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到處亂塗亂畫,無論是床單上、牆紙上,還是沙發上,無一倖免,到處都是彩筆的痕跡。
我們父母也不止一次地阻止過,告訴孩子不要到處亂畫。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最終演化成父母實在控制不住自己暴走的情緒,一邊怒吼一邊打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說了多少次都沒用。」
或者對於一些因為睡覺前不去上廁所而經常尿床的孩子,父母也很容易情緒暴走:「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睡覺前少喝水,上好廁所再睡覺。你怎麼就是不聽話,看吧,又尿床了。」這個時候,家長已經氣得快發瘋。
這些時刻,我們很容易受孩子行為的影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除了這些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還會遇到不少其他被孩子氣得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
這種時候,我們不妨試著用一下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的ABC′s治療法,屬於理性情緒化行為治療法(REBT)。
我們為什麼會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從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們先來了解一下ABC′s各自代表了什麼。
A′s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能刺激到我們的人或事(誘發性事件)。B′s是指我們對誘發性事件的信條,是我們對A′s的思考,包括對該事件所做出的選擇、感知、決定、分析、判斷、審時度勢、評價、想像等反應。而C′s是指我們所爆發出的情感或做出的行為。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會認為A′s(誘因)直接導致了C′s(感受和行為)的產生。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例子,孩子不聽話,說了無數次後還是到處亂畫(A′s)才導致了父母對孩子發火(C′s)。
真的是孩子的行為導致了我們各種感受,比如焦慮、憤怒、生氣甚至是抑鬱的產生嗎?這是很多人犯下的錯誤,而不是真相。
但我們就是這樣認為,並也是這樣來解釋我們的世界的。就像孩子不聽話到處亂畫(在A處)把我們氣壞了(在C處)。
但事實上,A′s是不能直接導致C′s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C′s的發生呢?B′s才是導致C′s產生的直接原因。
我覺得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阿瑟·蘭格所著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中的這句話說得特別有道理:「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在C處做出的情感和行為反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A′s牽著鼻子走。」
我們對一件事或某個人不同的看法,決定了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由此,我們已經知道了是B′s導致了C′s。也就是我們錯誤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產生了過度的、無法控制的情緒。
災難性思維方式,顧名思義,就是指把什麼都看成災難,他們的典型句式是:「萬一……怎麼辦?」比如「萬一孩子一直尿床怎麼辦」、「萬一孩子考不了90分怎麼辦」。
問題本身並不是災難性的,決定這種想法是否是災難性的在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比如「萬一孩子一直尿床怎麼辦?這太可怕了」,「萬一孩子考不了90分怎麼辦?我絕對受不了」(或者其他類似的反應)。這才是真正地將事情恐怖化了,從而讓自己陷入焦慮、抑鬱、狼狽不堪,最終徹底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絕對論者思維方式,是指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並且不得不去做。其典型句式包括:「我必須……」、「我應該……」、「我不得不……」、「我只能……」、我非……不可」等等這些類似的句式。比如「我應該更嚴厲地管教孩子」、「孩子怎麼說都不聽,我不得不懲罰他」、「孩子太調皮了,我非揍他一頓不可」,等等。其實都是我們在用絕對論者的思維方式在思考。並直接導致我們控制不住的脾氣和行為(在C處)。
當「我應該……」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時候,我們的腦子裡就充滿了「你應該……」。「孩子,你的成績應該更好,至少90分以上」、「你應該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你也應該為之努力」、「你應該懂得分享」、「你應該成為我想讓你成為的人」。
正是這樣的想法,導致了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各種看不順眼。一旦孩子的行為達不到我們心中的目標,我們就很容易產生情緒暴走。
比如11月5日,河南南陽內鄉縣,一年級6歲女孩因為做題反覆出錯,結果老師情緒失控,將其屁股打成了烏黑色。合理化,即弱反應,是另一種極端的想法,就是對發生的事不當一回事或者採取否認的態度。常用句式是:「天又沒塌」、「別煩我」、「那又怎麼樣」等類似句式。這實際上是否認我們自己產生的反應,是自欺欺人的一種表現。
