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防併發症:關鍵是減少血糖波動,這樣做血糖穩!

2020-12-23 糖尿病同伴支持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無法將體內多餘的糖分排出體外。而當體內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則很容易損害身體的多種組織器官等。

糖尿病的主要特徵是高血糖,血糖的高低也成為了判斷和確診糖尿病的重要指標。那麼如何知道自己血糖高不高,又應該將血糖控制到什麼程度才算正常呢?先來了解一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什麼,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標準又如何,國際糖尿病自愈標準是什麼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確診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狀,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後血糖 ≥11.1 mmol/l。

2、沒有典型症狀,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後血糖≥11.1 mmol/l應再重複 一次,仍達以上值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3、沒有典型症狀,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後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實驗2小時血糖≥11.1mmol/l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再來了解一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標準

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標準

一般成年糖尿病友

空腹血糖要控制在4.4~6.1mmol/L之間,餐後2小時血糖在4.4~8.0mmol/L之間,睡前要控制在4.4~6.1mmol/L。

兒童青少年糖尿病友

一般來說,兒童和青少年大多數是l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影響孩子正常生長發育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放寬兒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

青少年兒童的血糖控制標準,與年齡有著密切關係,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0~6歲:餐前血糖要在5.6~10mmol/L之間,睡前則要控制在6.1~11.1mmol/L;

6~12歲: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10mmol/L,睡前在5.6~10mmol/L;

13~19歲: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7.2mmol/L,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

老年糖尿病友

老年糖尿病標準也比一般患者相對寬鬆些。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餐後血糖控制在11.1mmol/L就可以。

如果是經常出現低血糖的糖尿病人

經常出現低血糖,如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的糖友。建議血糖控制目標為:

空腹血糖 7.0~9.0mmol/L;

餐後2小時血糖8.0~11.1mmol/L;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7.5%。

糖尿病人治療是否達標:看看糖化血紅蛋白

咱們人體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可以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就是血糖)結合,兩者結合的產物就是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的多少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成正相關,也就是血糖濃度越高,被糖化的血紅蛋白也就越高。

由於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結合過程是不可逆的,一直持續到紅細胞死亡為止,而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所以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客觀的反映此前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為4%-6%,被譽為是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金標準」

糖尿病血糖波動易出現併發症,什麼是血糖波動?

血糖波動,也稱血糖變異性(glucose variability),是血糖水平在峰值與谷值之間震蕩的非穩定狀態,既包括1天之內的血糖變化,也包括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比較顯著的血糖變化。在平均血糖水平相似的患者之間,其血糖波動卻可能差異明顯。低血糖和餐後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的兩大重要因素,各類降糖藥物間引發低血糖的風險和降低餐後血糖的能力存在差異。

造成血糖波動的原因有哪些

除了飲食、藥物、運動不當外,以下原因也會造成血糖波動

1、高血壓,臨床上50%的糖尿病患者都有高血壓,高血壓、高血糖這兩種疾病合併以後,各種危害都會增加,糖尿病人可以使高血壓的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倍。

2、甲亢,40%的甲亢病人合併有糖代謝異常,甲亢引起房顫、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很多糖尿病人又合併心血管疾病。

3、口腔疾病

血液裡的血糖增加,唾液裡面的糖分也會增加,有了糖分的滋養,口腔裡的細菌就會瘋狂繁殖,口腔疾病也容易影響血糖指標。

4、睡眠障礙,睡不好覺,身體就會出現一種應激的狀況,升糖激素就又高了,導致血糖升高。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如果睡眠不足6個小時的話,血糖升高的危險性就會增加3倍。

5、頸椎病,頸椎病會產生頭暈眼花、整個人身體不舒服,身體就會產生應激反應。

6、壓力,「我得了一個終身的病,我得吃一輩子藥,還可能傷肝、傷腎,還有可能最後腦梗了、腳被截了,我又不能吃這個,又不能吃那個,還得要天天鍛鍊,這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血糖波動大有什麼危害?

血糖波動通過激活氧化應激通路、損傷內皮細胞功能、加劇慢性炎症狀態等造成血管損傷,加速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等)和微血管併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及糖尿病神經病變等)的發生發展。血糖波動所引發血管內皮損傷的風險比慢性持續性高血糖更為嚴重,且與患者死亡風險相關。

糖尿病人怎麼預防血糖波動?

