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外奇穴之(三十五)——肘尖

2021-02-07 岐黃健康養身之術


肘尖 Zhoujian



部位:在肘後,尺骨鷹嘴的尖端。


適應證:常用於瘰癧,癰疽;目痛,目翳。

操作:常用灸法。


[備註]

1,出處  《竇太師針經》(肘尖二穴,在手尖肘大骨尖上是穴。禁針,灸七壯。 治眼目疼痛,上星翳膜,冷淚常流,風沿爛眼。)《奇效良方》卷五十五(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是穴屈肘得之。 治瘰癧,可灸七壯。)


2,名實考   「肘尖」一穴用於臨床早見於《備急千金要方》,然而「肘尖」有大小之別,小「肘尖」者指肱骨內上髁,為小海穴;大「肘尖」者指尺骨鷹嘴,有時也指天井穴。 明清醫籍也將奇穴之「肘尖」稱作「大肘尖」,以免與經穴之「肘尖」相混。 今人不察,將此大小「肘尖」皆歸入奇穴類。 灸肘尖治療瘰癧,見於宋代《百一選方》,明確載於腧穴文獻者,則見於明代《奇效良方》,而在《竇太師針經》,以天井穴治瘰癧,以肘尖治眼疾,《醫學綱目》所載之金元針灸書同此。 明代吳崑將《竇太師針經》肘尖穴主治增入《奇效良方》的主治,折中作「與肩鶻並灸治瘰癧」。


3,臨床應用舉例

(1),治腸癰:屈兩肘尖頭骨,各灸百壯,則下膿血者愈。 又雲正灸肘頭銳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千金翼方》)


(2),灸瘰癧法: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 隨所患處,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小箸頭許,三壯即愈。復作,即再灸如前,不過三次,永絕根本。(《百一選方》卷十六《世醫得效方》卷十九)


(3),葛仙翁治霍亂已死,諸般符藥不效者,云:此法特異起死回生,不在方藥,大抵理趣精玄,非凡俗所知。 急灸兩肘尖,各十四炷,炷如綠豆大,依圖取穴。(《備急灸法》《癰疽神秘灸經》)


(4),左耳根腫核者,名曰惠袋癧:翳風二穴後溪二穴肘尖二穴。(《針灸大全》卷四)


(5),項生瘰癧,繞頸起核,名曰蟠蛇癧:天井二穴風池二穴肘尖二穴缺盆二穴十宣十穴。(《針灸大全》卷四)


(6),乳腺增生:火針肘尖穴,結合辨證配穴,治療34例,總有效率88.24%針灸臨床雜誌,2011(4):24-25]


文章內容源自《針灸經外奇穴》一書,版權歸原創所有,由:岐黃健康之術,小編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岐黃健康之術

