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彈棉花老農,藏身皇陵近10年,用鋼板制鑰匙,幾乎搬光清東陵

2020-12-16 娜娜食記

引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要問多數人做什麼時最能專心、最有恆心,答案不是學習,不是按部就班工作,更不是為了志向拼搏,而是能夠撈到足夠的利益時,這才是動力的源泉。所以很多盜賊為了達成目標能夠長時間重複枯燥的動作,甚至有時候在不明真相的人看起來會有怪異的感覺。

01

筆者曾看過一個故事,一夥扒手比拼專業能力,於是把目標放在一個中年乘客上。乘客很有出差經驗,所以一直在車上吃喝,裝滿錢的口袋就放在身邊,扒手們無法下手。這時候有一個老扒手裝作剛上車的乘客,坐在中年人身邊,雙手抱著旅行袋警惕地打量四周,就跟普通的出遠門的老人家一樣。這個扒手最終成功了,他每次趁中年人不注意時就用兩根手指夾鈔票出來,就這麼一直重複,最後竟然偷光了一袋錢。

▲彈棉花手藝人照片

我們在為故事的結局哭笑不得時,也不得不感嘆這名老扒手的「毅力」,甚至還會發出「行行都不容易」的嘆息。小偷畢竟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在與「警察」鬥智鬥勇數千年後,自然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本事和毅力。今天就為大家講述一個解放之際,一位河北彈棉花的老農,蟄伏藏身皇陵近10年,用鋼板製作鑰匙,幾乎將清東陵搬空的盜墓賊的故事。

▲盜墓人劇照

02

盜墓這一行當向來為人所不齒,畢竟中國人對逝者一向是抱有很大的尊敬,人們甚至都不願意打擾他們的安息,更遑論盜墓這種褻瀆他人墳墓的事情了。但是在利益面前,道德往往是不堪一擊的,帝王的墓葬中擁有大量的隨葬品,這些即使放在當時也是價值連城的珍寶,而在後世眼中更是獨一無二的文物。一旦能通過地下渠道變賣這些文物,基本就足夠吃上好多年了。所以盜墓賊從古至今從未斷絕過。

▲孫殿英盜墓繪畫

故事的主角叫王紹義,不是那個湘軍將領,而是一個同名的河北土匪。早些年,王紹義和一名同夥就專幹些偷雞摸狗的行當,而因為曾接觸過清東陵,兩人對其中的珍寶是垂涎三尺,一直在策划去那裡盜墓,只可惜當時兩人的計劃被孫殿英給打亂了。孫殿英是民國時代的大軍閥,同時另一個身份也是臭名昭著的盜墓賊。當時他也垂涎清東陵的寶藏,於是動用了軍事爆破的手段直接炸開陵寢,之後就順利盜出無數珍寶。而王紹義畢竟只是勢單力薄的小嘍囉,自然沒法跟軍隊掰腕子,只能作罷。

▲清東陵照片

03

不過,王紹義仍然沒有就此死心。他開始在清東陵附近一個村子裡隱姓埋名地生活,而同夥馬福田已經放棄了。王紹義在村裡學了一門彈棉花的手藝,於是就以這個身份開始了新生活。因為王紹義心中依然有不可告人的「志向」,所以他選擇儘量把自己隱蔽起來。在村裡,他從來都是足不出戶、沉默寡言的樣子,這樣一個老鰥夫村民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還不至於提起警惕。

▲彈棉花藝人塑像

當然,其實這並非沒有弊端,因為一旦有什麼變故別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他,很容易暴露。但是如果選擇融入村民,很可能會不經意間暴露自己曾經的身份和意圖,所以也就兩害相權取其輕了。王紹義很耐心,他一直沒有做什麼動作,而是默默等著發生什麼變化,這一等就是十年。王紹義終於等到了機會,當時剛剛抗戰結束,這裡成為解放區,國民政府軍隊已經撤出,局勢可謂是水面微瀾、水下暗流千頃,正是王紹義渾水摸魚的最好機會。於是他準備好了工具和炸藥,要最後大幹一場。

▲清東陵近照

然而,這僅憑自己是做不成的,於是王紹義又找來了兩個同夥,還找到守墓人後裔成為嚮導,於是一番商議後,幾人開始了盜墓行動。王紹義的獨門絕技——鋼板制鑰匙派上了用場,大門也被順利打開,於是幾人搬空了皇陵。接下來他們又把目光放到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的陵墓,並將其一一搬空,其他皇妃皇后的陵墓也幾乎無一倖免,這場驚天盜墓給國家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結語

