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臨江鎮福德村村民裴立菊:有活兒幹能分紅,日子越過越滋潤

2020-12-23 新華網重慶頻道

  7月19日上午,開州區臨江鎮福德村五組王家院子裡,59歲的裴立菊與77歲的嫂子付前蓮斜坐門前,閒話家常。

  連日大雨,讓裴立菊有了難得的休息時間。

  「不落雨的話,就到果園裡做活路,一天還是要掙點錢呢!」掰著指頭,裴立菊給付前蓮算帳:「如果是打藥,一天有80塊錢;除草、下肥料,一天有60塊錢。一個月怎麼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

  因學因病致貧

  現在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裴立菊比較滿足。

  因為在2018年8月之前,身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裴立菊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全家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丈夫王自文一人肩上。

  「他給別個剪頭髮,一個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這點錢,對於裴立菊一家人來說,根本是入不敷出,「娃兒讀大學,一年的學費接近2萬元,加上生活費一年要3萬元。」

  要保證孩子順利讀完大學,老兩口唯一的辦法就是借錢。裴立菊說:「最多的時候欠了4萬多元,當時都不曉得好久才能還完。」

  裴立菊一家在2014年被村裡評定為建卡貧困戶。

  「他們家是典型的因學和因病致貧,只要孩子大學畢業並順利就業,就能脫貧。」福德村支書熊炳科介紹。

  裴立菊說,以前因為無人收拾,屋裡屋外雜亂無章。2016年,孩子大學畢業後,我們順利脫貧了,生活也逐漸好起來。

  務工分紅有收入

  裴立菊的家庭狀況,自2018年8月開始變化。

  「村裡為我聯繫了鎮上的一個退休醫生,幫我治好了病。」裴立菊身體狀況好轉,村裡又安排她到果園務工。

  熊炳科介紹,近年來,福德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決定將土地以每畝10年的流轉費用作價入股,成立合作經營主體,組建福德村柑橘種植股份合作社,建成了3360畝柑橘果園。「根據土地耕作條件不同,每畝地每年為200元至300元不等,10年就是2000元至3000元。」

  柑橘種植基地建成,村民在家門口務工,通過為柑橘樹除草、施肥、打藥賺取收入,實現了掙錢和照顧家庭兩不誤。

  「從今年開始,集體經濟要分紅了,感覺日子越過越滋潤。」熊炳科介紹,預計今年福德村的柑橘銷售收入將達到500多萬元,實現利潤300多萬元,「利潤的85%用於村民分紅,每股預計能分紅近13元。」

  熊炳科替裴立菊算了一筆帳:兩畝地10年流轉費用為4000元,佔200股,每股分紅13元,今年預計分紅2600元。「加上老兩口理髮和務工的收入,今年收入預計能超過3萬元。」

  環境變美更宜居

  臨近中午,雨還沒有停歇的跡象。

  連日降雨,讓王家院子的水泥壩子上長了些青苔。壩子溼滑,卻沒有積水,只有被風雨吹落的幾片樹葉。

  院子裡,紅的、粉的花兒正開得好看;屋裡窗明几淨,桌椅擺放整齊,空氣清新;青石白牆,掩映在綠樹下,是恬淡閒適的鄉野風光。

  此情此景,與裴立菊說的以前「屋裡屋外亂糟糟,蒼蠅蚊子到處飛」有著天壤之別。

  「身體好了,我就把裡裡外外都收拾了,再種點花草,住起也舒服些。」裴立菊家裡的旱廁也改成了衝水廁所,「不僅方便,不臭了,還乾淨。」

  「按照農村改廁的統一安排,由村民自行改造,我們驗收合格後,每戶補貼1200元。」熊炳科介紹,村民將旱廁改造成衝水廁所後,村裡又在廁所改造完成後的村民屋外就近新建了化糞池,實現糞汙無害化處置。

  不僅如此,福德村還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村裡的老舊房子進行了整修。

  「每戶補助5000元左右,重點對庭院、牆面、屋頂等進行整治。」熊炳科介紹,裴立菊一家居住的王家院子有60多年的歷史,牆面、屋頂等都有破損,經過整治,不僅更美觀更宜居,也安全多了。

  「村裡還修了步道,兩旁也種了些花花草草,安逸得很。」灰磚鋪就的步道上,記者與裴立菊、付前蓮道別,遇到了收工回家午餐的王直文,只見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

