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父母暴怒情緒失控

2021-03-01 網易親子

孩子喜歡到處亂塗亂畫,無論是床單上、牆紙上,還是沙發上,無一倖免,到處都是彩筆的痕跡。

我們父母也不止一次地阻止過,告訴孩子不要到處亂畫。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最終演化成父母實在控制不住自己暴走的情緒,一邊怒吼一邊打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說了多少次都沒用。」

或者對於一些因為睡覺前不去上廁所而經常尿床的孩子,父母也很容易情緒暴走:「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睡覺前少喝水,上好廁所再睡覺。你怎麼就是不聽話,看吧,又尿床了。」這個時候,家長已經氣得快發瘋。

這些時刻,我們很容易受孩子行為的影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除了這些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還會遇到不少其他被孩子氣得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

這種時候,我們不妨試著用一下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的ABC′s治療法,屬於理性情緒化行為治療法(REBT)。

我們為什麼會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從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ABC′s各自代表了什麼。

A′s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能刺激到我們的人或事(誘發性事件)。B′s是指我們對誘發性事件的信條,是我們對A′s的思考,包括對該事件所做出的選擇、感知、決定、分析、判斷、審時度勢、評價、想像等反應。而C′s是指我們所爆發出的情感或做出的行為。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會認為A′s(誘因)直接導致了C′s(感受和行為)的產生。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例子,孩子不聽話,說了無數次後還是到處亂畫(A′s)才導致了父母對孩子發火(C′s)。

真的是孩子的行為導致了我們各種感受,比如焦慮、憤怒、生氣甚至是抑鬱的產生嗎?這是很多人犯下的錯誤,而不是真相。

但我們就是這樣認為,並也是這樣來解釋我們的世界的。就像孩子不聽話到處亂畫(在A處)把我們氣壞了(在C處)。

但事實上,A′s是不能直接導致C′s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C′s的發生呢?B′s才是導致C′s產生的直接原因。

我覺得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阿瑟·蘭格所著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中的這句話說得特別有道理:「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在C處做出的情感和行為反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A′s牽著鼻子走。」

我們對一件事或某個人不同的看法,決定了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由此,我們已經知道了是B′s導致了C′s。也就是我們錯誤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產生了過度的、無法控制的情緒。

而這些錯誤的思維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災難性思維方式、絕對論者思維方式和合理化的思維方式。只要我們具備這三種中的任何一種,就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從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災難性思維方式,顧名思義,就是指把什麼都看成災難,他們的典型句式是:「萬一……怎麼辦?」比如「萬一孩子一直尿床怎麼辦」、「萬一孩子考不了90分怎麼辦」。

問題本身並不是災難性的,決定這種想法是否是災難性的在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比如「萬一孩子一直尿床怎麼辦?這太可怕了」,「萬一孩子考不了90分怎麼辦?我絕對受不了」(或者其他類似的反應)。這才是真正地將事情恐怖化了,從而讓自己陷入焦慮、抑鬱、狼狽不堪,最終徹底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絕對論者思維方式,是指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並且不得不去做。其典型句式包括:「我必須……」、「我應該……」、「我不得不……」、「我只能……」、我非……不可」等等這些類似的句式。

比如「我應該更嚴厲地管教孩子」、「孩子怎麼說都不聽,我不得不懲罰他」、「孩子太調皮了,我非揍他一頓不可」,等等。其實都是我們在用絕對論者的思維方式在思考。並直接導致我們控制不住的脾氣和行為(在C處)。

當「我應該……」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時候,我們的腦子裡就充滿了「你應該……」。「孩子,你的成績應該更好,至少90分以上」、「你應該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你也應該為之努力」、「你應該懂得分享」、「你應該成為我想讓你成為的人」。

正是這樣的想法,導致了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各種看不順眼。一旦孩子的行為達不到我們心中的目標,我們就很容易產生情緒暴走。

比如11月5日,河南南陽內鄉縣,一年級6歲女孩因為做題反覆出錯,結果老師情緒失控,將其屁股打成了烏黑色。合理化,即弱反應,是另一種極端的想法,就是對發生的事不當一回事或者採取否認的態度。常用句式是:「天又沒塌」、「別煩我」、「那又怎麼樣」等類似句式。

這實際上是否認我們自己產生的反應,是自欺欺人的一種表現。

當我們採用合理化的思維方式的時候,我們試圖去否認一切。比如面對難以管教的孩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算了,我不管了。他愛怎樣就怎樣吧」。

