕症症狀加重,出現高熱、痙攣、驚厥、休克、昏迷等症狀。
如何預防中暑
防曬
夏天出門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00-16:00的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最好塗抹防曬霜,帶上充足的水。
喝水
每天喝1.5~2 L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慢慢喝水,定時喝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飲用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
休息
避免長時間滯留於高溫、高溼、密閉環境中,身體不適時不要堅持,要適當休息;另外,夏天晝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更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
飲食
高溫環境下,人體需要及時補充水分的同時,對蛋白質和維生素要求也比較高,要常吃些富含優質蛋白質又易於消化的食品,多喝湯、多喝茶、多喝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來源:杭州日報
記者 鍾瑋 李維和 實習生 林潔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