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夏天,中國不少地方已連日高溫。酷熱的天氣令不少人為之煩惱,往往稍微動一動就會出汗,其實,正常的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方式。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或者在做運動的過程中,出汗是正常現象,但如果身體出汗異常就不能大意,這表示身體可能出現了問題。
在中醫觀點裡,汗液的產生,來源於我們日常飲食經過消化系統加工產生的營養精華(津液)。汗液是津液的一個重要組成。出汗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充足的津液作為物質基礎,還需要陽氣溫煦、蒸騰、推動,來使津液透出體表成為汗液。
中醫對汗有很細緻區分,主要分為「動汗」與「靜汗」。動汗是身體運動造成的出汗,通過流汗來調節體溫的正常過程。靜汗則是被動出汗,例如天氣炎熱所引起的流汗,但如果出現異常的靜汗,就值得注意了。
那麼怎樣才算異常出汗呢?舉個例子,比如同等條件下,和你一起吃飯的人無汗,而你卻滿頭大汗,就說明有可能出汗異常,如果坐著不動都大汗淋漓,那無疑也是異常出汗了。自汗和盜汗也屬於異常出汗。自汗是指人所在的室溫沒有改變或是沒有運動時,其前胸或後背會出汗,且常伴有疲倦、心慌、怕冷等,這是氣血虛弱的表現;盜汗則是室溫沒有改變之下,晚上入睡時流汗,醒來即汗止的出汗,是陰虛的表現。
異常出汗常常是身體在發出健康預警
另外,出汗部位的不同或多或少反映身體狀況,在無特殊原因下常集中某部位出汗, 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無聲警告,應當引起重視。
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本應是最足的,其固攝力也應最強。
一旦頭上出汗而全身無汗或少汗,或者經常出汗,就意味著陽氣有些虛弱。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另外,這還和胃火旺有一定關係。判斷是不是胃火的原因,還要看有無口乾口臭、舌苔紅、上牙痛、便秘等狀況。
建議:睡眠充足,多吃溫補食物,如大棗、牛肉、山藥、蜂蜜、茯苓,每天也可衝泡枸杞茶飲用。對於因為胃火引起的多汗的人,要多喝溫開水。
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西醫認為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其天生體質虛弱造成。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布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頸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與內分泌不調或體內溼熱有一定關係。由於溼性黏滯,導致體內氣機不暢,往往表現為上半身或頸部以上出汗。
建議:平時調節內分泌主要從飲食、運動入手,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平時可多吃高蛋白類的食物,記得多喝水。
因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過於旺盛,且氣味很大,就表示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
建議: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如果有狐臭,可以剃掉腋毛後,直接艾灸腋窩。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緩解壓力,調節心情。
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溼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只吃8分飽,避免吃生冷食物,保護好脾胃。並早晚各推腹一次,每次5分鐘。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些出汗表現,如汗液顏色、氣味的改變,需要特別警惕。例如汗液顏色的變化就能看出很多疾病的前兆。
汗液呈現黃色,大多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過高所引起,常見於肝膽疾病。此外,進食過多胡蘿蔔、橘子、柑橙等蔬果,也會出現暫時性的黃汗。
汗液呈現白色,多為心肺陽虛所致,常與心肺功能虛弱有關。有時,疼痛劇烈也會引起白汗。
汗液顏色的變化就能看出很多疾病的前兆
汗液呈現紅色,多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也可能是身體某部位在出血,也可能是藥物所致。
汗液變為青綠色,表示有膽汁外洩,如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其實,通過汗液的味道常常也可以發現一些健康預警信號。
例如汗液散發出尿臭味,汗幹後也會在皮膚上留下結晶物,常見於尿毒症病人;汗液帶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熱證或溼熱證有關,一般屬肝熱,或多見於肝硬化,可以用菊花泡水喝來緩解症狀;汗液飄出香味來,常是糖尿病人的體徵。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則預示著病情的兇險。需由醫生綜合判斷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