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的頂峰、世界之巔、地球第三極。
自1852年被英屬印度測量局測為世界最高峰,並在1855年以其測量局局長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爵士的名字命名為Mount Everest後,接近170年的時間裡,無數人躍躍欲試,甚至前僕後繼,試圖徵服它。
但失敗者多,成功者少。
山就在那裡
1921年,由隊長克·哈瓦德巴裡帶領的英國登山隊首次從中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但沒有越過北坳頂部,只到達6985米,最終宣稱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1年後,隊長吉·布魯斯帶領的英國第二支珠峰登山隊,仍選擇中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衝頂,雖越過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七人死亡而宣告失敗。這是人類首次喪身珠峰。
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還是從珠峰北坡中國境內登山,但到達8572米附近後,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曾因一句「(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而世界聞名的喬治·馬洛裡(George Mallory)及隊友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g)堅持繼續前進,卻最終一去不復返。
自哈瓦德巴裡開始,30年間,從中國境內出發的北坡攀登珠峰行動無一成功登頂,一條條生命長眠於喜馬拉雅山。
到了1951年,西藏地區獲得解放,中國不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在西藏進行登山活動。外國登山隊從此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然而,2-3年時間裡,無論是來自英國的登山隊,還是美國、瑞士的登山隊均未能成功登頂。
直到1953年5月29日,尼泊爾夏爾巴人嚮導丹增·諾爾蓋(Tenzing Norgay)和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蕊(Edmund Hillary)從南坡登頂珠峰,成為歷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頂珠峰的隊伍。
1960年5月25日,由王富州、貢布、屈銀華這三名平均年齡僅有24歲的勇士組成的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開創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歷史。而這,距離人類首次衝擊峰頂,已過去了40年。
儘管此後越來越多人成功登頂,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珠峰仍然高不可攀。從1953年到2017年,一共只有約8000人次成功登頂,去重後人數預計在5000人左右,佔當今世界70多億人口的千萬分之七(0.00007%)。
究其原因,珠峰的難度不在難,而在高。
因為高海拔,珠峰氣候極其惡劣、多變。峰頂的最低氣溫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甚至更低。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積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處可見;經常刮七八級大風。十二級大風也不少見。
1960年從北坡攀登,行至海拔8650米的第二階梯時,面前出現了4米多的絕壁,當時的中國登山隊員只能通過搭人梯的方式來跨越它。但屈銀華因為不忍心穿著滿是釘子的高山靴踩在隊友肩上,脫掉了鞋襪。結果,十根腳趾被嚴重凍傷,最終不得不截肢。
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向珠峰峰頂發起衝擊,但幾乎全軍覆沒。三次衝頂過程中,隊長犧牲,隊員凍掉雙腳、手指的也不在少數。26歲的夏伯渝就是在第二次衝頂時,把睡袋讓給一位丟失睡袋的藏族同胞,導致自己凍傷,雙小腿不得不被截肢。
不光如此,因為高海拔,珠峰的大氣也異常稀薄,空氣含氧量只有東部平原地區的1/4,紫外線強烈。在強光照射下,人會出現如在眼睛之間釘釘子的劇烈頭痛。甚至,即使閉著眼,將眼球從一側轉到另一側,都會感覺到劇痛。
企業家王石曾於2003年和2010年先後兩次登頂珠峰,但在接受騰訊財經《財約你》專訪時,他回憶了自己兩次的感受。他說第一次登頂後,在下珠峰的一段路程中,就進入了幻覺狀態,「你就感覺到非常美好,這個時候只要你蹲下來閉上眼睛,你就永遠起不來了。」
而第二登頂,更是遭遇雙眼失明的危險時刻。他回憶說:「我要走的時候才知道,你只有盲著眼睛往下走,別人幫不了你。」
王富洲在下珠峰的許多年後,視力下降到僅有0.2。醫生認為,這和他長期在高山活動、紫外線刺激過強有關。
珠峰重測
1954年,印度地理學家以珠峰南側不同位置為基準,測量出了珠峰海拔8848米的結果。
21年後,中國登山隊測定出的海拔8848.13米的高度,被世界各國所公認。
但近些年,關於珠峰的高度開始出現廣泛的討論。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使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定得出珠峰的海拔高度應該為8850米。
2005年5月22日,中國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珠峰的巖面高為8844.43米(精度控制在±0.21米之內,峰頂冰雪厚度為3.5米),同時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數據。
10年後,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又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這次強烈的地震已經使這座巍峨山峰的高度降低了。
因此,中國和尼泊爾商定,在2020年,也就是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珠峰測高45周年之際,重新測量珠峰高度。
另外,關於珠峰的名字,存在諸多版本。
