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地荒、村空、心散」,這就是2016年以前開州區臨江鎮福德村的狀況。如今的福德村,沉睡資源變資產、村級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農民收入穩定提高,生態環境良好,村民安居樂業。
說到福德村4年來的變化,就不能不提到村黨支部書記熊炳科。為改變村子的面貌,熊炳科帶領村「兩委」幹部從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抓起,先後召開幹群會議130餘次,聘請專業團隊對全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進行全面規劃、系統設計,探索出「四統四分五聯」適度統分結合的農村經營新模式,讓沉睡的資源變成發展的資產,村級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壯大,農民收入得到穩定提高。
熊炳科介紹,通過摸底排查,發現全村閒置耕地2500多畝,空置房屋300餘棟,廢棄村校1所,128口山坪塘大部分未發揮效益,近10公裡渠堰基本失去功能。
福德村根據當時村裡的資源特點,將全村的資源分為核心資源、潛在資源和常規資源,以200—300元/畝/年(按10年計算)作價入股,成立合作經營主體,盤活閒置土地2000畝,建起了柑橘種植基地,組建了福德村柑橘種植股份合作社。
2017年初,福德村以村集體經濟資產量化確權改革為基礎,進行清產核資,並組織村民進行評估,評估出集體總資產為350餘萬元,組建了福德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
如今,福德村已建成「開縣春橙」晚熟沃柑基地3700畝,還建成了果品冷鏈加工廠2000平方米,特色產業已見雛形。
今年,福德村首批栽植的1300畝柑橘上市銷售,村集體收入50萬元。同時,沃柑基地吸納了本地168名長期務工人員,每年舉辦技能培訓500人次,12名貧困戶變成技術骨幹、致富能手,有效帶動農村留守勞動力就近就業。全村9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開州全區平均水平500元。
「預計2022年沃柑基地將進入豐產期,到那時柑橘總產值將達到2500萬元,村集體收入將突破1000萬元。」對於未來,熊炳科充滿信心。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