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何老師微信:enthesic

相關焦點

  • 【穴位】經外奇穴之(三十四)——肘尖
    [備註]1,出處  《竇太師針經》(肘尖二穴,在手尖肘大骨尖上是穴。禁針,灸七壯。 治眼目疼痛,上星翳膜,冷淚常流,風沿爛眼。)《奇效良方》卷五十五(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是穴屈肘得之。 治瘰癧,可灸七壯。)
  • 針灸經外奇穴之(六十四)——環跳穴組
    按:所述「解剖定位」與坐骨神經體表刺激點定位法之一相同,並與日本針灸教材「環跳」穴定位同。(2)中跳:《針灸臨床雜誌》[1995,11(11/12):64-65(站立位時位於股骨大轉子與骶管裂孔連線(腰俞穴所在)的中點,即奇穴環中與足少陽膽經環跳穴的中點。 主治坐骨神經痛。)
  • 經外奇穴|腰眼
    【與經穴關係】位於「陽關」(屬督脈,位於第4、第5腰椎棘突之間點)穴兩側3寸8分處。【主治】虛弱羸瘦、肺結核、氣管炎、睪丸炎、腰痛、傳屍、腎虧、婦產病、消渴、梅毒勞蟲、血凝氣滯。【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
  • 【穴位】經外奇穴之(四十九)——內膝眼
    取穴:屈膝,與足陽明經犢鼻穴內外相對。適應證:常用於膝部疼痛,腫脹。操作:①向膝中斜刺0.5~2寸;②透刺對側犢鼻穴。2.名實考   本穴原名「膝目」(《華佗針灸經》),又名「虎眼」(《針灸便用》)。穴位於膝下犢鼻兩旁陷中,如猴孫眼,故曰「膝眼」。膝眼,早期文獻多作「膝目」,定位於膝蓋骨下(髕尖)兩旁凹陷中,與髕尖正下之「犢鼻」穴是完全不同的穴。然而自唐代,已見有犢鼻穴定位與外側的「膝眼」相同或相近的記載,現代針灸教材中「犢鼻」與「外膝眼」已同為一穴。
  • 經外奇穴|積聚痞塊
    【與經穴關係】位於「命門」(定位見血愁穴與經穴關係項)穴兩側4寸。【主治】腸鳴、腸疝痛、胃痙攣、  胃擴張、消化不良、積聚痞塊。【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針灸】針5~7分,得氣時局部有發脹感覺。
  • 經外奇穴丨濁浴
    【與經穴關係】位於「膽俞」(定位見脾橫穴與經穴關係項)穴外側1寸。【主治】肝病、癔症、食欲不振、口苦、多驚恐、膽實熱。【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針灸】針5分,得氣時酸麻感覺傳至胸側部。灸3~7壯。
  • 經外奇穴|地合
    ▲點擊上方的藍色「道生學堂」關注我們「置頂公眾號」,花點時間,愛上中醫                                                          地合【定經取穴】位於面部,測廉泉與承漿連線之實測經脈線(縱線),在頦隆凸部畫一橫線,縱橫2線交點是穴。
  • 經外奇穴|椎杼
    【與經穴關係】位於督脈「大椎」穴與膀胱經「大杼」穴連線之間點。【主治】哮喘,肺結核。【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針法】針3~5分,針感局部脹。【引證】①《北京中醫學院報》(1959年,第1期)在「針刺動脈跳動點的臨床體會」一文中介紹:椎杼穴在大椎、大杼穴之中間。」②《廣東中醫》(1960年,第6期)汕頭市商業局職工診療所在「 奇穴注射少 量鏈黴素治療14例肺結核的初步療效觀察」一文中介紹:「奇穴——在第一胸椎棘突旁開2釐米處取穴,即大椎穴與大杼穴連線之中間。」
  • 經外奇穴丨肋 頭
    【與經穴關係】位於「腹哀」(定位見左俞穴與經穴關係項)穴與「章門」(屬肝經,位於腹側部,第11肋游離端稍下方處)穴連線之間點。【主治】少腹堅大如盤、胸中脹、食不消、婦人瘦瘠、癲癇、瘕癖、癱瘓、肝硬化、胸膜炎、腎炎、腹膜炎、腸炎、高血壓。
  • 常用經外奇穴匯總 附:針灸配穴九則
    勉學堂針灸集成經外奇穴髮際平眉上三寸是穴。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壯。
  • 【穴位】經外奇穴之(五十三)——環跳穴組
    按:所述「解剖定位」與坐骨神經體表刺激點定位法之一相同,並與日本針灸教材「環跳」穴定位同。(2)中跳:《針灸臨床雜誌》[1995,11(11/12):64-65(站立位時位於股骨大轉子與骶管裂孔連線(腰俞穴所在)的中點,即奇穴環中與足少陽膽經環跳穴的中點。 主治坐骨神經痛。)
  • 【穴位】經外奇穴之(十七)——牽正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雜誌,2004(4):58-59](5)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以牽正穴為主穴並採取揚刺手法,隨證配穴,針刺治療68例,總有效率95.6%[針灸臨床雜誌,2004(6):41]附:牽正1部位:在面頰部,位於下頜結節前方凹陷與口角外0.4寸連線之中點。
  • 【穴位】經外奇穴之(七)——鼻交額中
    取穴:用指腹從印堂穴向下按,至鼻骨最高處上方的凹陷中取之。適應證:常用於癲癇,昏厥,眩暈,口噤,健忘,嗜睡。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驗。)2,名實考   兩目之間,鼻拗深處,謂之額中。本穴與山根穴定位同,《人鏡經》曰:「鼻上山根為額」,明代《針灸秘法全書》更明言「鼻交額中一穴,在兩睛明中間山根處是也」,現代針灸奇大書將「山根」與「鼻交額中」分作兩個不同的穴,非是。
  • 經外奇穴:魚腰穴-鎮驚安神 面神經麻痺 三叉神經痛 (附視頻)
    魚腰為經外奇穴之一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魚尾在瞳子髎,在目上眉外尖針一分,沿皮向內透魚腰,瀉,禁灸。2、《針灸大成》:治眼生垂簾翳膜。3、《醫經小學》:魚腰眉中治目疼。5、《中國針灸學》:眉之中間。針沿皮向兩旁刺。主治眼生翳膜。6、《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魚腰,奇穴。眉毛之中間,正對正視時的瞳孔。針一分,或沿皮刺向兩旁各一寸。主治眼生垂簾翳膜、結膜炎、眼瞼緣炎、眼筋麻痺,亦治目赤腫痛。
  • 【穴位】經外奇穴之(二十九)——夾脊(華佗夾脊,佗脊)
    2,名實考   所謂「華佗夾脊穴」實際上就是華佗學派的背俞穴,而不是《華佗針灸經》於背俞穴外,另有「夾脊」之穴。 現代實驗研究表明:背部腧穴有3個進針點(距正中線旁0.3寸、0.5.寸、1寸),針尖位置可相同,主治也相同,可視為組穴一一同一個穴不同的體表進針點。
  • 中醫妙術(1668):經外奇穴之八十五——消除便秘的腸遺穴
    腸遺穴‍腸遺,經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
  • 三毛穴:經外奇穴,治療失眠的特效穴
    三毛穴是倪海廈老師發現的經外奇穴,下面即是倪老師在《人紀·針灸簡體篇》裡講的一段話:「隱白上面的區域,叫三毛
  • 中醫妙術(1665):經外奇穴之八十二——消除失眠的肓募穴
    肓募穴 肓募穴,奇穴。
  • 中醫妙術(1656):經外奇穴之七十三——治療一切目疾的魚尾穴
    別名,內瞳子僇(骨旁),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秘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 位置:面部,當眼外眥外方約0.1寸處;正坐或仰臥取穴。它的出處是元代《銀海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