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珠峰峰頂開展測量工作。12月8日,珠峰最新身高公布:8848.86米。圖/新華社
12月8日,2020珠峰(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結果發布——雪面高程8848.86米,這是世界第一高峰的最新高度。意味著,珠峰「長」高了。
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共有18名測量登山隊員,其中兩人是湖南人。來自長沙寧鄉的測量隊員宋紅說:「這次測量,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測量時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登峰屢次遭遇惡劣天氣,心理壓力過大時體重暴降20斤。」
31歲的宋紅是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隊員,從2008年開始參與登山測量工作,已有十多年測量經驗,但珠峰測高是第一次。
北鬥系統為測量精度加碼
2015年尼泊爾遭遇大地震之後,珠峰的高度變化成了熱門話題。隨後,中國同尼泊爾宣布對珠峰進行高程測量並開展科研合作。
宋紅說:「2005年時,衛星測量主要依賴GPS系統,而本次測量,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除了運用北鬥外,測量隊員在進行重力測量和冰雪深度雷達探測上,也用了不少新技術。
「重力測量儀是高精密儀器,隊員在使用時要非常小心。」宋紅說,高度精密儀器全程不能傾斜和顛簸,隊員背著上山時只能保持豎直狀態,不能傾斜超過30度,而且需要往返測量,兩地海拔跨度最高達1400米左右。
「所以測量時需要反反覆覆在山上走,從珠峰大本營下撤點到山頂的路程只有24公裡,但測量隊員在珠峰走了200多公裡路程,所以測量和登山完全不一樣。」宋紅說。
在操作重力儀時,宋紅需要小心轉動頂部一側的搖杆。為了方便測量,有時他冒著凍傷的風險,摘下了自己的手套。
有人體重最多降了28斤
宋紅說,2012年他登過一次珠峰,此次測高是他第二次登珠峰。但今年天氣反常,給這次測量帶來了很多困難。
「我們前後修路隊員、測量隊員都在山裡為此耗費了大量體力,18個隊員裡,有人體重最多降了28斤,我也從140斤降到120斤,體脂率最低時不足7%(男性正常人體脂肪率在15%~18%之間)。」宋紅說。
「還有隊員在攀登過程中凍傷,一名隊員錯戴了薄手套,不到半小時,就凍傷了3個手指,指甲全掉了。如果再過20分鐘,可能就要面臨截肢。」宋紅回憶起那次經歷還記憶猶新。「每一個細節都非常重要,稍微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損傷。如果凍傷的話,個人攀登活動就要結束。若發生重大事故,團隊為了保證隊員安全,就需要作全面調整,會牽扯到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影響最後的攀登結果。」
在珠峰峰頂工作了兩個半小時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從5月6日出發,在21天內經歷三次衝頂。5月27日上午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成功登頂,13時30分完成峰頂測量任務。
「前後都遇到天氣惡劣、路況複雜的情況,衝頂了三次。第一次5月6日出發,在攀登過程中遇到大雪,攀登線路上還有流雪,非常危險,只能撤回;第二次出發,受颱風影響,風力太大,被迫放棄;直到第三次才成功。」宋紅心有餘悸,這一次測高是國家任務,壓力其實很大。
在宋紅看來,測量和登山是兩碼事,這一次8名攻頂隊員用了足足9個小時實現了登頂,又在峰頂工作了150分鐘,創下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間最長紀錄。
「作為一名測量隊員,平時會不停地熟悉儀器操作,就是為了珠峰測量時不要出現『萬一』。」令宋紅感觸最深的是,珠峰測量對一名測量隊員而言,既是寶貴的經驗,也是達到內心「峰值」的最好方式。
延伸
給珠峰「量身高」有何意義
專家表示,珠峰高程的精確測定,可以結束國際上珠峰高程不統一的混亂局面,為世界地球科學研究作出貢獻,其社會效益和科學意義是十分巨大的。
同時,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如GPS技術、雷達測深技術、大地水準面精化、絕對重力測量技術、氣象探測技術、登山裝備技術及地學理論方法的完善,也為更加精確地測量珠峰高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2020珠峰高程測量領導小組成員程鵬飛介紹,從地質的角度來說,青藏高原在近代一直都是國際上研究的熱點。因為這個地帶它是屬於地質活躍的一個地方,它屬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衝擊對撞造成的。
珠峰高程精確測量在地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我們可以根據珠峰及鄰近地區地殼水平和垂直運動速率變化,揭示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力存在著不均勻強弱的變化,而這種強弱變化是引起我國大陸周期性地震活動的源動力。這些研究成果將對我國今後地震預報和減災、防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瀟湘晨報記者李瓊皓長沙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