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朱棣做「形象建設」 民間百姓搞自由創作
兩年前電影《邪不壓正》上映,其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廖凡飾演的朱潛龍刻意將下巴微微突出,對著一旁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認祖歸宗」,姜文飾演的藍青峰一番譏諷:「哎呀,太像了!一看就是親孫子!」
今年初歷史劇《大明風華》熱播,明成祖朱棣的夢中,出現了父親明太祖朱元璋。鏡頭切換到高度還原古畫的朱元璋,一張下顎向前凸出、兩頰變形拉長、布滿黑痣、醜態盡顯的面孔,立刻把朱棣嚇得一臉驚恐。觀眾倒是一點也不奇怪——這張「鞋拔子臉」如今已然成為流傳最廣、最深入人心的朱元璋形象。
在近期舉辦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帝王·皇族」單元中,「鞋拔子臉」朱元璋毫無懸念地高調亮相,一幅來自明代的無款識圖掛於展廳右側。然而僅一門之隔,展廳左側的另一幅朱元璋,畫風卻截然不同。畫中人天庭飽滿,面頰光潔,正襟危坐,俊朗和煦,一副標準「帝王之相」。
此類相貌堂堂的朱元璋畫像中,最有名的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和裝成冊頁的《明太祖半身像》。此次展品來自民國畫家俞明的仿品。
一張長臉醜像,另一張圓臉俊像,兩者對朱元璋的描繪可謂天懸地隔。展廳中,如此風格迥異的兩幅畫,成為最吸睛展品,引來無數觀眾駐足。事實上,左側圓臉俊像是官方、正史的符號與化身,右側長臉醜像則是民間、野史的演繹與想像。
「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
作為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堪稱傳奇。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相貌,對他的發跡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加元末起義軍前,貧農朱元璋一直給地主家幹活,後來遭遇災年,除了二哥入贅其他人家活了下來,朱家就只剩下了他一個。1344年,16歲的朱元璋進了皇覺寺當和尚,四處化緣。25歲時,他來到離家鄉鳳陽不遠的濠州,見到了紅巾軍領袖郭子興,從此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明史·郭子興傳》中如此記載此次相遇:朱元璋誤入軍營,守衛懷疑他是敵軍派來的奸細,把他綁起來,帶去見郭子興。郭子興親眼見到朱元璋,「奇之狀貌」,於是立即為他解綁,將他收之麾下,並命他做十夫長。後來,郭子興的夫人張氏見到朱元璋,也不禁感慨:「此異人也。」
這是正史中第一次記載朱元璋的狀貌,僅用了一個「奇」和一個「異」。現今的《明史》專家認為,郭子興「奇之狀貌」,並不是因為朱元璋長得醜,而是覺得他眉如利劍、面露霸氣,是塊參加起義軍的好料子;張氏感嘆朱元璋為「異人」,也不是說他真的長相怪異,而是說,在一群大字不識的農民軍中,朱元璋為人機智,能出謀劃策,極富作戰才能。
郭子興識人很準。朱元璋不負所望,「數從戰有功」。軍隊裡上上下下都尊稱他一聲「朱公子」,郭子興還將養女許配給了他。1355年,郭子興病逝,其勢力大抵被朱元璋繼承。1367年,朱元璋帶著起義大軍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又舉兵北伐,推翻元朝統治。一年後,40歲的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初嫁給他的郭子興養女,便成了後來的「大腳馬皇后」。