隨著盜墓和銷贓的順利進行,這夥賊人愈發猖狂,但也因此逐漸喪失了警惕。就在他們頻繁活動之際,當地政府也終於注意到了他們的行為並採取監視。王紹義起先還想過逃跑,但是此時警方的天羅地網已經鋪開,最終一伙人全部落網,最終他們被判處死刑。這些盜墓賊死不足惜,只可惜了無數國家寶藏的外流。

參考資料

《史記》

相關焦點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東陵數十年,自己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數十年眾所周知,文物對我國歷史研究的重要性,他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歷史,還能從中提取出很多有用的東西,去推動我們社會的發展。奈何總有一些盜墓賊,為了獲得金銀財寶,不擇手段的去盜取墓中的寶物,曾經,就有一位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數十年,用鋼板自製陵墓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在1935年,東陵附近來了一位彈棉花的手藝人,這位老人名叫王紹義。他相貌平凡,穿著樸素,站在人群中都看不出來的那種,非常沒有關注度。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東陵十餘年,將鋼板做成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彈棉花是一種傳統手藝,可以讓棉花更加鬆軟。在技術相對落後的舊時代,國內各個地區都有做相關工作的人。河北省曾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彈棉花老人。他潛伏的清東陵附近十餘年,曾用鋼板做鑰匙,夥同其他人進行盜墓活動,差點搬空了整個皇陵。
  •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三國志》當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記載。足以看出一些人將盜墓作為了「發家」的手段,但是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壞。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多年,自己做鑰匙,差點就把皇陵搬空
    河北就有這樣一個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多年,自己做鑰匙,差點就把皇陵搬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老人的名字叫作王紹義,年輕時就有過盜墓的經歷,因為曾在悍匪馬福田的手下做事,在盜掘東陵的途中偷走不少珍貴文物,而在孫殿英的「剿匪」過程中,王紹義躲過一劫,還留了下來,惦記著東陵內部的寶物。他居住在東陵的周邊,平日裡很少和外人交流,每天彈棉花之外很少說話,和常人有很大不同。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但是從古代開始,就有那麼一群以盜墓為生的人,他們不惜驚擾死者的安寧,將別人的墳墓翻個底朝天,以獲取私利,盜取高額的財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彈棉花老農,潛伏清東陵幾十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 彈棉花的河北老人,潛伏東陵十幾年自己做鑰匙,險些把皇陵搬空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以王紹義為主的一群人,王紹義的表面身份,是一個河北的彈棉花老人,他潛伏東陵十幾年,自己做鑰匙,險些跟同夥把皇陵搬空。這群膽大包天的人,是怎樣策劃這件事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王紹義本來就是一個土匪,在日本人和滿洲隊都走了之後,他就對皇陵起了賊心,想要從中撈一把。
  • 孫殿英盜掘東陵17年後,一彈棉花老漢再次光顧,差點把皇陵搬空
    但要談到近代發生的盜墓事件,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自然是要談的,1928年,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大肆盜掘清東陵慈禧墓和乾隆墓,而他們並沒有遇上《盜墓筆記》中的神奇事件,輕輕鬆鬆就搬空了乾隆墓和慈禧墓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10多年,用鋼板做鑰匙,險些將清朝皇陵搬空
    上世紀河北一個彈棉花的老人,潛伏了10多年,做的就是這種勾當。彈棉花的老人那位彈棉花的老人,真名叫做王紹義。他從小就遊手好閒,是一個壞心非常多的混混。先前他跟著一個名叫馬福田的悍匪作威作福,也曾經慫恿過馬福田去盜取清朝的陵墓,但是由於那個時候的馬福田打不過別人,最後只能讓其他人捷足先登了。
  • 河北彈棉花老頭,蟄伏清東陵十餘年,用鋼板做鑰匙,幾乎盜盡皇陵
    但對做慣了賊,賺慣了快錢的王紹興來說,現在的他,既不能當強盜,也不能盜墓,這種滋味還夠難受的,他只好在東陵一帶四處遊蕩,尋找機會,可沒想到,兵荒馬亂,王紹興卻是死活也找不著機會,眼看連飯都吃不上了,這位昔日的大盜,為了謀生,只好靠彈棉花來賺些錢。於是,王紹興差強人意地在清東陵附近的村莊裡落腳,成為一名專門彈棉花的人。