我國對珠峰最早的文獻記載始於元朝,當時稱其為「次仁瑪」。最早出土的本土文獻、西藏《蓮花遺教》則將其稱為「拉齊」。藏傳佛教噶舉派僧人桑吉堅贊則在《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稱珠峰所在地為「頂多血」。
在藏經中,珠峰亦被稱作「洛扎瑪朗」,意思是南方養鳥之地。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珠穆朗瑪還是一位美麗的女神。藏語JO-mo「珠穆」是女神之意,glang-ma「朗瑪」則應理解為母象,因此珠峰也被稱為聖母峰。
不過,在尼泊爾,珠峰的名稱是薩迦瑪塔(Sagarmatha),意即高達天庭的山峰。
1951年,英國殖民者傀儡拉納家族被迫交出世襲統治105年之久的政權,尼泊爾獨立,即把「Mount Everest」(埃佛勒斯)這個帶著殖民主義印記的名字恢復成薩迦瑪塔。
因此,在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珠峰測高45周年之際,重測珠峰「身高」,既是展現力量的絕佳時機,也是為珠穆朗瑪這個最正統的名稱的一次正名。
然而,今年的登頂之路,卻一波三折。由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8名隊員組成的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攻頂組,在5月6日出發,21天內經歷了「三上三下」的衝頂之旅。
5月6日,第一次衝頂,但由於北坳冰壁有流雪風險而下撤;5月16日,第二次衝頂,受氣旋風暴「安攀」的影響,7790米以上區域積雪過深,攻頂組不得不再次下撤。
直到5月24日,攻頂組再次從6500米營地出發,第三次向頂峰發起突擊,最終克服大風、降雪等一系列障礙,抓住最後的窗口期,一舉成功登頂。即便第三次成功了,過程也充滿了艱難險阻。
5月25日,隊員行至北坡海拔7500米的「大風口」時,受狹管效應影響,風速約為相同高度大風的兩倍以上。失溫、凍傷、被風吹走都有可能。
隊員們只能趴在路線上慢慢前進,抵達海拔7790米二號營地後,隊員抱著石頭趴下,躲避大風,艱難搭起7頂帳篷後,擔心帳篷被吹走,3個人擠在一頂帳篷中,抓著帳篷杆坐著休息,直到26日凌晨5點,大風才減弱。
不過,在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此次珠峰重測過程中獲得的高程測量GNSS測量、峰頂測量、一等水準測量等數據,交由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處理。歷時7個月,12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共同宣布了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中國力量
和以往任何一次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不同,此次中國珠峰重測行動是歷史上第一次全部由中國力量支持。
首先,是測量儀器和技術。
150分鐘的峰頂測量,全部由國產測繪儀器裝備擔綱。測量登山隊員在峰頂豎起測量覘標,使用GNSS接收機通過北鬥衛星進行高精度定位測量,使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了峰頂雪深,並使用重力儀進行了重力測量。上述高精度測量儀器均由我國自主研發。
這也是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將有利於大地水準面優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並獲取寶貴的科學數據。
說到北鬥衛星,就不得不多提一嘴。6月23日9點43分,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在西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標誌著,中國耗時26年、總投入超過120億美元、先後發射59顆衛星的自研衛星導航系統終於建成,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徹底結束了依賴美國GPS的歷史。
其次,是5G通信技術。
協助中國移動完成本次珠峰5G覆蓋任務的是全球唯一具備5G端到端解決方案的通信廠商——華為。
此次的珠峰5G基站建設,使用了華為的5G AAU(有源天線單元,是5G基站的主要設備),集成度高,體積小重量輕,易搬運易安裝,在珠峰建站「牛拉肩扛」的條件下,有效降低了珠峰部署5G的難度。同時,華為的5G設備能夠適應珠峰低溫、低壓的極端環境,保障長時間穩定運行。
中國移動與華為部署的5G基站,最高站址在海拔6500米,距離珠峰峰頂依然存在2000多米的落差。為了有效覆蓋峰頂,此次5G基站部署使用華為64通道AAU產品,利用垂直維高增益的特點,更好匹配珠峰這種複雜的高山場景。
同時,結合業界領先的波束賦形算法,使小區容量和用戶峰值速率得到大幅提升。現場實測,下行峰值突破1.66Gbps,上行速率高達215Gbps,可有效滿足珠峰上4K+VR高清直播的要求。
另外,華為5G產品採用高集成自研晶片,結合先進的散熱工藝,達到整機功耗最優,對於能源補給困難的珠峰站點和保護珠峰自然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除此之外,精良的個人裝備也在這次行動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珠峰海拔高、大氣稀薄,常年嚴寒積雪,紫外線尤為強烈。紫外線對人類的眼組織有光化學作用,可以使蛋白質凝固變性,導致角膜上皮壞死脫落,最終造成電光性眼炎或雪盲症。珠峰峰頂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前文王石險些失明、王富洲視力驟降至0.2的例子,都很好地做了說明。
普通偏光太陽鏡的UV(紫外線)值在380。而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本次佩戴的「明月鏡片近視太陽鏡片Pro系列」,不僅配有度數調節,更適應於近視人群,採用的KR超韌材料,相比普通鏡片更清晰、抗摔、抗衝擊,能給予登山隊員極限環境下更全面的保障,同時UV值高達400。
而且,經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監測報告,這款偏光太陽鏡的紫外光譜區透過率為0,還可有效過濾反射光、戶外眩光,提供更舒適的視覺體驗。
據央視記者介紹,「在登頂珠峰的過程中,一旦到達7100米以上的衝刺營地,很多設備在極寒條件下的不穩定性就開始暴露出來。」但明月鏡片提供的近視太陽鏡片Pro系列,到了8000米以上的高度,鏡片也完好無損。
華為在5G領域的領先性無需贅述,包括北鬥衛星在內的測繪技術全為國產也很好理解。可為什麼,佩戴的護目鏡片是國產的明月鏡片?