後人評朱元璋,認為他是位體恤百姓的開國皇帝。建國之初,百廢待舉,朱元璋曾下令,凡事以樸實節儉為準,禁奢侈華靡。當時修建金陵的三殿六宮,為節省資源,都不做草圖。他嚴懲貪官、興修水利、減免賦稅、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等到政局穩定、經濟復甦,出於政治教育的需求,朱元璋才徵召了天下善畫之士入內廷給自己作畫,以此樹碑立傳。
然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是一個嗜殺成性的暴君。明人張瀚在《松窗夢語》中記載為朱元璋作畫時的殘酷場景:「太祖圖像時殺數人,後僅一人得免。」被徵召的宮廷畫師,一個個惶惶不可終日。相傳,他們最初都描摹得十分逼真,自以為必能有賞,沒想到惹得朱元璋大怒,引來殺身之禍。直到一位畫師揣摩出聖意,「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朱元璋才點頭。
「穆穆之容」,大概指的是大耳、廣額等面部特徵。事實上,在朱元璋之前,歷代皇帝畫像都會融入這些代表尊貴的符號,體現出「真龍天子」的神韻。相傳朱元璋有一幅漢高祖肖像畫,畫中劉邦就是一位有著「穆穆之容」的貴氣男子。朱元璋每日看著這幅畫作,常自擬於高祖。
朱元璋生性多疑,不願被太多人見到自己的真實長相。於是,他命人複製了不少「加穆穆之容」的失真畫作,賜給王侯將相、各級官員,讓大多數無緣得見他真容的臣子,都以為他就是這樣一副氣宇軒昂的模樣。同時又達到了混淆視聽,以防刺客偷襲的目的。
在大明王朝200餘年中,朱元璋這張肖像畫被官方蓋章認可,供奉於南京武英殿、北京太廟、奉先殿等。如今人們稱此為「正形像」,此次展出的圓臉俊像就屬於這一類。
朱棣的「形象建設工程」
展廳中另一幅猥瑣駭人的長臉醜像,則誕生於朱元璋去世之後,被稱為「異形像」。他的兒子朱棣是這張「鞋拔子臉」的第一個「設計者」。
和父親一樣,朱棣也是殺伐果斷的狠角色。他還有一大愛好——研究相面之術。明初最著名的相士袁珙、袁忠徹父子都深受朱棣信任。但凡騎兵打仗,選拔人才,朱棣都要找他們算一算、相一相,看看運勢。相傳1399年朱棣最終決定起兵,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走皇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前袁珙相他為「太平天子」。
朱棣在位初期,官方文獻對朱元璋的長相記載,發生了微妙變化。編纂於永樂九年(1411年)的《太祖實錄》三修本中,就有這樣一段:朱元璋正籌備稱帝登基時,做了個奇怪的夢,夢到自己的脖子被玉璧套住,玉璧逐漸融入肉中,變成異骨,隆了起來。
夢中之事,本不應該記在「實錄」中。《太祖實錄》破例記載此事,大概是因為信奉相面術的朱棣,要藉此渲染父親「雄奇異於常人」的外貌,也告訴世間眾人,朱元璋雖出身草根,建立大明卻是「天意所歸」。
到了永樂十一年(1413年),朱棣為紀念父親,建孝陵神功聖德碑,朱元璋的長相又變了:「龍髯長鬱,然項上奇骨隱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碑文所描繪的朱元璋,生著長而茂密的龍鬚,脖子上的奇骨,隱然上行,直到頭頂。這是朱棣第二次為父親搞「形象建設」。他包裝出的這副異相,正是一張威嚴的「龍顏」。
到此為止,朱元璋的御容,已經顯出奇異特徵,但還不算太偏:兩頰沒有黑麻子,「龍骨」也只是微微隆起。而到了明中期,民間開始在「龍顏」基礎上「添油加醋」,開啟了一系列自由創作。
編於景泰二年(1451年)的《古今識鑑》,講了一段太祖軼事。曾有個道士給他看相,說他:「龍瞳鳳目,天地相朝。」這個描述很經典,與朱元璋傳世的醜像十分接近——「天地相朝」,說的正是「天庭」額頭與「地閣」下巴突崛相對,構成了兩頭彎的「鞋拔子」。
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的朱元璋畫像,「鞋拔子臉」上忽然又生出了麻子,還出現了12顆、24顆、48顆、72顆等多個版本。書法家張萱的父親在雲南作知縣時,曾於黔國公府「摹高皇(朱元璋)御容」。他看到的那張畫像,「龍形虯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
