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隨著天氣轉暖和疫情的緩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戶外舒活筋骨,佩戴口罩仍然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幸的是,部分地區出現了佩戴口罩跑步意外猝死事件,有人懷疑這是戴著口罩進行劇烈運動時缺氧所致。那麼,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進行劇烈運動?戴口罩做運動又應該注意什麼呢?
80%的猝死與心臟問題有關
說起戴口罩劇烈運動後引發的猝死,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這裡的核心問題是猝死。關於猝死有幾個事實必須了解。
1.猝死常見嗎?
猝死不是罕見病。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我國心源性猝死的年發病率為41.84/10萬,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約54.4萬例,相當於我國每天約有1500人發生猝死。而院前心肺復甦的自主循環恢復率為25%至40%,我國心源性猝死患者最終能被搶救回來並完全恢復的概率只有2%左右。
2.猝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導致猝死的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或毒物中毒、過敏、精神應激、水電解質和代謝紊亂、嚴重感染等,還有一些原因不明的猝死。其中80%以上為心源性猝死。一般而言,心源性猝死是由於心臟激動異常或傳導障礙所引起的心排血量顯著急劇下降所致。簡而言之就是心臟本身出了問題。
3.劇烈運動會不會引發猝死?
答案是會的。關於馬拉松運動的起源,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2500年前,在希臘對波斯的戰爭中,希臘戰士費迪皮迪斯從一個叫馬拉松的地方跑回雅典,把希臘大獲全勝的消息告訴了雅典市民,消息傳達完後便倒地而亡。近幾年,各大馬拉松賽事頻繁出現選手猝死事件。作為耐力型極限運動,選手「跑馬」時機體的代謝狀態會發生顯著變化,包括兒茶酚胺釋放增加、心率增加、冠狀動脈灌注減少、冠狀動脈血管收縮、需氧量增加、游離脂肪酸代謝增多、乳酸升高等。人的身體在無法適應劇烈運動帶來的心臟負荷時,便會罷工。
僅僅戴口罩不會引發猝死
從去年底疫情暴發至今,世界上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採取戴口罩和勤洗手、避免近距離社交等措施來防範疫情傳播。目前尚沒有出現僅僅因為日常佩戴口罩引起心臟驟停的案例報導。長期戴口罩的危害主要包括對面部皮膚的損害,以及部分人群對口罩異味過敏等。
人在運動時,機體耗氧量增加,會喘粗氣且心跳加快,這和機體對於運動後適應性調節有關。長期參加運動的運動員,其心臟的儲備良好,劇烈運動後其心跳並不會像普通人一樣飆升,因為其機體已經適應。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劇烈運動後心率必然增加,以便為身體提供足夠的氧耗。
戴口罩的主要目的在於預防飛沫噴濺以及過濾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很多人戴口罩後感覺憋氣,即使靜靜地坐在原地也會覺得不舒服。這種體驗主要是因為戴口罩後面部空間被遮擋,鼻部氣流會在鼻翼處或面頰兩側變成熱的氣流。時間超過4小時後,口罩內便會出現霧氣或水珠凝集,引起面部不適,嚴重時會出現溼疹。當戴著口罩運動時,呼吸頻率增加,口鼻一起呼吸時產生大量的水霧凝集,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呼吸時憋氣的感受。對於身體健康、心肺功能正常的人來說,短時間的呼吸不暢不會引發嚴重缺氧,但對於肺功能下降的患者,長時間佩戴口罩參加運動有可能出現缺氧表現,進而使心肌受損,增加運動風險。因此大家在運動時最好隨身攜帶口罩,一旦感覺憋氣應及時更換或視情況停止運動。
大家在挑選和佩戴口罩時,還有幾點注意事項:一是選擇鬆緊合適的口罩。一般低風險暴露時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非耳掛式口罩如綁帶式口罩,可以減少對耳後皮膚的摩擦及壓力。二是佩戴時間不宜過長,如衛生條件允許,2至3小時後摘下口罩或適度變換口罩位置使局部減壓。三是佩戴前可以局部塗抹潤膚劑,減少口罩邊緣摩擦對皮膚的刺激。對口罩材質過敏的人群,佩戴前應了解口罩材質,避開過敏成分,同時避免使用偽劣產品。當口罩潮溼時及時更換。潮溼的口罩不僅阻礙呼吸,也起不到防護的作用。
戴口罩時不建議進行這些運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長,很多人在長達數月的宅家抗疫期間出現體重增加、運動能力下降的情況,人們的體力和耐力都有所降低。因此,我們既要科學防疫,又要科學運動。
運動時,在空曠人少的地方可以不戴口罩,在小區、公園等人群相對密集的地方以及室內運動時應該佩戴普通口罩,並注意保持一定距離。5月8日,國家衛健委在《中小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修訂版)》中表示,要科學佩戴口罩,低風險地區校園內學生不需佩戴口罩。
相比於不戴口罩,戴N95口罩和普通口罩都會引起攝氧量、通氣量下降,同時增加心率。所以公眾在戴口罩運動時要注意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和適度的運動時長。
戴口罩時要減少運動的頻率,降低運動的強度。當明顯感覺缺氧或心跳加快時應及時停下來休息。運動要循序漸進,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適量、適時、適度進行,從量少、短時運動逐漸加量。注意觀察肌肉酸痛情況、出汗情況、尿液顏色、是否有胸悶等。對於未成年人和體弱者,運動時尤其要注意心率和呼吸的變化,及時補充液體,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方式和強度。
佩戴口罩時不建議進行劇烈運動,如劇烈跑步,足球、籃球等對抗性較強的運動或競技性運動。可以選擇相對柔和的運動方式,如慢走、太極、瑜伽等。另外,隨著天氣逐漸炎熱,在運動的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中暑,同時定期體檢,不要帶病帶傷運動。並沒有哪種運動適合長時間戴口罩進行,因此要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進行科學運動,才能促進健康。(作者:馬帥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