鏡片的自主品牌路
明月鏡片創立於2002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當時,來自溫州瑞安農村、16歲的創始人謝公晚輟學回家,準備拜師學木匠,從此靠手藝吃飯。但學了一年多後,謝公晚有些迷茫了。不久後便起了做生意的念頭。
18歲那年,他帶著一麻袋半成品眼鏡和鏡架,跟著舅舅一起,跑到東北,搞起了地攤生意。
那時的中國,改革開放才剛開始不久,信息閉塞,物資匱乏,百業待興。謝公晚從南方沿海帶過來的商品,很受東北人的喜愛,他本人也很快成為了萬元戶。
生意做大了一些後,他南下廣州,帶著父母為他借來的3萬多塊錢以及個人1萬多塊錢,準備繼續做眼鏡批發的買賣,卻遭遇了失敗。
他想過自殺,但欠下的錢不會隨之消失,自殺也只會給父母帶去痛苦和煩惱。
謝公晚隨後轉戰南京。儘管起步艱難,但在眼鏡供不應求的90年代,他的生意還是重新回到了正軌。
隨著生意的好轉,謝公晚很快發現,眼鏡生意的核心其實是鏡片。但當時的中國,鏡片市場魚龍混雜,他決定自己生產鏡片。
問題又來了。好鏡片離不開上遊優質的原材料供給。但鏡片原材料市場被美日韓三國把控,謝公晚作為中國買家,話語權弱,十分被動。
於是,謝公晚決定拿出當時流動資金的一半,聘請韓國高級專家指導研究,並在2002年和弟弟謝公興、妹妹謝微微一同成立了明月鏡片,進軍樹脂鏡片領域。
雖然鏡片市場規模大,但集中度低,其競爭日益激烈,各家開始掀起價格戰。
在一片反對聲當中,2017年明月鏡片退出價格戰。
儘管放棄短期的銷量,轉而專注長期的價值,但這一年,明月鏡片還是收穫了超過20%的同比增長,其中高端(產品)增長超過80%。
也正是因為這樣,明月鏡片也有了更為充足的資金投入研發,確保產品的品質。
本著「好鏡片,材料是關鍵」的理念,明月鏡片和日本三井(日本四大財團之一,擁有松下、索尼、豐田等)、韓國KOC建立鏡片原料研發生產中心,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實現原料自給的鏡片企業之一。
不光如此,明月鏡片還與特勞特達成戰略合作,走上了品牌化之路,以打破中國鏡片市場有品類、缺品牌的怪圈,以及消費者對於眼鏡行業的刻板印象。
在特勞特的建議下,明月鏡片確定了戰略定位——在消費者心智中把明月與鏡片劃上等號,讓明月鏡片成為消費者配鏡時的首選,做中國鏡片的第一品牌。
2017年,明月鏡片聘請了演員陳道明為代言人,並在2020年完成續籤。希望藉此提高品牌力。與此同時,明月鏡片公布了好鏡片四個標準,即材料、膜層、實用功能、視覺效果,以幫助消費者選擇更加合適的鏡片。
另外,明月鏡片還圍繞著品牌形象的打造,做了一系列動作。
比如,與全球知名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莊松林院士合作建立行業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眼鏡光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生產更符合國人眼球結構和用眼習慣的產品;入選了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2017年首批綠色製造示範單位,獲評綠色工廠。
再比如,升級終端形象,全國推進萬店計劃,讓消費者買鏡片可以像去手機體驗店一樣,先體驗再購買。
再到今年,為此次珠峰高程測量提供專業的眼部保障。
明月鏡片的品牌之路,顯然是成功的。截至目前,中國約有10萬家眼鏡店,其中大約3萬家都選擇了明月鏡片。
結語
其實,要論攀登的難度,珠峰雖然是全世界最難登頂的山峰之一,絕不是最難的那一座。
170多年來,人們之所以不畏艱難險阻,前赴後繼地衝頂,就是為它是地球最高峰。登頂執念的背後,是人類勇於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對技術進步的孜孜追求。正如馬洛裡所說,「因為山就在那裡」,而登頂是每一位的登山探險家的至高夢想、終極目標。
至高夢想的實現,離不開一代代人登山人的付出。這一次,讓我們無比驕傲的是,在那些讓世界矚目的中國力量——中國企業、中國技術、中國設備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可貴的登山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