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用12年學習英語,到美國能交流嗎?高考應該「踢出」英語

2020-12-17 牛歡喜

在朋友家裡喝茶的時候,朋友女兒看到電視裡出現了火烈鳥,便問她的媽媽火烈鳥用英語怎麼說。雖然朋友在外企工作,但這個詞把她難住了,不過這個詞我知道,所以就告訴了她的女兒。當朋友去廚房燒菜的時候,她的女兒又拿出了英語作業向我請教,她問我的題都是考語法的,這些題也把我難住了。

我答不出這些語法題不奇怪,奇怪的是我曾經在美國生活了7年時間,可以做到無字幕看大片,但高一的語法題我卻做不出來......後來經過交流才知道她女兒的英文成績並不好,於是在閒聊中她又問了我一個直擊靈魂深處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學習英語?也正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才決定撰寫本篇文章。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至高中畢業,學生學習英語花費了10年的時間,進入大學後,非英語專業的需要再學習2年。有人曾計算過,小學生大約每天花1小時學習英語,初中生1.5小時,高中生2小時。高中畢業前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總花費約5200小時。遺憾的是,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人在參加工作後根本用不上英語,甚至一輩子都與英語沒有任何交集。

那為什麼不能在高考的科目中取消英文呢?為什麼不能把英語變成副科呢?掌握一門語言真的需要10年之久嗎?

真實場景再現

筆者在美國工作的時候,部門來了新同事,因為都是中國籍員工,所以跟我走的比較近。在一次會議上,她認真的在做筆記,恰當的時候還會點頭迎合領導的講話。在會議結束後,她私下問了我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領導都講了些什麼,布置了哪些任務?」此時我才明白,她是什麼也沒聽懂!我當時還在好奇,那她在做什麼筆記呢?

後來才了解到,她在國內的英文水平可是專業8級,但來到美國初期真的是聽不懂。10年之久的英語學習,到了美國卻聽不懂,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出在美語的語速吞音上。這是他在學校裡學不到的。

很多網友說印度人說英語是最難懂的,也有人說日本人說英語是最難懂的,事實上,這些網友可能沒去過英國和美國,印度人說英語雖然聽起來彆扭,但很快就可以適應。真正難懂的是在英國或美國本土聽本地人講英語。

筆者在去美國工作以前,在新加坡。工作語言是純英文,可以做到溝通自如無障礙,去美國以後,怎麼也想不到會因為語言問題產生障礙,短期內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美國人在海外說英文,他們還是比較禮貌的,他們會考慮到對方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不會用俚語、會放慢語速,也不會使用熱詞。但到了人家本土,他們不再顧慮這些了,他們就會用自己的方式跟你溝通。

在商務中的溝通並不算難,難的是跟美國人晚上去酒吧時的交流,前提是他不把你當外人,如果這種場景可以自由溝通,就非常接近無字幕看美國電影的能力了。

掌握一門語言,真的需要十年之久嗎?

對於用的上英語的人,自然是有價值的。但國內有多少人以後會出國留學?有多少人要進外企工作?有多少人能進國際化的大公司?

即便是為了提升職場競爭力,或者其它方向上的英語應用,定點突擊學習一年的時間足夠了!如果在國外有語言環境的條件下,半年就足以了。為什麼要定點突擊學習?因為每個人應用英語的方向是不同的。比如筆譯的人未必能做口譯,而可以口譯的人想要做同聲傳譯,還需要定點加強訓練。即便在筆譯中,英譯中的人未必能做中譯英。

在紐約的華人按摩工,她們沒念過大學,沒有任何英文基礎,但是在美國一年後,雖然做英文考試題不行,但聽說方面碾壓高分學生。

雖然在海外留學有一年時間的預科班學習語言,但實際上也用不了這麼久。所以我們花費10年的時間去學習英文,實戰應用能力又不行,價值在哪裡呢?

美國教育為何寬進嚴出?

美國的中小學階段,學習壓力不大,考試沒有所謂的拔高題和學霸專屬題,真正難在大學時期,這是學生的衝刺期。

因為在前期,注重的不是灌輸,而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有開放性思維。比如美國小學的老師提問:「地球是圓的嗎?」如果學生回答:「是方的」,老師絕對不會說:「你回答錯誤!」,而會說:「你的回答很有趣,很別致,很新穎」。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前期的考試題多數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是不想限制住學生的思考。不要小看這個細節,這會決定一個學生未來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除此以外,美國沒有所謂的差生,只有看不到學生閃光點和潛能的差老師。隨著學生價值觀的樹立,隨著社會實踐的增加,隨著老師的引導,學生會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他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以後想要從事什麼,以及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此時進到大學校園後,他的精力就會聚焦在自己的方向上,學校也會加大難度重點錘鍊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實操技術。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高中生都能清晰的認識自己嗎?知道自己的潛力在哪裡嗎?知道自己報考的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職責是什麼嗎?筆者看到很多人是金元至上的理念在選專業,比如IT火熱的時候學IT,知道金融專業工資高的時候,就去報金融。最後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或根本不是自己的興趣點。結果就是大百分比的人做的工作跟自己學習的專業不匹配。

寫在最後

英語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學生在前期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路徑,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後期確認了自己未來的方向,比如留學,或跟英語掛鈎的職業,再進行聚焦突擊學習,完全來得及。對於大多數用不上英文的人,這10年的時間如果用在專業技術學習上,或者參加社會實踐上,哪怕組織去做慈善義工,會不會更有意義和價值呢?