  • 河北農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數年差點將清皇陵搬空,珍珠瑪瑙麻袋裝
    清朝因為離現代的時間較近,所以人們對這個朝代的歷史了解的較多,並且比之前朝的皇帝們,清朝皇帝們的陵墓所在地幾乎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方,在河北省的農村,就有一個老人,他叫王紹義,早年因為戰亂,上山當了土匪,或許是土匪的生活太過滋潤了,很快,王紹義就從一個樸實的農民,變成了一個會傷天害理的社會渣仔。
  • 河北彈棉花老者,深居古墓數十年,自己製作鑰匙差一點清空皇陵
    伴隨著時代發展,盜墓賊的行當也是逐漸在消逝,之後王紹義在一次追捕中逃脫,雖然有幸逃出一劫,不過王紹義心思可一直都在盯著清東陵這個古墓,他深知裡面擁有無數的寶貝,就喬裝打扮成一位彈棉花的老者,等待機會到來。這期間,王紹義也不與別人交流,就擔心別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就這樣生活了好幾年,一直到國家成立之後,他也不曾忘記。
  • 潛伏清東陵數十年,利用彈棉花遮掩盜空皇陵的河北老人,結局怎樣
    王紹興是一個有名的盜墓賊,上世紀10年代初,他生於民國,掌握了一門很厲害的盜墓技術,一開始他天天都在各處亂逛亂混,後來就專門去從事盜墓行業,每天都蹲守在清東陵附近,悄悄的進行古墓內寶藏的搬運工作,因為他一個人單打獨鬥,沒有什麼力量,所以一直以來也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屬於一天搬走一點這樣的狀態,然而後來他遇到了坐擁兵力、愛好盜墓的軍閥孫殿英,他知道清東陵他是待不下去了
  • 上世紀40年代,彈棉花老人鋼板做鑰匙,搬空11座清帝陵超孫殿英
    上世紀40年代,彈棉花老人鋼板做鑰匙,搬空11座清帝陵超孫殿英前言:一說到「盜墓」,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的反感,因為在中國人傳統的思想中,認為盜墓就是在挖掘別人的墳墓很多盜墓賊之所以從事這個行業,首先是有先天的優勢,不是身體機能超人,就是有一技之長,但是在盜墓賊的行列中,也會有特殊的人存在,通過生活中的小發明,研製出一種特殊的鑰匙,用這種鑰匙可以開啟陵墓的大門,盜墓對他來說如此簡單。
  • 為什么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這三朝皇陵的最終結局如此天差地別,原因在於盜墓賊除了關心皇陵到底值不值得去進行「地下考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這群人也是有職業道德的。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其實是因為藏得深又無跡可尋,盜墓賊也就懶得去找。
  • 清朝亡了108年,為啥仍有人在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誰
    清朝對於皇陵的建造上也有著獨特的見解,並且是最為注重祭拜文化的一個朝代。 清朝的皇帝們建造了非常多的皇陵,並且散布在不同的地方,有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的永陵,在遼寧省瀋陽市附近的清太祖福陵與清太宗昭陵,還有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以及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東陵了。
  • 河北老農藏有一金碗,專家鑑定後興奮地要讓老農上交,老農:不交!
    古代人曾經用過的用具,寫的書籍,這些帶著文明刻印的東西一代代流傳,讓我們見識到古代文化的魅力。除了在博物館中,有著諸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外。還有很多文物隱藏在民間,其中的價值可能並不比你在博物館看到的要低。沒準,你家裡放著的一個老陶瓷碗就價值連城呢。
  • 我國唯一鳳在上、龍在下的皇陵,耗時247年,卻被這個人毀了
    清東陵,位於河北唐山,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裡,是我國現在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整個清東陵的用時是兩百四十七年,有兩百多座宮殿牌樓,一共埋葬著一百五十多名皇家人員。
  • 孫殿英盜清東陵慈禧墓的時候,為什麼要把慈禧身上的衣服扒下來?
    ▲慈禧陵墓所在的清東陵但無論是東陵還是西陵,在盜墓賊的眼中都是寶藏,在清朝還在的時候自然是沒人敢去偷盜皇陵,畢竟皇陵受到了清政府的保護,可是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各大軍閥佔地為王,以各種手段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而軍閥要壯大靠的是什麼呢?
  • 清亡了108年,為何皇陵還有守墓人?誰在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誰
    而守陵人也基本是個閒差,正常情況下,只有推翻政權的起義軍才會對皇陵下手,普通百姓誰敢打皇陵的主意?這些守陵人工作不但相當清閒,每年從朝廷拿到的俸祿也頗為豐厚。甚至還不需要賦稅和服役,可謂是相當瀟灑。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王朝鞏固的情況下。倘若封建王朝覆滅,自然也就沒人再付守陵人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