這三種思維方式很多時候也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在一段時間的恐怖化和應該化之後,會產生合理化。而一段時間的合理化之後,又會開始恐怖化。人很容易就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那麼怎樣的思維方式才能避免我們受他人的影響,並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在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阿瑟·蘭格所著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這本書中,就提到了一種更好的思維方式,叫做以更佳之選形式出現的思維方式,屬於ABC′s治療法。通過改變B′s,從而改變C′s。

所謂用更佳之選去思考是指在思考的時候,採用比較的方法,想像比較好的結果。這種思考方式的典型句型包括:「我想要……」、「我寧可要……」、「我更喜歡……」、「如果……就更好了」。

這雖然聽上去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比較困難的,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必須時刻警醒自己,一旦腦子裡出現恐怖化、應該化或合理化的想法時,就要有意識地告訴自己,要用更加之選來替代那些可怕的想法。

比如孩子屢次亂塗亂畫時,不要想「孩子就應該畫在紙上」,而是告訴自己「如果孩子能畫在紙上就好了。我希望孩子能和我一樣,保持家裡整潔乾淨。但如果孩子做不到,可能是我和孩子溝通的方法不對。除非我將這件事看成恐怖事件,不然這件事並沒有那麼恐怖。我希望孩子能聽我的話,但孩子實在不聽我的話,我會感到遺憾、失望,會認真地思考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

朝更佳之選的方面想,而不是朝要求方面想,更加不要欺騙自己。通過4步驟運用更佳之選替代自身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從而更好地調節情緒

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想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付出、覺悟,還有就是不斷地練習。

但在這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告訴自己這三點:第一,要想不受制於他人和事,我們必須學會對自己的感覺和行為負責;第二,改變思維模式是值得我們試一試的;第三,這絕對是一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但我會有計劃、有步驟地堅持下去。

以上這三點,就是我們改變自己思維模式的覺悟,也是必要條件。改變思維方式的具體步驟如下:

我們先來假設誘發事件A:小軍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做作業。但他在做作業的時候並不專心,而是一會兒玩玩手機,一會兒找點東西吃吃,一會兒又再去上個廁所。題沒做幾道,該吃晚飯了。吃完晚飯繼續做,結果還是各種磨蹭。

不恰當的:怒氣衝衝,感嘆自己怎麼生了個笨蛋。對孩子又吼又叫,或者自己躲起來生悶氣。直到情緒爆發,對孩子大打出手,或者在孩子其他方面找碴,比如嫌孩子做不好家務,找的朋友有問題,房間不夠整潔等等。
我有哪些非理性思維方式,使得我過分煩躁、憤怒、抑鬱、愧疚或行為失常?

「真是生了個討債鬼,我就是他的奴隸。不但要伺候他的吃喝拉撒,連做個作業都要陪著受氣。」或者「我實在太失敗了,竟然教出這樣的孩子。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b.關於他人,我有什麼非理性思考方法?

「天天腦子裡在想什麼都不知道,磨磨唧唧的,一點兒時間概念都沒有。他當時間是不值錢的,可以肆意揮霍嗎?我白天已經夠累了,還要陪著他熬夜,如果不陪,我又會感到內疚。真是上輩子欠了他的。我快要瘋了。」

c.關於這種情形,我有什麼非理性想法?

「這整件事看起來都不對勁。我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為了滿足他的需求。我已經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

「他做作業磨蹭,不會合理安排時間,這是不是表明我就要一定要暴跳如雷或做他的一個受害者呢?這樣做有用嗎?不,一點兒用都沒有。我在別的事情上找孩子的碴或者乾脆不管他能讓他改變嗎?也不能。」

「我想要他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作業能更有效率一些。我願意看到他努力和改變的過程,但如果他實在做不到,我也沒有必要反應過激。我知道他需要我的陪伴和照顧。我也希望他能更加體諒我,以及學會不要磨蹭,做作業的時候認真 做作業。但他做不到,也並不意味著糟糕、可怕和恐怖,這只是讓我產生挫敗感。我決定教他更好地利用時間,在做作業的時候更加專注。但如果不成功,我也完全沒必要大發雷霆,使得問題越發嚴重。」

無論是哪種思維方式(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只有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控制和回擊自己的想法,我們才能更好地直面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

文章來自武小溪

少兒編程?

懷孕期間這五種水果別亂吃!

李娜:我希望做這樣的媽媽

孩子多大可以獨自上學放學?