相關焦點

  • 中國是否應該把英語踢出高考?讓學生學習英語,其重要性在哪?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要把英語踢出高考,覺得英語是別的國家的語言,怎麼可以在我們國家最重要的考試中,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那麼中國是否應該把英語提出高考?讓學生學習英語,其重要性在哪?
  • 鄭強教授,我認同您對英語的看法!但將英語踢出高考還為時尚早
    在學生時代,我們時常會困惑、會時常發問:「我學不好英語,又能怎麼樣?」的確,對於一個本科畢業的人來說,英語最起碼會在他的求學生涯中陪伴他13年。背課文、背單詞、背短語等等,這是些我們重複了十幾年;想高分、勝高考、欲出國,英語它無處不在!英語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 高喊「把英語踢出高考」的人,如果高考沒有英語,你會更難過!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在中國似乎不怎麼受待見,尤其是高考中。似乎每隔一段時間,英語就會火一次,每次幾乎都是「把英語踢出去」!小編猜測,喊這些口號的人英語水平都不高,考試時被英語拉低了分數,能不恨英語嗎? 小編在讀高中時,就見過被英語拉分的例子。
  • 教育部針對「是否將英語踢出高考」,做出回應,學生:早該這樣做
    英語作為世界語言,已經成為走出中國邁入世界的門檻,但不得不說對於很多學生來說,英語除了在考試中能派上用場,對畢業後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幫助。甚至有些學生因為英語水平不高,高考落榜或影響考研。
  • 「將英語踢出高考」:是何意思?又是什麼理由?
    為何在職稱評定中沒有徹底取消英語這一條件?原因也很是簡單。「職稱英語」的錯誤在於一刀切,並非一切都錯。在有的專業是對的,在有的專業是錯的,到底哪個專業是對、哪個專業是錯,專業問題交給專家去決定,這是科學的。一些專業從來用不著英語,甚至根本與外語絕緣,自然應該將英語踢出職稱評定條件,一些專業與國外交流密切,英語也應該是一個條件。
  • 教育部:針對英語是否應該被踢出高考進行回應,學生:期待
    文/小佳兒說 雖然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我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英語,英語這一科目也在中考、高考這一類的大考中分數佔比比較大,但是我們國家對於英語的爭議卻一直存在。特別是近幾年,要把英語踢出高考的呼聲更高,多數學生都認為學英語還不如側重多學學歷史、物理等學科。
  • 英語要被「踢出高考」?俞敏洪與浙大教授鄭強觀點相斥,耐人尋味
    你想把英語踢出高考嗎?這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當然,有些理科生不喜歡英語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英語。但是有些學生認為英語是他們的強項,如果真的把它拿走,結果肯定會差得多,尤其是學文學的學生。 事實上,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曾說過: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學英語是不公平的,因為現在英語是附加值。
  • 將英語「踢出」中高考主科,改為選修,教育部的回應讓人無奈!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學生就開始學習英語這門學科了,距今已有三十餘年,作為三大主科之一,英語學科早已植入每個中國人心中。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年來,關於將英語踢出中高考,或改為選修課的呼聲越來越大,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熱議。
  • 浙大教授鄭強:建議把英語踢出高考,浪費中國年輕人的大好時光
    以俞敏洪為代表的派系,他們支持英語作為高考主科,他們主張重視英語,他們認為英語一旦被踢出高考主科,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學校不再重視英語,他們接觸英語的機會會越來越少,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們要花更多的錢去上培訓班學習英語。
  • 宣稱要把英語踢出高考,而走紅網絡的教授鄭強,他現在怎麼樣了?
    宣稱要把英語踢出高考,而走紅網絡的教授鄭強,他現在怎麼樣了? 英語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一直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國家的教育也從小就強調要學好英語,對於英語的學習應該貫徹在我們一生的學習中。長大後,我們在需要用到英語時,就會羨慕別人有一口流利的英語,那時候才知道英語的重要行已經為時晚矣。
  • 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浙大教授鄭強的觀點,家長掌聲叫好
