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妙術(1656):經外奇穴之七十三——治療一切目疾的魚尾穴

2021-03-04 臟腑機能調整

魚尾穴

 

魚尾穴,出處,元代《銀海精微》,人的眼眉外形像魚,尾是物體的後部。本穴在眼眉的後梢,故名。別名,內瞳子僇(骨旁),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秘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

 

位置:面部,當眼外眥外方約0.1寸處;正坐或仰臥取穴。它的出處是元代《銀海精微》

主治:一切目疾;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稜骨痛,口眼歪斜,喉痺,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痺,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症等。

 

刺灸:直刺0.2—0.3寸;可灸。

 

配穴:
治電光性眼炎∶魚尾,攢竹,太陽,風池,合谷。
治色覺障礙∶魚尾,風池,四白,太陽,足光明。
治面肌痙攣∶魚尾,牽正,新明,四白,地倉,合谷。

 

文獻:
《銀海精微》∶魚尾穴,在小眥橫紋盡處。爛弦火眼穴法∶魚尾二穴。
《類經圖翼》∶魚尾,在目眥外頭。《玉龍賦》雲∶偕睛明,太陽,治目疾。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魚尾,奇穴,目外眥角端,瞳子僇(骨旁)穴稍內方。針二至三分。主治一切目疾,亦治顏面神經痙攣或麻痺,偏頭痛,齒齦炎。

