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住了20多年,眼見著這條街越變越美。」家住通州區梨園中街一巷的小巷管家蘆鳳群又出門巡邏了。這條原本連棵樹都沒地兒栽種的背街小巷,經過一年多的整治和一年精治,260米長的街面上不光多出了4個迷你花園,街邊還與時俱進地增設了垃圾分類毛線畫宣傳櫥窗等景觀節點,路面上乾淨得連片落葉都「留不住」。
梨園中街一巷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位置,被夾在玉橋南裡小區的樓群間,是一條典型的背街小巷。別看街面上最寬的地方不過10米,過去路邊卻一輛挨一輛、騎著馬路牙子停滿了機動車,行人無奈之下只能在車縫裡穿行。在蘆鳳群的印象裡,由於小巷過於狹窄,幾十年來,路邊連種一棵樹、擺一盆花的地方都沒有。小巷北口原本有一片200平方米左右的小空場,卻被柵欄圈起,違規建起彩鋼板房,開起了文具用品店和早點鋪。
「我們這條小巷,什麼時候也能美美?」在群眾的期盼中,2018年1月,梨園中街一巷整治提升正式啟動。
為了便於停車,路側施劃了45個虛線停車位,專供玉橋南裡小區的居民停車使用。小巷北口的違建拆除後,改成了步入式的口袋花園,座椅和花草樹木一應俱全。通過向玉橋南裡小區「借地」,260米長的小巷路邊又擠出了3處可供行人休憩的「沿街花園」。春天槐花飄香,夏天月季盛放,秋天棗樹、山楂掛果,冬天松樹常綠,家住附近的居民終於過上了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日子。
今年5月1日,隨著《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也悄悄進入了梨園中街一巷。當地著名「玉橋十姐妹」工作室中的十位巧手居民,特意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編織出大幅「垃圾分類」主題宣傳畫。「自從『十姐妹』編織的垃圾分類毛線宣傳畫擺進了小巷臨街的櫥窗裡,居民路過的時候,都愛停下腳步看上幾眼,比貼宣傳海報的效果還好呢。」玉橋南裡社區主任劉羽佳介紹說。
小巷整治完成,想要「一直美下去」,卻還需要後續的「精治」管理。
何謂「精治」,通州區城管委環境建設管理科工作人員郭娜告訴記者,就是要對整治完成後的背街小巷進行精細化管理,在達標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比如整治提升後的「精治類」背街小巷,每天都要有專人進行巡視;小巷管家每天巡視的時長不能少於2小時,巡視發現的問題必須記錄在案,形成「小巷管家日誌」;街巷長要有「街巷長日誌」,並附上整治前後的對比照片。以此形成長效機制,確保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效果能夠保持下去。
雷打不動,蘆鳳群和其他五名小巷管家,每天每人都會在梨園中街一巷巡視兩次以上。在這條小巷上錯峰巡視的,還有「綠色志願環保隊」「365志願巡邏隊」等多支隊伍。看見有中學生直接把共享單車往小巷裡一扔就走,他們趕緊把共享單車挪到非機動車停車位上去;春天掃榆錢兒,初夏撿拾掉落路邊的桑葚,見到環衛工人忙不過來,他們出門總習慣拿上掃帚或是長柄夾子,讓一片落葉都無法在街頭久留。
今年,梨園中街一巷獲評「北京最美街巷」。「街面上美了,老百姓家門口也得美起來。」梨園中街一巷已經將「整治+精治」延伸到了背街小巷附近的居民院落內。「我們正在進行試點,選擇了梨園中街一巷路邊的一棟老樓,進行外立面整修、上下水管改造、樓頂防水加固等一系列美化和改造。如果改造效果好,試點將繼續鋪開,覆蓋沿街的其他老樓。」劉羽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