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印度人一度叫囂,中國人從來沒有登上過珠峰,珠峰根本不能算是中國的領土範圍。正是這樣的背景,使得中國攀登珠峰陡然間成了一項莊嚴的使命。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知道了珠峰的最新高度,向攀登者致敬!」
12月8日,中尼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高程為8848.86米,一位女網友對測量珠峰的「攀登者」表達敬意。
充滿自豪背後,珠峰測量走過了一條坎坷長路。
少有人知的是,早在1714年,即清朝康熙年間,中國人就開始測量珠峰。當時,清朝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受清政府委派,對珠峰進行初步測量。這是記錄在冊的人類第一次珠峰高度的測量活動,但當時具體的測量結果沒有得到記載。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都只有印度在堅持測量,連續測量了6次,幾次測量的結果出入較大。即便如此,這些測量,讓印度「自信」爆棚,不少中國人則感到屈辱、難堪。
1953年,尼泊爾人丹增·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從南坡登頂珠峰成功後,印度人公開嘲笑:「中國人從來沒有登上珠峰,又怎麼能宣稱自己對珠峰的主權?」
顯而易見,登頂珠峰,已經不是個人榮譽的問題,而是事關國家主權。為此,1960年,包括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劉連滿等人在內的首批中國登山隊成員,選擇從困難重重的北坡挺進。
他們制定了4次適應性行軍的漸進登山計劃,但因為遭遇惡劣天氣,在第三次行軍的過程中,登山隊損失慘重,多人犧牲,50多名登山隊員被凍傷。
灰暗時刻,採購裝備的時任中國登山隊隊長史佔春,聽到消息說印度也正準備1960年從南坡攀登珠峰。這個消息很快傳到攀登珠峰的隊員這裡,大家都明白,中印一北一南攀登,無疑是一場「特殊競賽」。
內心升騰起「要贏」的信念,隊員們再次發起衝擊,終於來到最後一道難關「第二臺階」,著名登山家馬洛裡就在此處喪命。
面對四米多的巖壁,劉連滿主動蹲下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三個多小時後,身心透支的他,被安置在一處避風口,力氣所剩無幾時,他把自己剩下的氧氣留給隊友,還寫下一封訣別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與此同時,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名隊友登上峰頂,五星紅旗第一次被放在珠峰頂峰,這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當他們返回,劉連滿奇蹟般地醒了過來,隊友們喜極而泣。
然而,由於王富洲等人登頂的時間是夜間,沒辦法拍攝360度的影像資料,只是在下山的時候,拍了一張回頭照片。因此,根據國際慣例,不少外國登山隊員提出質疑,這次登頂不被國際認可。
不被認可,沒有「擊退」中國登山隊。1975年,中國登山隊新成員再次成功登頂珠峰,在山頂,隊員們立起三米高的覘標,便於中國科學家測量珠峰新的精確高度。集登頂、科考、測繪於一體,國際登山界再也沒有理由質疑。
此後,中國多次對珠峰進行了測量。和最初更多依靠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必勝的決心不同,2020年5月,中國登山隊再次測量珠峰,這是繼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的45周年後,世界之巔的「身高」再次迎來歷史性更新,意義非凡!而一切成功背後,離不開中國製造對「視力」的守護。
比如,初次登頂時,劉連滿被耀目的光線擊中,出現短暫失明。這次最新測量,佩戴的護目眼鏡,用的是明月鏡片(近視太陽鏡片Pro系列)。
傳統偏光太陽鏡採用的,是兩層樹脂鏡片中間夾一個偏光膜的「三明治」結構,而偏光膜在低溫狀態下容易脫落。此外,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降低,普通材質的眼鏡片甚至會破碎。
為解決這些「痛點」,明月鏡片採用KR超韌材料,又通過化學反應,將偏光膜直接與樹脂基材融為一體。
明月鏡片能夠守護中國登山隊隊員的視力健康,正是憑藉其超高的技術含量和穩定性。同時,鏡片材料的抗衝擊性也高達國標5.6倍,「找個400斤的人來,直接踩到眼鏡上,鏡片不會碎;90g的鋼珠從1.27米高處自由落體打在上面,也不會碎。」
除了明月鏡片,北鬥衛星系統、中國移動5G通訊網絡、華為HoloSens SDC攝像機、保暖露營裝備等,均為中國品牌。
有了這些國產裝備的支持,中國對珠峰的登頂、科考、測繪變得更為順利。可以說,這是中國製造不斷向中國智造升級蛻變的最佳註解。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