個人微信號:zfjntz1

公眾微信號:zangfutiaoli

相關焦點

  • 中醫妙術(1665):經外奇穴之八十二——消除失眠的肓募穴
    肓募穴 肓募穴,奇穴。
  • 針灸經外奇穴之(六十四)——環跳穴組
    按:經在人體實際點穴發現,按此取穴法所得之體表點,與環跳1相近,實為同穴異名。唯一不同在於,環跳1穴是俯臥取穴,中跳穴則是正立取穴。(3)臀中:《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側臥,位於大轉子後上方。此穴所在點與大轉子和坐骨結節聯成一等邊三角形。 進針方向:與臀部側面成900角直刺。 深度:6~8cm。 感覺及放射方向:麻向足背及足底。
  • 中醫妙術(1668):經外奇穴之八十五——消除便秘的腸遺穴
    腸遺穴‍腸遺,經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
  • 【穴位】經外奇穴之(五十三)——環跳穴組
    按:經在人體實際點穴發現,按此取穴法所得之體表點,與環跳1相近,實為同穴異名。唯一不同在於,環跳1穴是俯臥取穴,中跳穴則是正立取穴。(3)臀中:《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側臥,位於大轉子後上方。此穴所在點與大轉子和坐骨結節聯成一等邊三角形。 進針方向:與臀部側面成900角直刺。 深度:6~8cm。 感覺及放射方向:麻向足背及足底。
  • 中醫妙術(1597):經外奇穴之十三——治療癔病的臣覺穴
    按摩:臣覺穴有安神定驚,通絡止痛之作用功效,對治療癔病、喜怒悲泣、狂走、肩胛痛有好的效果。癔病的人完全活在自己的想法,感知中,都是不切實際的。和生活,情緒,精神刺激有關。在自己眼裡是正常的,在別人眼裡是不正常的,如果有此毛病不防對臣覺穴下手會收到好的療效。什麼是癔病?
  • 針灸經外奇穴之(三十五)——肘尖
    [備註]1,出處  《竇太師針經》(肘尖二穴,在手尖肘大骨尖上是穴。禁針,灸七壯。 治眼目疼痛,上星翳膜,冷淚常流,風沿爛眼。)《奇效良方》卷五十五(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是穴屈肘得之。 治瘰癧,可灸七壯。)
  • 中醫妙術(1605):經外奇穴之二十一——治療牙痛的地合穴
    地合穴 地合,經外奇穴名。出自《刺疔捷法》。
  • 【穴位】經外奇穴之(三十四)——肘尖
    [備註]1,出處  《竇太師針經》(肘尖二穴,在手尖肘大骨尖上是穴。禁針,灸七壯。 治眼目疼痛,上星翳膜,冷淚常流,風沿爛眼。)《奇效良方》卷五十五(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是穴屈肘得之。 治瘰癧,可灸七壯。)
  • 中醫妙術(1595):經外奇穴之十一——消除疔瘡的臂間穴
    《類經圖翼》列作經外穴,名手掌後臂間穴。《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等則名臂間。 位置:在掌後橫紋正中直上五橫指,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法:伸臂仰掌,於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腕橫紋上五橫指處取穴。
  • 中醫妙術(1642):經外奇穴之五十九——理腸化痔的閭上穴
    《針灸大成》灸腸風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為準,於尾閭骨尖頭,從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盡處,是第一穴也。又以第二指,於中穴取中一字分開指頭各一穴,灸七壯。」近代《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列作經外穴,名閭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閭上,奇穴。以繩自患者中指本節橫紋量至指尖端截下,將此長度從尾閭骨盡處直上量,盡處是穴;復將此繩的中點對準上穴,向左右平伸,兩端處亦是穴。共成三穴。」
  • 常用經外奇穴匯總 附:針灸配穴九則
    勉學堂針灸集成經外奇穴髮際平眉上三寸是穴。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壯。
  • 【穴位】經外奇穴之(四十九)——內膝眼
    取穴:屈膝,與足陽明經犢鼻穴內外相對。適應證:常用於膝部疼痛,腫脹。操作:①向膝中斜刺0.5~2寸;②透刺對側犢鼻穴。膝眼,早期文獻多作「膝目」,定位於膝蓋骨下(髕尖)兩旁凹陷中,與髕尖正下之「犢鼻」穴是完全不同的穴。然而自唐代,已見有犢鼻穴定位與外側的「膝眼」相同或相近的記載,現代針灸教材中「犢鼻」與「外膝眼」已同為一穴。 此外,朝鮮許任編《針灸經驗方》時,將《東醫寶鑑》「膝眼」,「血郄」兩穴合為一穴,非是。
  • 中醫妙術(1624):經外奇穴之四十——消除牙痛的肩頭穴
    肩頭穴 肩頭穴,經外奇穴名。
  • 中醫妙術(1641):經外奇穴之五十八——治療齲齒性牙痛的龍玄穴
    本穴位於「列缺上青脈中」,其脈(即頭靜脈)在腕背淺表處,宛延如青黑色之龍,穴在其處,故名龍玄。位置:在前臂橈側,列缺穴上方之靜脈處。取穴:位於前臂遠端橈側,橈骨莖突上方之靜脈處,腕橫紋上2寸處取穴,左右計2穴。
  • 經外奇穴|椎杼
    左右計2穴。【與經穴關係】位於督脈「大椎」穴與膀胱經「大杼」穴連線之間點。【主治】哮喘,肺結核。【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針法】針3~5分,針感局部脹。【引證】①《北京中醫學院報》(1959年,第1期)在「針刺動脈跳動點的臨床體會」一文中介紹:椎杼穴在大椎、大杼穴之中間。」②《廣東中醫》(1960年,第6期)汕頭市商業局職工診療所在「 奇穴注射少 量鏈黴素治療14例肺結核的初步療效觀察」一文中介紹:「奇穴——在第一胸椎棘突旁開2釐米處取穴,即大椎穴與大杼穴連線之中間。」
  • 【穴位】經外奇穴之(十七)——牽正
    2,名實考   以「牽正」命名的新穴有二,體表定位不同,後為區別,將先發現的「耳垂前方0.5~1寸」處穴稱作「牽正」,後發現的「頰車穴與地倉穴連線的中點處」穴稱作「牽正1」。 其實現代臨床上針刺治療面癱,面部穴多用淺透刺法,而「牽正」穴刺法明確為「前下方斜刺0.5~1寸」,針尖位置可至「牽正1"處。 因此,從臨床上看,分作二穴意義不大。
  • 經外奇穴:魚腰穴-鎮驚安神 面神經麻痺 三叉神經痛 (附視頻)
    魚腰穴,經外穴名。出《醫經小學》。《奇效良方》雲「在眉中間是穴」,與《銀海精微》所云之光明穴同。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魚尾在瞳子髎,在目上眉外尖針一分,沿皮向內透魚腰,瀉,禁灸。2、《針灸大成》:治眼生垂簾翳膜。3、《醫經小學》:魚腰眉中治目疼。
  • 經外奇穴|地合
    ▲點擊上方的藍色「道生學堂」關注我們「置頂公眾號」,花點時間,愛上中醫                                                          地合【定經取穴】位於面部,測廉泉與承漿連線之實測經脈線(縱線),在頦隆凸部畫一橫線,縱橫2線交點是穴。
  • 中醫妙術(1637):經外奇穴之五十四——緩解肋間神經痛的新肋頭穴
    新肋頭穴 新肋頭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別名肋頭
  • 中醫妙術(1625):經外奇穴之四十一——消食導滯的接脊穴
    穴在第十二椎節下間,正是第十二胸椎與第一腰椎之間凹陷處,為胸腰椎連接之處,故名接脊。 取穴:俯臥或俯伏位,於背部正中線,第十二胸椎棘突與第一 腰椎棘突之間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炙3~5壯,或艾條炙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