不過,民間的自由創作並非醜化朱元璋。恰恰相反,在中國古代文化觀念裡,長相決定命運,貴人必有異相。民間對「帝王相」的評價不以美醜為標準,而是看他長得奇不奇,於是在朱元璋的畫像上,特意添加了「天地相朝」「滿臉落花」。
到了明中期之後,政治腐敗,國勢日衰,北虜南倭,交相來襲。百姓過得苦不堪言,愈加懷念「掃孽胡而握漢統」的太祖皇帝,民間流傳的畫像就更加奇特了——麻子更多,臉更長。在時代大變遷的背景下,朱元璋形象的演變越來越誇張。
所以,明朝200餘年間,當朱元璋正形像被皇子皇孫奉於太廟,供天潢貴胄們頂禮膜拜之時,在民間鄉裡,父老鄉親們卻一直認為那張長滿大麻子的長臉,才是真正的朱元璋。在百姓看來,這張摻雜著逆襲故事、離奇傳說的醜臉十分親切;倒是那張毫無表情的圓臉,儼然一副統治民眾的官僚面孔,很不得人心。
正如《相術、符號與傳播 ——對「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一文中寫道:「朱元璋醜像的塑造,基礎就是民間對恢弘開國歷史的集體記憶。」
朝野之間的充分互動
按道理說,民間流傳的朱元璋醜像,應該被大明朝廷「毀屍滅跡」。有意思的是,朝野之間卻互動了起來,官方逐漸認可了一臉麻子的朱元璋畫像。由於相術之學風靡,朱氏皇子皇孫對祖先的「雄奇」異像,不但沒有感到憤怒,反而引以為傲。
對此一個最好的例證,是宮廷舊藏中的朱元璋肖像圖。古代宮廷有專門機構收藏曆代帝後圖像,相當於一個圖像資料庫。明時,這些圖像藏於內庫。清軍入關後,接收了這批畫作。乾隆十四年(1748年),朝廷將它們重新裝裱,移藏於紫禁城南薰殿內。據嘉慶翰林院編修胡敬所撰的《南薰殿圖像考》,當時紫禁城所藏曆代帝王肖像畫中,朱元璋畫像數量最多,總計13幅。這13幅中,端莊的圓臉俊像僅兩張,分別作於朱元璋盛年與老年時期;怪異的長臉醜相,卻達11幅之多,每一幅都大同小異,「隆鼻如蒜,拱嘴如豬」。放眼中國肖像畫史,現存帝王異形像也僅此一例。
關於帝王畫像,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北魏張彝編繪的《歷帝圖》,收帝王128位,上自伏羲,下至東晉恭帝。現存世最早的帝王肖像畫,則是唐代宮廷畫師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共描繪從兩漢至隋代的13位帝王。不過在他們筆下,帝王形象大多流於模式化、概念化,幾乎是清一色的不苟言笑、矜持肅穆,很少有喜怒溢於言表的生動神態,缺少鮮明的個性特徵——帝王畫自誕生起,就是專門用來給後代或大臣供奉、祭祀和瞻仰的,其社會功能遠超藝術性,具有濃厚的教化色彩。而朱元璋異形像成為中國帝王肖像畫史上的一抹異色。
清時,義大利畫師郎世寧來到中國,將油畫技藝與西洋風貌一併帶到清宮,一板一眼的帝王肖像圖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乾隆皇帝,就十分熱衷於讓畫師為自己創作肖像圖。除了充分展露皇帝尊嚴的標準畫像,還有穿戎裝、漢服、西洋服飾時的不同裝扮,讀書、彈琴、打獵、看風景時的舉止神態,他都命「首席畫師」郎世寧記錄在冊。
對於今日的觀眾來說,一幅幅帝王肖像畫所展示的,有畫匠的精湛技藝、皇室的肅穆威嚴,還有宮廷中的起居日常與生活情態。
然而,拂去歷史及民間的各種神化、附會,朱元璋的真實樣貌究竟如何,仍是畫史上的一大謎團。有人認為,從遺傳的角度來看,朱棣及其後的明代皇帝肖像畫都是圓臉,所以那張正形圖更靠近朱元璋真實面貌。而那張 「鞋拔子臉」,伴隨著關於太祖皇帝的民間傳說,遺聞軼事、小說戲曲,成就了朱元璋在民間複雜詭譎的帝王形象。
孰真孰偽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聰明的古代畫匠,將朱元璋的貧賤與富貴兩種狀態,乞丐與皇帝兩種身份,化為兩張面容,留給後人。展廳裡的兩幅迥異畫像,也讓我們讀懂了朱元璋一生的起落與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