  記者 陳維燈

相關焦點

  • 開州區臨江鎮福德村黨支部書記熊炳科:把沉睡「資源」變成發展...
    「人走、地荒、村空、心散」,這就是2016年以前開州區臨江鎮福德村的狀況。如今的福德村,沉睡資源變資產、村級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農民收入穩定提高,生態環境良好,村民安居樂業。說到福德村4年來的變化,就不能不提到村黨支部書記熊炳科。
  • 開州區臨江鎮:立足優勢謀發展 創新思路譜新篇
    鳥瞰福德村漫山遍野的果樹,便捷暢通的道路,機器轟鳴的工廠,樓房林立的集鎮,乾淨舒適的環境……這是記者近日在臨江鎮看到的美麗畫卷。2019年,臨江鎮通過農村改革助推鄉村振興,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穩定,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7億元,同比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萬餘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萬元。全鎮經濟社會呈現穩步向好新態勢。優化產業發展格局鎮域經濟穩中有升「今年沃柑掛果後要注意樹苗管護,明年才會有好收成。」
  • 【快訊】臨江鎮福德村柑橘產業農民田間學校開班
    開州融媒-帥開州客戶端訊(記者 餘清英)9月17日下午,臨江鎮福德村柑橘產業農民田間學校開班,區農業農村委組織開展了「柑橘病蟲害識別與防控技術」為主題的活動,農民田間學校40名學員參加活動。
  • 無人機航拍重慶開州臨江鎮,美麗鄉村入畫來
    今天就帶大家看看,重慶市開州區臨江鎮農村的航拍畫面。提示說明:以下航拍畫面不包括臨江城鎮,主要取景地在應天村、福德村等。特別鳴謝「飛手」:pengpeng 請勿轉載。應天村是臨江鎮再普通不過的行政村,這裡既沒有著名的景點,又沒有獨特的特產,但這片土地仍舊承載著一方人的生息。遠處的山是中峰山和雞公嶺等,不過都不是應天村的,而是隔壁中和鎮的。應天村因應天池得名,這個池子裡面的水很清澈,水天相映,因而得名。如今應天池在哪裡,估計只有當地的一些老人知曉。
  • ...脫貧路上幹勁足 日子越過越紅火|息烽縣永陽街道南門村村民代武芬
    我叫代武芬,是息烽縣永陽街道南門村二組的村民,這是我的心聲。我今年55歲,家中只有我和丈夫兩人,2013年時,我家人均純收入只有2305元,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委會工作人員到代武芬(右)家查看養雞情況2014年,為了擺脫貧困增加收入,我準備發展養殖,正好當時扶貧站工作人員和村支書介紹有貼息貸款政策,於是在村裡的幫助下,從銀行貸款養了豬、雞和鴨,遇到技術難題時,鎮農業中心還幫我聯繫了技術人員
  • 【地評線】荔枝視評:產業扶貧,讓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此,百姓既能出租閒置土地獲得租金收入,又能參與藜麥種植獲得勞務收入,還能享受到藜麥賣出後的收益分紅。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村裡引入藜麥種植產業後,貧困戶仁青蹉閒置的土地也能「生」錢了,她一口氣租出了5000多平方米的地來種植藜麥,僅租金收入一年就有近3000元,加上一年務工收入的8000多元,藜麥為他們家增收了1萬多元。
  • 俗語:雙貓獨狗,越過越有,是何意?日子過得好不好與它們有關?
    「雙貓獨狗,越過越有」,這是農村老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它的意思好像是這樣的,家裡如果有兩隻貓和一條狗的話,那麼日子就會越過越好。這是怎麼說的呢?日子過得好不好,怎麼和貓狗扯上了關係呢?這還得從過去農村人貧窮的生活開始說起。
  • 開州臨江鎮:精心培育小龍蝦,3萬餘斤今上市
    今天,記者帶您走進開州臨江鎮福德村,看看那裡的小龍蝦有何不同。一大早,福德村綜治專幹來到小龍蝦養殖塘準備收網。經過一夜的裝籠撒網,不少小龍蝦「上了當」。據介紹,村裡養殖的小龍蝦是經過技術員精心培育的,以玉米、菜葉等搗碎融合成為主要飼料,以井水為養殖基礎,並通過綠色的狐尾藻淨化水質,給小龍蝦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 遼寧岫巖大營子鎮 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內剛剛修建粉刷完畢的文化牆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出門遛彎的村民都願意在文化牆前駐足欣賞。在村香菇種植基地,加工車間熱氣升騰,村民正忙著製作、壓蒸食用菌菌棒。辛苦勞作的村民個個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家園越來越美、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 清鎮市王莊鄉塘寨村村民楊英龍:扶貧政策 帶來紅火日子
    我叫楊英龍,是清鎮市王莊鄉塘寨村六組村民。2014 年,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場病,讓家裡再次陷入困境,經過申請和評議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在黨的好政策和各級領導幹部的幫助下,我家已經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日子越過越紅火。