當我們採用合理化的思維方式的時候,我們試圖去否認一切。比如面對難以管教的孩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算了,我不管了。他愛怎樣就怎樣吧」。
這三種思維方式很多時候也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在一段時間的恐怖化和應該化之後,會產生合理化。而一段時間的合理化之後,又會開始恐怖化。人很容易就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那麼怎樣的思維方式才能避免我們受他人的影響,並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呢?在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阿瑟·蘭格所著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這本書中,就提到了一種更好的思維方式,叫做以更佳之選形式出現的思維方式,屬於ABC′s治療法。通過改變B′s,從而改變C′s。
所謂用更佳之選去思考是指在思考的時候,採用比較的方法,想像比較好的結果。這種思考方式的典型句型包括:「我想要……」、「我寧可要……」、「我更喜歡……」、「如果……就更好了」。
這雖然聽上去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比較困難的,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必須時刻警醒自己,一旦腦子裡出現恐怖化、應該化或合理化的想法時,就要有意識地告訴自己,要用更加之選來替代那些可怕的想法。比如孩子屢次亂塗亂畫時,不要想「孩子就應該畫在紙上」,而是告訴自己「如果孩子能畫在紙上就好了。我希望孩子能和我一樣,保持家裡整潔乾淨。但如果孩子做不到,可能是我和孩子溝通的方法不對。除非我將這件事看成恐怖事件,不然這件事並沒有那麼恐怖。我希望孩子能聽我的話,但孩子實在不聽我的話,我會感到遺憾、失望,會認真地思考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
朝更佳之選的方面想,而不是朝要求方面想,更加不要欺騙自己。通過4步驟運用更佳之選替代自身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從而更好地調節情緒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想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付出、覺悟,還有就是不斷地練習。
但在這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告訴自己這三點:第一,要想不受制於他人和事,我們必須學會對自己的感覺和行為負責;第二,改變思維模式是值得我們試一試的;第三,這絕對是一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但我會有計劃、有步驟地堅持下去。
以上這三點,就是我們改變自己思維模式的覺悟,也是必要條件。改變思維方式的具體步驟如下:
我們先來假設誘發事件A:小軍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做作業。但他在做作業的時候並不專心,而是一會兒玩玩手機,一會兒找點東西吃吃,一會兒又再去上個廁所。題沒做幾道,該吃晚飯了。吃完晚飯繼續做,結果還是各種磨蹭。
不恰當的:怒氣衝衝,感嘆自己怎麼生了個笨蛋。對孩子又吼又叫,或者自己躲起來生悶氣。直到情緒爆發,對孩子大打出手,或者在孩子其他方面找碴,比如嫌孩子做不好家務,找的朋友有問題,房間不夠整潔等等。「真是生了個討債鬼,我就是他的奴隸。不但要伺候他的吃喝拉撒,連做個作業都要陪著受氣。」或者「我實在太失敗了,竟然教出這樣的孩子。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b.關於他人,我有什麼非理性思考方法?
「天天腦子裡在想什麼都不知道,磨磨唧唧的,一點兒時間概念都沒有。他當時間是不值錢的,可以肆意揮霍嗎?我白天已經夠累了,還要陪著他熬夜,如果不陪,我又會感到內疚。真是上輩子欠了他的。我快要瘋了。」
c.關於這種情形,我有什麼非理性想法?
「這整件事看起來都不對勁。我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為了滿足他的需求。我已經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做作業磨蹭,不會合理安排時間,這是不是表明我就要一定要暴跳如雷或做他的一個受害者呢?這樣做有用嗎?不,一點兒用都沒有。我在別的事情上找孩子的碴或者乾脆不管他能讓他改變嗎?也不能。」
「我想要他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作業能更有效率一些。我願意看到他努力和改變的過程,但如果他實在做不到,我也沒有必要反應過激。我知道他需要我的陪伴和照顧。我也希望他能更加體諒我,以及學會不要磨蹭,做作業的時候認真 做作業。但他做不到,也並不意味著糟糕、可怕和恐怖,這只是讓我產生挫敗感。我決定教他更好地利用時間,在做作業的時候更加專注。但如果不成功,我也完全沒必要大發雷霆,使得問題越發嚴重。」
無論是哪種思維方式(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只有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控制和回擊自己的想法,我們才能更好地直面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
文章來自武小溪
少兒編程?
懷孕期間這五種水果別亂吃!
李娜:我希望做這樣的媽媽
孩子多大可以獨自上學放學?
來自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