導致血糖波動大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何有效管控血糖波動也並非是可以「一招制敵」的簡單事情。成都瑞恩糖尿病醫院專家表示,2型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血糖波動的管理,就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優化飲食結構

1,合理膳食、優化飲食結構,養成低糖負荷飲食習慣,少食多餐,適量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可以幫助降低餐後高血糖和減少低血糖發生。

2、如何選擇合適的藥物,如何科學的使用藥物,這就需要患者積極尋求專業的糖尿病醫生的個性化建議,並提高醫囑的依從性,嚴格遵照醫囑用藥。

03患者需要通過行之有效的自我血糖監測,掌握自己的血糖控制情況。這不僅有助於患者對自己的健康情況了如指掌,也能幫助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和血糖變化情況,就患者的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建議指導,加強血糖控制效果,保持血糖的平穩狀態。

總的來說,糖尿病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不易得併發症,當然還要把血壓和血脂控制好就能全面預防併發症,除了非藥物療法,最好要定期看醫生,也要每三個月去檢查糖化情況是很重要的,不但關係到併發症出現的機率,還能促使日常對血糖的良好控制。改善糖尿病人的血糖指標與生活質量。

相關焦點

  • 血糖控制多少是理想血糖?減少血糖波動如何打胰島素?醫生告訴你
    其實,對於這樣的疑問,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是跟這些糖友血糖波動比較大有關,雖然三項指標都在標準內,但血糖餐前、餐後差別較大,或者在兩餐之中有較大的變化,高點和低點相差較大的數值,也是可能會導致併發症發生的,因為血糖的劇烈波動會導致血管的損傷程度加大。那麼該如何減少血糖的波動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血糖影響的問題,以及改善方法!
  • 壓力會影響糖尿病嗎?糖尿病會讓人脫髮嗎?減少血糖波動怎麼做
    #昨天的文說到了飲食跟糖尿病的關係,今天我們說說其他朋友問的一些問題,比如有位朋友問:我平時血糖控制的不錯,基本每三個月都回去查糖化血紅蛋白,基本都在7%以下,不過為什麼現在還會有併發症呢?血糖波動大對人體的影響也就比較大,研究表明,糖尿病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糖的大幅波動,這是因為血糖的大幅波動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出現損傷,從而導致糖尿病患者的大小血管都會出現異常,導致併發症,比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腦血管病變等等。而且研究顯示,跟血糖偏高的患者相比,血糖波動大的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死亡率也比較大。
  • 5種天然降糖食物被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吃,穩血糖,併發症難來繞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患得後很難治癒,而且還需要長期控制血糖。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併發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併發症死亡率最高的為心腦血管疾病約為50%,其次是腎病為10%以上;糖尿病患者95%以上易並發視網膜病變,是四大致盲原因之一;糖尿病造成是截肢約佔非外傷性截肢的85%以上。
  • 控制餐後血糖,是預防糖尿病和併發症的關鍵,怎麼降低它?
    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都明白空腹血糖的重要性,把空腹血糖的數值作為自己血糖控制是否達標的重要依據。但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忽略餐後血糖,其實是這一個與空腹血糖同等重要的指標,餐後血糖的高與低,與糖尿病的併發症同樣密切相關。
  • 糖尿病居家自我穩血糖,醫生告訴你幾個方法
    二、選擇好運動方法很對穩血糖也很重要運動是穩血糖的好方法,更是不花錢的好工具,你用好了嗎?糖尿病友無法出門宅在家該怎樣運動呢?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血糖過高(隨機血糖>16.7mmol/L)、反覆發生低血糖、血糖波動大、急性感染等情況下,不建議運動。糖尿病人運動前要測血糖,血糖高過高低不要運動,運動要在餐後50分鐘進行,不要空腹運動,運動的量以微微出汗才夠,如果不出汗,或者是太累,那就是運動量不足名運動過量。
  • 血糖不穩,多種併發症會接踵而來!做好6件事,血糖會乖乖聽話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控制血糖,可是生活中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血糖值,血糖值一旦變得不穩定,各種併發症就會接踵而來;比如糖尿病眼病、腎病、糖尿病足以及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身體在受到這些併發症的影響之後,性命也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 糖尿病吃飯看看這個表,選對食物血糖穩
    糖尿病飲食吃了血糖高不高,除了和搭配的食物有關外,還和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有關,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並列舉出相關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表,讓大家選擇得更對,吃了血糖更穩:血糖生成指數(簡稱GI),簡稱為升糖指數,是一個比值,是以葡萄糖作對比,某種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
  • 餐後血糖波動大,比空腹血糖高更危險!教您控糖新吃法,讓血糖更穩定
    一天當中有三個時間點的血糖很重要:空腹血糖是基礎血糖;餐後兩小時的血糖代表餐前和餐後血糖波動的幅度; 專家提醒:如果餐後血糖控制不好,相比其它時間點更容易引起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 血糖的正常範圍是多少?避免糖尿病併發症,需要關注這三個指標
