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要問多數人做什麼時最能專心、最有恆心,答案不是學習,不是按部就班工作,更不是為了志向拼搏,而是能夠撈到足夠的利益時,這才是動力的源泉。所以很多盜賊為了達成目標能夠長時間重複枯燥的動作,甚至有時候在不明真相的人看起來會有怪異的感覺。
01
筆者曾看過一個故事,一夥扒手比拼專業能力,於是把目標放在一個中年乘客上。乘客很有出差經驗,所以一直在車上吃喝,裝滿錢的口袋就放在身邊,扒手們無法下手。這時候有一個老扒手裝作剛上車的乘客,坐在中年人身邊,雙手抱著旅行袋警惕地打量四周,就跟普通的出遠門的老人家一樣。這個扒手最終成功了,他每次趁中年人不注意時就用兩根手指夾鈔票出來,就這麼一直重複,最後竟然偷光了一袋錢。
我們在為故事的結局哭笑不得時,也不得不感嘆這名老扒手的「毅力」,甚至還會發出「行行都不容易」的嘆息。小偷畢竟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在與「警察」鬥智鬥勇數千年後,自然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本事和毅力。今天就為大家講述一個解放之際,一位河北彈棉花的老農,蟄伏藏身皇陵近10年,用鋼板製作鑰匙,幾乎將清東陵搬空的盜墓賊的故事。
02
盜墓這一行當向來為人所不齒,畢竟中國人對逝者一向是抱有很大的尊敬,人們甚至都不願意打擾他們的安息,更遑論盜墓這種褻瀆他人墳墓的事情了。但是在利益面前,道德往往是不堪一擊的,帝王的墓葬中擁有大量的隨葬品,這些即使放在當時也是價值連城的珍寶,而在後世眼中更是獨一無二的文物。一旦能通過地下渠道變賣這些文物,基本就足夠吃上好多年了。所以盜墓賊從古至今從未斷絕過。
故事的主角叫王紹義,不是那個湘軍將領,而是一個同名的河北土匪。早些年,王紹義和一名同夥就專幹些偷雞摸狗的行當,而因為曾接觸過清東陵,兩人對其中的珍寶是垂涎三尺,一直在策划去那裡盜墓,只可惜當時兩人的計劃被孫殿英給打亂了。孫殿英是民國時代的大軍閥,同時另一個身份也是臭名昭著的盜墓賊。當時他也垂涎清東陵的寶藏,於是動用了軍事爆破的手段直接炸開陵寢,之後就順利盜出無數珍寶。而王紹義畢竟只是勢單力薄的小嘍囉,自然沒法跟軍隊掰腕子,只能作罷。
03
不過,王紹義仍然沒有就此死心。他開始在清東陵附近一個村子裡隱姓埋名地生活,而同夥馬福田已經放棄了。王紹義在村裡學了一門彈棉花的手藝,於是就以這個身份開始了新生活。因為王紹義心中依然有不可告人的「志向」,所以他選擇儘量把自己隱蔽起來。在村裡,他從來都是足不出戶、沉默寡言的樣子,這樣一個老鰥夫村民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還不至於提起警惕。
當然,其實這並非沒有弊端,因為一旦有什麼變故別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他,很容易暴露。但是如果選擇融入村民,很可能會不經意間暴露自己曾經的身份和意圖,所以也就兩害相權取其輕了。王紹義很耐心,他一直沒有做什麼動作,而是默默等著發生什麼變化,這一等就是十年。王紹義終於等到了機會,當時剛剛抗戰結束,這裡成為解放區,國民政府軍隊已經撤出,局勢可謂是水面微瀾、水下暗流千頃,正是王紹義渾水摸魚的最好機會。於是他準備好了工具和炸藥,要最後大幹一場。
然而,這僅憑自己是做不成的,於是王紹義又找來了兩個同夥,還找到守墓人後裔成為嚮導,於是一番商議後,幾人開始了盜墓行動。王紹義的獨門絕技——鋼板制鑰匙派上了用場,大門也被順利打開,於是幾人搬空了皇陵。接下來他們又把目光放到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的陵墓,並將其一一搬空,其他皇妃皇后的陵墓也幾乎無一倖免,這場驚天盜墓給國家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結語
隨著盜墓和銷贓的順利進行,這夥賊人愈發猖狂,但也因此逐漸喪失了警惕。就在他們頻繁活動之際,當地政府也終於注意到了他們的行為並採取監視。王紹義起先還想過逃跑,但是此時警方的天羅地網已經鋪開,最終一伙人全部落網,最終他們被判處死刑。這些盜墓賊死不足惜,只可惜了無數國家寶藏的外流。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