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經常打坐的朋友應該知道,《金剛經》是一部可以助力打坐的經書。如果是在打坐的時候在心中默念金剛經,對自身的修行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如果可以經常誦讀《金剛經》,不僅可以看清自己的內心,也可以看見人性。
六祖大師就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就是不一樣 ,說的話都是蘊含很多人生哲理的,也更加具有佛性。但是這個也是需要一定的悟性的。般若經不僅有著屬於自己的般若屬性,還有很大的智慧在其中。其實,我覺得人的悟性其實更多的來源於生活。對生活領悟越深的人,悟性也就不會差。
怎麼理解大師說的「本來清淨」這句話的意思呢?我們看西遊記知道最後唐僧師徒四人最後成佛的時候都有自己的道場。道場其實來源於內心,你內心的想法,心念就是你的道場。本來有一物它是清淨的,沒有汙染的,也沒有委屈的相的。
而「但用此心」就是說你若是能夠明白這個心,此心就是這個心,那麼照著這個是修行就可以修出屬於自己的心。但是此心修行的時候不可有傲慢之心,也不能有嫉妒之心。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業障之心。說到底就是菩提心。
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心作為道場,把世間的一切煩惱憂愁都煉化。把那些凡情俗事都忘卻,把物慾了卻,其實你也就成佛了。我們這裡說的成佛不是電視劇那樣演的那種佛,而是現實中的佛。
大師看問題總是比我們凡人要透徹,開門見山的就說明了事情的本質。就是讓你不要被美色,被物慾,被貪念,被愛情,被名利蒙蔽了自己的心。人生總有執著,但是要戒除執念方可成事。
在修行這條路上,有一個詞叫攀緣,就是不要攀比,不要拉幫結派,不要去找關係。這些都是跟修行相違背的,也是不合法的,更是對修行不利。如果不能放下攀緣,那麼你修行之路也就會斷掉。修行之人切忌說的跟做的不對等,比如你說要百折不撓,但是遇到問題就退縮這是不行的。
時有一刻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的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那時候有一位客人要買大師的柴,但是他讓我把柴送到他的店裡去。然後把柴送去之後就拿了錢走人了。但是出門之後看到一位客人在誦讀經書,大師一聽就被吸引了。感覺自己的心就要明悟了,心裡開悟了。最終明白的還是那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有著巨大的魔力。
這句話在《金剛經》裡也是最經典的一句,哪怕是沒有信佛的人可能也知道這句話。可能只是理解的不夠透徹而已吧。
隨後大師又問,你誦讀的是什麼經書,那人回答《金剛經》。原來這人是一座寺院的僧人,其中門徒眾多。而這裡的主人是請我來誦經的,所以我就在這裡了。
那人還跟大師說,如果經常誦讀《金剛經》,就能夠明白自己的心,看得見別人看不到的人性。甚至可以直接成佛,聽到這裡,感覺《金剛經》的神奇之處。
其實,在生活中,有些東西是信則有,不信則無,說到底還是自己的信念起到很大的作用。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貪嗔痴念,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解決,想真正的明心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那種境界確實真的很難達到,需要很大的毅力和信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