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馬和半馬最大的不同,是你必須去構建一個不同的能量代謝系統。
撰文/柳條
編輯/柳條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跑過全程馬拉松的跑友都知道,跑馬過程中最害怕的碰到的「惡魔」就是:撞牆!
跑馬後半程,抽筋、體力透支、運動能力急劇下降……舉步維艱還不能停,難受到痛不欲生、萬念俱灰、懷疑人生!
都說30公裡以後,才是全程馬拉松真正的開始,這之後的狀態才是決定能否跑出目標成績的關鍵。熬過撞牆的人,在心理上已經是個馬拉松戰士了。
跑馬中沒有遭遇「撞牆」,完成了比賽目標,配速一穩到底,甚至跑出負分段的人,才是真正的跑馬「高手」,這些人備戰期間確實是練到位了。
何為「練到位」?難道只是簡單地積累跑量嗎?
在平時,我們會看到很多跑者為了能夠達到目標,平時訓練可以說非常刻苦,感覺要是自己跑得不夠快,身體不累、沒有被掏空,就是不努力不勤奮的表現,就不會有進步。
然而很多人到了比賽時,卻沒能跑出相應的成績。這是為什麼呢?
還有不少跑者平時多堅持中低強度的慢跑,日常10公裡,周末跑跑半馬,配速不快,反而更能在比賽中獲得超出預期的好成績。這又是為什麼?
是否會撞牆的一個重大因素是耐力,很多跑者速度有餘而耐力不足。耐力為何不足?
其中涉及到一個耐力訓練的根本問題,就是能量來源!想要提升你的耐力,就要學會用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
你或許疑惑能量來源不是主要「糖」嗎?為什麼要學會利用脂肪作為身體能量來源呢?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這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問題。
為什麼要重視利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說起地球上耐力最好、最有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大家都會想到的是現在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
然而,還有一種雪橇犬,可以一天不間斷地跑5個馬拉松,並且可以連續跑一周,即便他們連續9天奔跑1600公裡,它們在終點撞線的速度和出發的速度,都一樣快。
這是因為他們有著非常獨特的供能方式,那就是不需要糖原供能,僅僅需要脂肪和蛋白質。他們的身體裡有著源源不斷的能源,而且不會產生「尾氣」。
而其他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由糖原、脂肪、蛋白質的混合供能方式。所以有人說,雪橇犬會一直跑到骨折才會跑不動。
因此,決定耐力的能量代謝能力,遠遠比肌肉能力重要。
從人體供能方式上來說,人體內的能量來源有糖、脂肪、蛋白質,其中蛋白質供能佔比只有5%;但是不管你吃多少碳水,身體裡最多儲存大約600g的糖。
一般來說,慢跑1公裡,每1公斤體重消耗1千卡能量。比如,一個體重70kg的跑者,跑一場全馬需要2940千卡的能量。即使你的身體存滿了糖原,1g糖會產生4千卡的熱量,最多也只有2400千卡。
所以只用糖原作為能量來源,是不足以支撐你跑完全馬的;況且人體不會讓你身體內的糖原全部消耗掉,因為糖是大腦唯一的供能物質,為了自保,身體會預留一部分糖供給大腦,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低血糖時,會頭暈眼花,身體不受控制,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腦的能量供應不足。
研究發現,如果完全是糖供能,你只能以馬拉松的配速去跑100分鐘,因此沒有人能夠僅靠糖供能去完成全程馬拉松。
而哪怕一個體脂率只有13%的人,身體內的脂肪都可以供你去跑20場馬拉松。
所以,馬拉松最佳的方式是使用混合動力,一開始儘量使用脂肪作為主要能量,減少糖原的消耗,到了比賽後半段,就可以放開使用糖原了。
脂肪是清潔能源,幾乎沒有尾氣,但是脂肪是慢速能源,只有在低強度中才能培養它的供能比例。
很多跑者在馬拉松比賽中撞牆,就是因為身體供能方式選擇錯誤,一開始速度太快,大量糖原被消耗,半馬或者10K比賽你這麼做沒有問題,但是全馬就不行了。
因此說到這兒,那些每天喜歡追著速度跑的人,是不是應該明白,為什麼拉長距離之後你的速度就無法維持了。