  • 【我的脫貧故事】張漢林:我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咯!
    【我的脫貧故事】張漢林:我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咯!我叫張漢林,是安順經開區么鋪鎮龍井村村民,也是村裡荸薺和西紅柿種植能手。自易地扶貧搬遷以來,我們一家6口就住在寬敞明亮的安居房,兩個孩子在附近的學校上學,妻子在家照顧80多歲的母親和打理家務,日子越過越好了。
  • 開州區「開縣春橙」等4個商標,入圍這個重點保護名錄!
    日前,重慶市第一批川渝智慧財產權合作重點保護名錄公布,開州區「開縣春橙」「開縣冰薄」、三校豆皮、盛山植物園上榜。為深入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安排部署,進一步加強川渝地區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開州區深入市場調研,摸排區域重點商標品牌,經重慶市知識產權局和四川省市場監管局聯合審核評選,「開縣春橙」「開縣冰薄」等全市30個優質地理標誌商標入圍第一批川渝智慧財產權合作重點保護名錄。
  • 花兒越開越豔 日子越過越甜
    2000年前後,放牛村依託自身資源優勢,確定了種植附加值高的花卉苗木作為發展方向,把散戶經營有規劃、有組織地整合起來,村委會牽頭成立了放牛村花木專業合作社。僅2009年,全村花卉苗木銷售收入就達2600萬元,人均年收入近1.6萬元。  放牛村並未滿足於此。
  • 脫貧後的日子是「草莓味」的
    「天雖寒、人心熱;種大棚、蓋新房,摘掉『窮帽』,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走進藍田縣安村鎮府君寨村,正在村頭草莓大棚裡勞作的幾位脫貧村民喜滋滋地告訴記者,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指導下,經過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西安日報社)的精準扶持和產業引導,村裡5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81人已經全部脫貧。「如今這裡的村民腳下踩的是柏油路,住的是鋼筋水泥的小樓房,吃得好、穿得暖、有錢花,日子是越過越甜啦!」一位村民說。
  • 日子越過越差,往往是以下幾種窮人心態在作祟
    生活中,有的人日子越過越紅火,可有些人卻越過越窮。日子越過越窮,往往是有原因的,一個成年人如果有以下幾種窮人心態作祟的話,想富裕都難。01第一種窮人心態:好面子心態。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邁過「放下面子賺錢」這一關。層次高的人,能放下所謂的面子,去不斷請教、拜師、嘗試,哪怕一次次被嘲諷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知道,所謂的「丟臉」,往往是難得的成長機會,面子只是小事,成長才是大事。
  • 實拍重慶,開州區「第一」大鎮,曾經是「市井繁華」的縣城
    如果十年前站在臨江大橋上,眼前就會有低矮的建築物,這是重慶市開州區邑規模最大的村莊,從外面看好像沒什麼特別的,臨江鎮成為當時開縣第一個擁有電梯室的邑,第一個電梯室,第20層,臨江,到目前為止,短短7 ~ 8年間,臨江津就有了數十棟高樓,從外觀上看,高樓林康珍值得被冠以「開州第一鎮」
  • 再接再厲,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家表示,將認真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鄉親們在縣裡幫助下修建蠶房、牛欄,搞養殖業,種了17.1萬畝核桃、19.8萬畝桑樹,好多群眾成了致富帶頭人。」毛南族群眾譚美春說,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讓鄉親們更有決心、有信心做大做強現代特色農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 將責任擔在肩 讓村民日子越來越甜
    但同志們不辭辛勞,主動調整作息時間,出色地把每一項工作都落實到位,力求交出一份能被扶貧地區認可的滿分答卷。產業扶貧讓村集體走上脫貧路加依鐵熱克村的養殖業是當地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基於這一產業基礎,陌陌科技提出擴大規模養殖的扶貧思路。
  • 重慶開州區人口「最少」的鎮,和四川宣漢縣接壤,煤炭資源豐富
    重慶市開州區有26個鄉鎮(不計鄉),其中人口最多的是臨江鎮,戶籍人口約10萬;人口最少的是天和鎮,人口約2.1萬,尚無紫水鄉、麻柳鄉等其他鄉鎮的人口,天和原也是一個鄉鎮,在2010年撤鄉。天和鎮位於開州區西北邊陲,與四川省達西市宣漢縣交界,張進距開州區約50公裡,南北低北高,北面是大涼山,與宣漢縣自然分界,兩條河匯合後,向東注入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