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人的一生,最後幾年有很大概率要和護理打交道。中國老年人的照護和保障現狀怎麼樣?保險小記拿到了一份剛出爐的《2018-2019 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
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年人們的失能狀況與護理困境,也能看到年輕人對自己老年未來的規劃與擔憂。
調查顯示,27.4%的成年人、19%的老年人願意接受「以房換護理」模式。這表明,以住房資產為基礎的各類金融產品、保險產品還有發展空間。
《2018-2019 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是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利用「中國大學生保險責任行」實踐調研活動平臺,聯合團中央相關部門、中國社科院、相關企業展開的調研活動,涵蓋23個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完成有效問卷1.2萬餘份,是一次大型的社會調研。
失去日常活動能力的老年人們
本次調查分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組和30-59歲的成年人組。調查樣本所在地包括武漢、貴陽、蘇州、成都、青島、上海、南通、廣州、重慶等23個城市。
在老年人組,調查地區有4.8%的老年人處於日常活動能力重度失能,7%處於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這意味著超過十分之一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飯、洗澡、如廁等方面的基本活無法完全自理。從依賴程度而言,有四分之一的樣本老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1.老年人的哪些能力退化的最嚴重?
能力退化最為嚴重的活動依次是:一是需要較強記憶和認知能力的技能,比如按時按量服藥、管理財務;二是複雜性相對較低的日常活動,比如外出購物、使用公共運輸工具;三是需要較多體力投入的活動,比如洗衣服、做家務。
2.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老年人的失能?
首先是年齡,65歲是一個重要節點,很多老人第一次出現失能現象就是在65左右,年齡越大就越嚴重。
從性別來說,整體上男女差不多,但70歲以前,男性發中度以上失能的概率略高於女性;但70 歲之後, 女性則面臨更高的失能、尤其重度失能。
隨後是健康角度,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顯著下降,97%的人同時患有至少一種以上的慢性病,其中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阿爾茨海默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帕金森症是嚴重失能老人的高發疾病。
最後是家庭結構,尤其聚焦到沒有子女的獨居老人——即所謂的空巢老人,發現在中度和重度失能人群中,空巢率分別高達 3.6%和 6.2%,而樣本整體空巢率僅為1.7%。也就是說,在嚴重的失能人群中,有著比例更多的空巢老人。
二、老年人們的護理狀況是怎樣的?
失能老人們接受的護理情況如何?護理的費用如何?又有哪些明顯的缺口?
1.中度失能老人
中度失能老人中有93%接受過一種以上護理服務,最重要的服務提供者依次是子女、老伴和保姆,使用專業服務的很少,即便使用了,經濟負擔也比較大,並且這一負擔主要由子女和本人承擔,基本醫療保險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商業保險的作用很小。
2.重度失能老人
重度失能老人中有 95.4%接受過一種以上護理服務。雖然子女、老伴、保姆仍是最重要的服務提供者,但服務中心更多向第三方機構轉移,養老院或老年公寓的重要性顯著加強。重度失能老人面臨更大的服務項目不匹配問題,醫療護理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而日常生活服務則顯著過剩。保險保障、尤其是商業保險的作用亟待提高。
整體而言,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均面臨較大的服務缺口和保障缺口。服務供給不足集中在協助服藥、壓瘡護理、心理諮詢等醫療護理服務方面,日常生活服務相對過剩。在費用支出方面,個人籌資水平較高,老人的支付意願也遠低於實際支付水平,保險保障、尤其是商業保險的作用亟待提高。
三、成年人們對失能風險的態度
一代人終將老去,成年人們面對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或者是未來可能老去失能的風險又有什麼樣的態度呢?
1.年輕人們對未來失能的心態
報告發現,66%受訪成年人對自身失能風險持過於樂觀的態度,低估了未來的護理需要。從年齡上看主要集中在年輕人和即將步入老齡階段的成年人。
具體來看,受過高等教育、有過婚姻家庭生活經歷、有穩定的收入、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信心的人群都比較樂觀;反之,內在的風險厭惡度,包括對經濟風險和健康風險的厭惡度越高,或者家庭的撫養及贍養負擔越重,則越可能對失能風險持中觀、甚至悲觀的態度。
雖然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認為必須在年輕時就進行護理規劃,但更多人認為規劃的執行十分困難。
2.你願意「以房換護理」麼?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表示接受
數據顯示,目前專業護理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個人及家庭,相關費用給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帶來了較大的經濟負擔。而調查中又顯示與失能風險直接相關的長期護理保險在各類商業人身險中的購買率最低。
那麼,為抵禦未來的失能風險,成年人除了基本保險、商業保險、儲蓄投資外,還有其它的籌資方法嗎?
「以房換護理」應運而生——即年老的人通過出售或抵押房產來支付護理服務費用。調查顯示,27.4%的成年人、19%的老年人願意接受「以房換護理」模式。這表明,以住房資產為基礎的各類金融產品、保險產品還有發展空間。
然而,作為一種養老保障工具,影響「以房換護理」模式的因素非常多。正面因素包括高學歷、外來人員和家庭資產規模大。它更適合風險態度保守、自我養老儲備不足、偏好社區護理模式的中低收入人群或非本地戶口人員,當地住房資產價格高也會激發人們轉換房產資源的意願。
「以房養老」在2014年就開始試點,在國內並不是新事物,但在實施過程中,能把房子抵押出去獲取養老金的老人並不多,尤其是房價上漲周期,「養兒防老」仍然是主流。也許,未來找準「以房養老」在養老普惠金融中的定位,發展空間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