來自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相關焦點

  • 作業沒完成,爸爸竟失控砍傷孩子: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高雄的一名林姓男子,12年前,由於剛滿月的親生女兒哭鬧,導致他一時情緒失控,親手打死了女兒。一個男孩因為考試成績沒有超過95分,被媽媽拋棄在高速路口,並宣稱坐牢也不要他了。就拿這一個孩子來說,可以想像一下,被母親拋棄在陌生的地方,並宣稱坐牢也不要他,就這一個場景,可以成為他一生的噩夢。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場災難!
  • 男孩電梯裡遭親媽暴打:情緒失控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虎毒尚且不食子,可父母一旦失去理智,卻比猛獸更可怕。工作一天的媽媽,疲憊不堪,孩子再調皮不聽話,確實很容易暴躁,但即便再有情緒,也不該把全部的壓力和憤恨都發洩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出氣筒來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僅會把壞情緒傳染給家人,還為孩子做出了錯誤示範,讓孩子學會遷怒於人,養成找別人出氣的壞習慣。
  • 面對3歲的孩子,我情緒失控了!
    作為家長,你有沒有面對孩子時情緒失控,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孩子?不論多麼聽話的孩子,無論多麼有素質的家長,我想這個問題都不一定不曾發生過。 我的一次失控 前天,我情緒失控了,起因是去姥姥家回來的時候,因為寶爸中午喝了酒,所以我開車,一路上二寶各種鬧,不讓媽媽開,讓爸爸開車,媽媽跟我坐一起,我和寶爸各種安慰,告訴她爸爸開車警察會抓走爸爸,可她就是不聽話,哭哭啼啼,路上還總堵車,所以我的洪荒之力就爆發了,吼了她幾句,她嚇得更哭了。
  • 「我不買了,別打了」6歲女孩跪地求饒,情緒失控的父母多可怕?
    雖然說現如今已經不再提倡「棍棒式教育」,但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在氣頭上,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往往還是會選擇打罵的方式去管教孩子。殊不知家長如此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危害要遠大於益處。其實像這種一言不合就打罵孩子的家長並不在少數,選擇以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聽話確實能夠立即得到想要的效果,但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管教之下,很可能會出現問題。
  • 隱秘的角落:拒絕溝通和情緒失控,是孩子性格缺陷背後的「推手」
    從根源上來說,父母就是不相信自己孩子的承受能力,卻一方面隱瞞和避諱事件本身,另一方面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飾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在無形之中承接到父母的抱怨、焦慮和憤怒,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父母情緒失控的「犧牲品」。
  • 孩子總情緒敏感,容易失控怎麼辦?父母的重視,能讓孩子更積極
    孩子的情緒問題時常讓家長非常煩惱,因為有些孩子情緒波動過大,總有情緒敏感容易失控的問題。而這樣動不動就撒脾氣或者哭鬧,也讓家長不知道是打還是教育,因此,在孩子這個情緒敏感的多發期,不少家長都在論壇上討論。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最恐怖的電影
    這個短片帶給我們家長很多的教育啟示,現在我們以父母的"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的最恐怖的電影來解讀這個短片。文章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短片的環境是相對恐怖的,可是父母吵架的樣子在小女孩看來堪比怖片甚至是更加的恐怖。
  • 易哭易失控?當孩子遭遇「情緒車禍」,用「交通燈法」幫孩子疏解
    也不知怎的,才說沒兩句就開始大哭起來,硬是說"不睡覺要玩手機",惹得朋友火氣沖天又無可奈何,最終任由其鬧騰直到累了自己睡著。生活中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孩子愛哭愛鬧騰的時段,而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孩子不願聽取家長的意見,又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的想法和思考,故很容易遭遇"情緒車禍",一哭便無法自拔。
  • 是什麼讓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失控?
    最終,兩個受傷的孩子均搶救無效死亡。不敢想像,兩個失去孩子的家庭該承受怎樣的傷痛,也不知道,兩個從此背負著「人命」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未來又會怎樣?可是,就在孩子們情緒失控的那一瞬間,無可挽回的大錯已經鑄成。就在上個月,湖南某中學一名高三班主任,剛剛被自己向來看重的「尖子生」,用彈簧刀足足刺了26刀。