    在幾十年前,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的人會被大家當作知識分子高級人士看待,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隨著我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全面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具有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對外國文化不再盲目崇拜。儘管如此,在我國的學生的知識體系中,英語還是佔據著很高的地位。近些年來,不斷有「降低英語分值」、「將英語踢出高考考場」等言論的出現,社會各界對待此事眾說紛紜。
  • 英語學科是否會被踢出主科隊伍,專家給出的答案,家長舉雙手贊同
    英語最早是美國的語言,後來流傳到美國,由於美國的經濟迅速上漲,美國的英語又稱「美式英語」,隨著美國和英國的廣泛影響之下,現在的英語已經流傳到世界各地,因此英語也就成為了世界上的通用語言。同樣如此,英語在中國也是佔有主體地位,國內中小學生乃至高中大學等,都會學習英語。由此看出英語的重要性,並且在中考和高考中,英語所佔的分數比例與中國的語文學科比例不相上下。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學學習英語,到了高中之後同樣還是要學習英語,在上了大學之後我們還要考英語四六級證書。
  • 高速公路指示牌去掉英文,車主們拍手稱快,英語踢出高考聲音再起
    說到文化自信,不得不讓我們提起「英語是否應該踢出高考」的問題,這個問題爭論已久,支持的聲音和反對的聲音都有。我們首先來看看其他國家的做法: 一、支持的聲音 我們現在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小學每天大約要花費1小時,初中每天要花費1.5小時,高中每天要花費2小時,每位學生高考前學習英語的時間超過6000小時。這麼多的時間花費在英語上面,值得嗎?
  • 將英語踢出高考?最終吃虧的還是3類學生,家長不要輕言放棄
    英語作為三大主科之一一直都是備受爭議的,從我上初中的時候開始,就有很多聲音在喊,將英語踢出考試,學英語沒有必要;一直到現在依舊存在這種聲音。支持將英語踢出高考的人,都是認為學習英語的付出和回報是不成正比的,即使是從小學就開始學,在工作之後基本都應用不到,反而佔用了更多的教育資源,所以支持取締。
  • 覺得學英語誤我華夏的鄭教授,直言把英語移除高考,結果如何了?
    如果我們用學習英語的時間學習一門特長,或者學習中國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的漢字不好嗎?他對於中國人來說不香嗎?這讓我不禁想起浙江大學教授鄭強曾經提出"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言語,鄭強教授關於英語教育的演講,在當時讓學英語這個話題成為了網上的熱點問題,各大博主、網紅、教授紛紛闡明自己的觀點看法,其中甚至出現了"浙大教授鄭強呼籲要把英語踢出高考"的不真實言論;鄭強教授在演講時曾過:他認為在學習英語時浪費了大多數學生的大量時間,他覺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英語只是作為一種與人交流的語言,但是到了今天英語確佔據了我們大量有限的時間
  • 鄭強教授反對「過度」英語火了,如果英語退出高考,會發生什麼?
    火到了什麼程度呢?火到了有人說鄭強教授希望把英語踢出高考。然而回看了鄭強教授的演講,鄭強教授反對的是過度外語,而不是要將英語踢出高考。但不管怎麼樣,有關英語在高考中的地位問題,再一次引發了全民大討論。其實關於學習英語的討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其中還不乏一些名人參與其中。
  • 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浙大教授鄭強的觀點,引發陣陣掌聲
    關於英語是否被「踢出」高考的問題,是近些年來爭議很大的問題!陣營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將英語提出高考主科,代表人物是俞敏洪,他認為英語被「踢出」高考,受害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需要更多花更多的錢去上培訓班。
  • 把英語從高考中下架,變為選修課,我們學習英語的初衷又是什麼呢
    現在小學到大學的學生都在被迫學英語,而且好多專業尤其是像考研等英語規定是必考科目。前十年還想打算提升一下自己,想考個研,可是一看要考英語,我就崩潰了,最後直接放棄了。想想我們現在的學生,從九年義務教育到高中再到大學,一直在學英語,學了16年,耗費了多少青春年華。可是最後呢,進入社會能起什麼作用呢?你在中國跟誰說外語。
  • 英語科目是否會被「踢出」高考?專家給出答案,家長表示沒有意外
    學生們升入初中之後,英語的學習變得更加重要,英語科目也是考試中3大主科之一,到了大學之後英語四六級的考試也是更加的重要。但是,對於英語這個科目的爭議卻一直存在,其中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太過於重視英語科目的學習,這是一種民族不自信的表現,應該把英語「踢出」高考。不過也有大部分人認為,英語用處很大,不應該弱化英語的學習。
  • 我贊同把英語「踢出」高考主科,「霸佔」我們太多時間和精力
    最近,把英語踢出高考?這一議題火了。有兩派陣營:浙大教授鄭強贊成一派,英語培訓大咖俞敏洪反對一派。筆者觀點:支持把英語踢出高考主科,可以高考。很多家長從孩子3歲就開始報英語輔導班了,理由也很多,從小提供學習環境,適合孩子學習特點等等,最真實原因是小學到考研一直都很重視英語,一直都在三大主科裡。不得不學。絕大多數人會花十幾年時間學英語,花了大把時間,工作後卻用幾年時間就把英語忘記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