    很多患者對糖尿病感到恐懼,這是因為對於疾病缺乏了解,面對病情很多患者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減緩病情的進展,改善糖尿病症狀,避免出現糖尿病併發症,其實,對於糖尿病來說只要關注三個指標,控制好這三個血糖指標,就能夠擁有跟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品質。
  • 糖尿病三餐科學吃,血糖穩得住,教您飲食控血糖方法
    糖尿病目前已經是常見病了,全國有1.14億糖尿病人,許多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除大部分人是吃出來的,吃得過好先是肥胖,然後就是糖耐量異常,最後就出現了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不可怕,還要從吃這方面重視起來,只要吃得對,血糖就好控制了,併發症就不會找上門,怎麼吃呢?今天主要講講三餐怎麼吃,血糖更聽話!
  • 糖尿病醫生:糖尿病懼怕一種水,若愛喝,降低血糖,身體一身輕
    糖尿病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體內的血糖濃度升高,導致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從而出現了血糖升高的併發症,嚴重時會引起休克或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體內血糖升高,會引發這3個症狀,你知道幾個一,會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在很多時候,心血管疾病都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一般情況下都出現在中老年人的體內,在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時候,容易引發的是動脈組織硬化,或者是心肌梗死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體內的血糖升高,血管內的毛細血管被嚴重的堵塞
  • 你知道血糖是如何變化的嗎?看好5個時間段,糖尿病併發症不再來
    在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還應該時時刻刻監測血糖,可有的糖尿病患者說「為什麼血糖總是波動?」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講的血糖在一天中的變化,把握幾個時間,糖尿病併發症不再來。
  • 空腹血糖正常,卻被查出糖尿病?內分泌專家教你認識血糖「真面目」
    河南商報記者 王蒙 通訊員 安志偉 最近,50歲的王先生因肝部不適去醫院就診,卻意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這是怎麼回事?我年年體檢空腹血糖都正常啊」,王先生很是疑惑。對此,內分泌專家表示,實際上,在臨床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
  • 臘月天,糖友這樣做可避免血糖波動安然過冬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冬天是難熬的季節:為了保持足夠的能量,有時免不了多吃幾口,但一不小心「貼膘」稍稍有點過了,血糖就控制不住往上升;加上大冷天,出門鍛鍊又不太方便;有的糖友還存在糖尿病足等問題……如何才能跟上自然界的律動安然過冬?
  • 血糖連續4年高7.8,是得了糖尿病嗎?血糖升高,該如何降下來?
    血糖高的問題,在如今社會中是很常見的,而且糖尿病也越來越年輕化。糖尿病屬於慢性病,對身體的影響,也是逐步形成的,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就會容易引發併發症。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都存在問題,也就容易引起血糖波動,血糖持續升高,就會讓人產生擔心,害怕自己被糖尿病盯上。有位網友就在網上提出過問題,表示自己連續四年,血糖都在7.8左右,是不是預示自己患上糖尿病了。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下面就來好好跟你說一說。
  • 得了糖尿病,這6種食物要「忌口」,否則易引發血糖波動
    其實此種疾病的出現跟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患上糖尿病後想要降低血糖水平,不僅要清淡飲食,還要懂得如何忌口,例如下文中提到的這六種食物,哪怕再喜歡吃也要忍住。除此之外,若是沒有及時控制血糖,還會刺激心血管,從而出現病變,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正是因為這樣,糖尿病患者才要嚴格控制鹽分的攝入量。
  • 糖尿病患者應該怎樣監測血糖?
    糖尿病是現在比較多發的一種疾病之一。對於糖尿病人而言,控制血糖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講,經常要定期監測血糖值。那麼需要監測哪些指標您都了解嗎,今天為您科普下糖尿病患者該怎麼監測血糖?
  • 血糖高的人,6物不要貪吃,或能將「併發症」拒之「千裡之外」
    「血糖高,百病生」!糖尿病雖是一種終身性的疾病,但其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併發症,目前已知的糖尿病併發症已經高達130多種以上,是所有疾病中併發症最多的,危害最大的,併發症包括糖尿病腎病、眼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都是「非死即傷」的重症。
  •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好血糖?
    也就是說,中國目前約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在我們的身邊,糖尿病患者也越來越多。 其實,得了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好血糖,使病情越來越嚴重,甚至是出現糖尿病併發症。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正確地吃飯是控制血糖的關鍵,控制得好壞直接影響病情發展。
  • 我的血糖正常嗎?為啥血糖儀測血糖不一樣?醫生跟您聊聊血糖控制
    不過,重要的是,每個人不光是糖尿病患者,也應該了解有關血糖、糖尿病併發症的健康知識,這樣才能讓自己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避免患糖尿病及預防併發症的發展。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並不是糖化血紅蛋白達標了,患者就一定沒有問題,應該也參考空腹和餐後兩小時的血糖,因為可能會出現血糖不同時期差距較大的情況,這樣的話,血糖波動較大,也容易造成血管損傷,從而導致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