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放下那本你不甚理解的書
《圍城》
文/YAYA
圖/網絡
編輯/微醺調調
不知道是否有同我一般感受的,早聽過《圍城》的大名,也翻開過幾次,但每次都淺嘗輒止。可能是閱歷太少,領悟不得要領,便興致欠欠,總不能讀完。
這次強迫自己讀完,體會不到更深的內涵,便一心一意專注看方先生的愛情主線,其餘折射內涵,讀懂了便欣喜雀躍,未懂也不悶悶不樂免敗了往下讀的興致。
和閱讀科幻小說、通俗小說前文不斷鋪墊,勾的人上癮似得到不斷往下一探究竟不同,《圍城》是因文字而美的,方先生的歷程不是頂頂有意思的經歷,卻恰好將這些文字服侍的服服帖帖,這些人、這些事、這些景就該這麼刻畫。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讀完幾章覺得故事普通如常擱下,又因為幽默又哲理的對話接著往下讀去。
按理說要公平詳盡地讀一本書是需要結合作者寫作背景,聯繫時代因素,明確書中各種象徵意義,才算是讀懂,才算是觸摸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核邊緣。
但如果真這麼讀書,我定不能看下去的,太累了。
如果讀懂是看書的門檻,那世上大部分人是夠不上讀《時間簡史》的。
我初中時的某個室友抱著《時間簡史》每天晚上讀幾頁,當時欽佩極了,也問過好看懂嗎。答案當然是搖頭,隔行如隔山,更何況這是當前基礎科學的頂層知識。雖不懂但她還是每天都看。
當時暗自想讀不懂是沒有意義的,蹉跎時間而已,年紀大點,便為自己淺薄的想法臉紅慚愧。
讀書是為了充實知識沒錯。
讀懂一本書能充實自己的知識庫也沒錯。
但讀不懂的一本書等於浪費時間就是大錯特錯了。
我讀不懂《時間簡史》,但卻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宇宙的廣闊人類的渺小,會暢想科幻小說般的世界。
不懂但卻有美的體驗,著實聽起來古怪,但就像沒牙老太太吃牛排,可能不具備能將牛排完全嚼碎的裝備,但不妨礙牛排的香氣逸進鼻尖通往大腦掌管愉悅的部位,讓身心都舒適不已。
不懂科學的深奧卻在書的語言中體味科學的浪漫。
You are all stardust.
這是理論物理學家lawrence M.Krauss所著的《A Universe from Nothing》中的一句話。全句是: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你左手的原子與右手的原子也許來自不同的恆星。
這實在是我所知道的物理學中最富詩意的東西:你的一切都是星塵。
Lawrence Krauss教授用這句話向門外漢的我們展現科學極致的浪漫。
《圍城》就是一部我吃不透,但給予我美的體驗的作品。
你甚至不必看書,隨意列幾句書中的句子,你便能將這些語言和自己的經歷攪揉加工,或捶胸頓足或會心一笑。最耳熟能詳的一定是扉頁那句: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渴望結婚或結過婚,工作過的人都說此言非需。
即使這兩種經歷都還沒來得及涉獵,對這句: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也是會駐足停留,不自覺的思索起來。最後大嘆,妙啊。
所以這本書,給人真實之感,故事是虛,但理卻不假。
如記單詞只有記含這個單詞的例句才能熟練,想完全體驗這些句子的美是要放在書中搭建的展示臺上的,畢竟人總不愛看宣揚真善美的道理合集,但編成《一千零一夜》就會積極主動起來。
方先生和鮑小姐的露水情緣,和蘇小姐、唐小姐的糾結愛情以及最後和趙小姐的塵埃落定到最後貧賤夫妻百日哀。這條鮮明的愛情主線鑲串《圍城》於婚姻上的總結。而方先生買博士證、在丈人家工作,去內地大學教書,再回上海報社昏昏度日,以及最後想擺脫當前生活應朋友邀請再回內地。這條曲折的職業線綴著《圍城》於職業的經驗總結。
有依託的載體,這道理才能說理直氣壯。
對於沒有經歷的人,有了故事的引導,才能窺得其間真實面貌。便於想像中過上主人公的人生,體會主人公的悲歡喜怒,自然而然獲得主人公的人生感悟。
《圍城》是一部有趣、細膩揭示人群弱點的諷刺小說。
想要判斷是否此言差矣,評價這顆葡萄酸甜,只有一嘗才知。
閱讀一本令自己懵懵懂懂的書,可能是霧裡看花,但別忘了,霧裡看花的朦朧感也是甘甜醉人。
我始終覺得,讀書不是閱讀理解,不管是哲理之美,還是語言之美,甚至是字與字組合帶來的神秘美,只要有美的體驗,便不是白讀一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