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私家車已經相當普及了,但要是往前倒上幾十年,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當時路上跑的車多數都是國企或是機關的公務用車。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國外的汽車也陸續被進口到國內,但跟那些動輒幾套房子的奔馳寶馬而言,還是幾千塊錢的菲亞特126P更接地氣一些。然而在那個一般工人每月工資僅有30元左右的年代,幾千塊錢依舊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能買得起這臺車的多數都是那些先富起來的萬元戶們。
正是因為菲亞特126P相對平易近人的價格,才使得它成為了國內的第一代私家車,不少人對於私家車概念的啟蒙就源於此。而它別致的造型又贏得了「大頭鞋」的稱號,從暱稱就可以看出當初的人們有多喜愛這臺可愛的小車。今天的主角是一臺第五代的菲亞特126P,與早期車型相比,它擁有更大的進氣口、織物內飾以及更加現代化的中控臺,並且原先鋼製的前後保險槓也被替換為了成本更低的塑料材質。
雙門四座的設計加上溜背的造型,外加上緊湊的車身設計,這不就是一個寒磣又廉價版的保時捷嗎?當然玩笑歸玩笑,咱們還是說回這臺車,僅有3129mm×1377mm×1335mm的長寬高甚至比老奧拓都要小上一圈,不過它的後座也絕非樣子貨,實際還是能坐下兩名成年人的。
前臉的設計十分省事,把兩個樸實無華的大燈分列左右之後,在把轉向燈往下面一安,最後把黑色的塑料保險槓裝上就齊活了,但別說就這麼簡單的設計倒讓它有了一點呆萌的感覺。不過對於這樣一臺年代久遠的微型車來說,簡單的設計就意味著日後更低的用車成本,這點倒也符合這臺車的設計需求。同時由於它的發動機採用了後置布局,所以前臉上就跟現在的電動車一樣沒有進氣格柵。
也正是因為發動機在後面,所以原來發動機的位置變為了前備箱。打開方式採用了前翻式的設計,但實際的空間礙於表現車身尺寸還是比較侷促,基本上放置完備胎之後也就沒什麼地方放行李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的話這車的前備箱只能算聊勝於無。
純手動的後視鏡結構簡單,想要調整到適合自己的狀態就大膽地用手掰就行了。可單獨開啟的三角窗讓人想起了早些年的貨車,雖然這個設計很簡單粗暴,但實際的通風效果還是相當顯著的。在那個空調還不普及的年代,沒了它在夏天的時候坐車裡就得跟蒸籠一樣了。
窄得跟現在300cc級摩託車後輪一樣的輪胎,尺寸為145/70 R12,搭配的是四隻鋼輪轂。當然這樣一臺廉價小車也就別指望鋁合金輪轂了,那會兒比它更大更貴的好多車上都沒有呢。
後翼子板上的通風口可不是哪個汽配城買來貼上的,這可是實實在在的發動機側置進氣口。除了進氣的功能之外,它還擔負著為發動機降溫冷卻的作用。
溜背的車尾設計為這臺車增添了些許活力,在那個車的設計都橫平豎直的年代,這樣的造型可謂別具一格。剎車燈、轉向燈、倒車燈以及霧燈等等該有的配置一個沒差。豎條狀的發動機散熱孔簡單直接,一切都是為了實用而生,不過造型上看起來跟全系渦輪化之後的保時捷911散熱孔還挺像。
內飾的設計理念就是沒有設計,跟外觀走的是一個路數。平直簡潔的中控臺對空間的佔用極少,這也是為什麼它尺寸這麼小還能裝下四個人的原因之一。雖然用料方面很一般,但整體的做工水平還是值得稱讚的,並且該有的功能也都有:手搖車窗、手動調節座椅、暖風、點菸器、菸灰缸、手套箱、車門儲物格、雨刮器、安全帶、後視鏡等等一個也沒少,正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由於這是一臺第五代的菲亞特126P,所以換裝了更加現代化的儀錶盤,顯示的信息比早期車型更加豐富了,但似乎不如原來那樣有復古的味道了。
前排座椅單薄的就跟直接在骨架上蒙了層皮一樣,這都是為了儘可能把狹小的空間利用到極致的無奈之舉。舒適性方面就不用想了,只能說坐著會比站著舒服一些。而原先的織物座椅實在是不耐髒,所以車主自行加裝了一套PU材質的座椅套。
跟現在的雙門四座車型一樣,進入後排都是通過翻折前排座椅的方式。後排的空間雖然狹小,但卻實實在在能坐進兩個正常身材的成年人。不過角度垂直又硬邦邦的座椅在舒適度方面就別想了,能應付短途通勤就可以了。
前面說了這臺車的輪胎看起來就跟摩託車差不多寬,但相似的還不僅僅於此,就連發動機都快跟摩託車一個水平了。這臺車搭載的是一臺0.65升風冷直列雙缸化油器發動機,最大功率17.6kW,最大扭矩42.2N·m,與之搭配的是一臺4速手動變速箱。開這個車上高速永遠不用擔心會超速,因為它的極速僅為105km/h。
如果從傳統收藏價值來看的話,這臺車可謂是不值得收藏,但對於國人來說這臺車的價值並不能單純用錢來衡量,因為它更多的是承載著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回憶。在那個汽車並不普及的年代,菲亞特126P的出現讓人們第一次意識到了私家車的存在,而它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當時萬元戶的標誌之一。所以這樣一臺外觀呆萌動力極弱空間很小配置低得離譜的車,依舊會有一批人在努力的翻新維護,因為他們修理的不僅僅是一臺車,而是兒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