因為在日常訓練中,你從來沒有耐心培養過你的脂肪供能系統。
全馬與半馬的最大不同:去構建不同的能量代謝系統
身體內最多儲存600g 糖,如果在高強度下去跑半程馬拉松,僅供使用1小時;而這1小時正好是半馬精英選手完賽半馬需要的時間。
如果把強度放慢到跑全馬的強度,那麼這些糖僅夠維持100分鐘;因此對於全馬選手來說哪怕是精英選手,也要依賴於脂肪代謝的幫助,才能完成你在比賽中的能量供應。
因此全馬和半馬最大的不同,是你必須去構建一個不同的能量代謝系統。
如果日常你總是以半馬配速,或者更快配速去訓練,意味著你始終在鍛鍊你的糖代謝系統;在全馬比賽中你的能量供應,是無法把這個速度支撐到終點的。
如果你還不了解,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橫坐標是VO2MAX(最大攝氧量)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說明運動強度越大。縱坐標是脂肪和糖原作為能量來源的百分比,紅色的線是脂肪,藍色的線是糖原。
可以看到,隨著運動強度增加,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的比率將會減少,而糖原作為能量的比率將會增加,中間會有一個交叉點。
當運動強度在這個交叉點以下,那麼將主要以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但運動強度在這個交叉點以上,那麼將主要以糖原作為能量來源。
這也是為什麼要讓減脂跑不能跑快了,而是需要控制在中低強度去慢跑,就是為了更多地消耗脂肪。
如何才能學會利用脂肪作為身體主要能量來源?
同樣是跑步,不同的強度決定了能量代謝系統的不同,比如100米、200米、400米運動員,主要以爆發力為主,依賴糖供能,這些運動員在退役後很少會轉換項目去跑長跑或馬拉松。
而不少跑5000米、10000米的運動員,卻常兼顧半馬、全馬項目,比如貝克勒、基普喬格、法拉赫等都是退役後轉為跑馬拉松,因為中長跑是建立在耐力訓練的基礎上。
上圖中講到的交叉點,對不同水平的運動員來說是不一樣的。有些非洲精英選手,運動強度在70、80%VO2max的時候,還處於以燃燒脂肪為主的階段,這就非常厲害了!
這是如何做到的?很大一個原因,是長期有氧訓練積累的結果。
我們會發現在馬拉松比賽跑得好的往往是一些老將,比如1984年出生的基普喬格在35歲時還能全馬破2;目前中國馬拉松一哥董國建,去年32歲時跑出2:08:28的中國年度最佳戰績;還有不少老爺子,五六十歲還能跑出破3的戰績!
當你的有氧基礎很牢固,那麼你的身體就能更有效的利用脂肪和碳水。一名訓練有素的中長跑運動員擁有很好的代謝靈活性。
Stephen Seiler博士是一名運動學專家,他表示,要想提高代謝靈活性,建議遵循80/20的訓練原則。也就是80%的訓練都是有氧訓練,20%才是速度或者強度訓練。
200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提高耐力最好的方式是持續有氧訓練與高強度間歇訓練相結合。單純練間歇或者單純練有氧,都不能達到最優效果。
什麼是有氧訓練呢?之前馬拉松助手也寫過很多相關的文章。其實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慢跑,就是跑步的時候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
想要提升耐力,有氧訓練可以遵循下面三條:
1. 心率:平時跑步,大多數時候不要讓心率超過最大心率的85%。也可以用最大有氧心率跑MAF180,即跑步時心率不超過「180-年齡」。
2. 跑步時間:日常跑步時間最好在1小時左右;周末適當拉長跑步時間,但最好不超過2.5小時。
3. 規律:一周跑堅持3-5天,貴在自律堅持。
所以說,要想提高身體利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的能力,就要堅持有氧慢跑來提升耐力,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安全的方式。
不過,很多人認為有氧慢跑的訓練效果不明顯,其實這是因為堅持的時間不夠長,耐力就是耐心,訓練耐力的過程,是對體質的開發和改變,因此是漫長的。
耐力和速度好比挖地基和蓋樓房,耐力是基地,速度是高樓,只有地基挖的足夠深,你才能獲得可持續的速度。
當你有氧訓練持續時間足夠長,才能慢慢領會其真正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