  • 孩子在家,你總是情緒失控?這份情緒...
    小編推薦您使用這份《家長情緒自查指南》來調整自己的情緒,一起來看↓↓↓「神獸」在家,你總是情緒失控?這份《家長情緒自查指南》請查收當你有焦慮的情緒時,你要從提升自己親子溝通能力的角度去思考緩解它;如果你的情緒更多是疲憊後的厭倦,你要從提升快樂感加強自己親子溝通興趣的角度去找方法;當你內心有孩子不再聽話脫離掌控的
  • 孩子情緒失控傷人,家長萬不可忽視,控制情緒為「成長必修課」
    後來和姑媽閒聊時,姑媽告訴我,豆豆情緒失控挺的,之前在學校還打人了,賠了點錢給對方父母。"都怪我們當初太寵他了,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只能順著他了。"言語間嘆了口氣,非常為難。小孩子情緒失控其實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因為孩子情緒的產生,使年紀尚小的他無法自控,進而做出過激的事。父母就要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 女子全裸大鬧健身房,為什麼總有人會情緒失控?
    下一秒,妻子情緒失控,踩下油門,丈夫摔了出去,後腦勺著地,當場身亡。在警察局裡,妻子一臉懵逼,嘴裡念叨著:如果當初不這麼生氣就好了。美國某中餐廳內,警察在廚房發現了一具5歲女孩的屍體。調查之後發現,原來是女兒不聽話,母親情緒失控了,一怒之下,她狠狠捶打女兒頭部,發現女兒口吐綠色液體才停止。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想得太多 父母情緒容易失控,會導致孩子想的太多。 因為父母爆發時,孩子就會想,是不是我又犯錯了,我哪裡做的不對又讓媽媽不開心了? 這樣的想法,會讓孩子陷入到焦慮當中,深受父母的壞情緒所折磨。
  • 孩子情緒失控,可以用以下方法
    孩子發脾氣,控制不好情緒,大多是父母不懂得引導。
  • 孩子總情緒失控?增強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從培養「加法思維」開始
    不少寶媽總會苦惱,自己家的孩子小時候懂事乖巧,像個小天使一樣,怎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總是容易情緒失控,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鬧,真是讓人頭疼。很多家長對此束手無策,他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的情緒起伏會這麼大。
  • 女子全裸大鬧健身房,50分鐘不雅視頻流出:為什麼總有人會情緒失控?
    調查之後發現,原來是女兒不聽話,母親情緒失控了,一怒之下,她狠狠捶打女兒頭部,發現女兒口吐綠色液體才停止。為了隱藏這次謀殺,兩夫妻用鹽對屍體進行了醃製處理。最後,他也因失控的情緒而丟了性命。孩子的情緒發展不完全,更加容易產生情緒應激反應,比如通過大哭大鬧激烈地表達自己內心的訴求。
  • 女子全裸大鬧健身房50分鐘 為什麼總有人會情緒失控?
    調查之後發現,原來是女兒不聽話,母親情緒失控了,一怒之下,她狠狠捶打女兒頭部,發現女兒口吐綠色液體才停止。為了隱藏這次謀殺,兩夫妻用鹽對屍體進行了醃製處理。最後,他也失控的情緒而丟了性命。孩子的情緒發展不完全,更加容易產生情緒應激反應,比如通過大哭大鬧激烈地表達自己內心的訴求。溺愛孩子的父母,會在不經意間,強化孩子不良的情緒應激反應。
  • 兒童情緒失控的表現
    歡歡的父母手足無措,打吧,這小的孩子不忍心,說理,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聽得進去,好吧,那就罵,就算是罵,也不敢罵得太狠。 「歡歡,你不能這樣!」 「歡歡,你這樣是不對的!」 「歡歡,你再這樣,媽媽要打你了!」 沒用,歡歡還是哭鬧。 兒童心理學家趙曉曦女士說:「這是典型的幼童情緒失控。」
  • 「恐怖的3歲」來了,孩子不聽話,難管教,父母該如何教育?
    說到「恐怖的3歲」,很多父母談之色變,因為這個歲數的孩子,實在是太能作了,不僅不聽話、難管教,還總愛作妖、惹事生非,變成了眾多父母最想要逃避的「熊孩子」。到底「恐怖的3歲」有多恐怖?這個時候的孩子,秩序感和規則感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強,更為敏感了,所以當看到令自己不適的行為時,會直接說「不」。而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自我意識,看作是「叛逆期」來對待,所以才會覺得孩子難以管教。3歲的孩子不聽話、難管教,父母應該怎麼辦?
  • 疫情期間,孩子悶在家裡不聽話,還亂發脾氣,家長該如何應對?
    1.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初步認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簡單粗暴的禁止不但效果不好,而且還容易挫傷寶寶的自尊心、自信心,抑制了獨立自我意識的發展2.孩子在學會走路、說話後,父母可以適當擴大他的探索疆界,甚至可以讓他做一些看似危險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