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為「基督彌撒」,公元440年,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伯利恆聚會,進一步予以確定,從此世界大多數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為聖誕節.
那麼問題就來了,聖誕節是怎麼傳入中國的?要知道這個問題那麼我們首先得要知道聖誕節的歷史。
你知道嗎?聖誕老人——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他的原型聖·尼古拉斯——其實來自亞洲。他的老家在位於安塔利亞的米拉小鎮,就是如今土耳其境內的戴姆雷鎮。
聖·尼古拉斯
和許多早期的聖人不同的是,我們可以確定聖·尼古拉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據史料記載,他在公元325年出席了尼西亞會議。尼古拉斯在中世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聖人,當時的許多傳統都和他有關。不過,把聖人尼古拉斯變成聖誕老人的卻是荷蘭人。荷蘭人口中的Sinterklaas是一個留著白色長鬍鬚的老人,頭戴主教冠、手持權杖、身著長袍。他不是在聖誕前夜坐著雪橇,而是在12月6日騎著白馬發放禮物。
而我們現在熟知的聖誕老人其實是美國文化大熔爐的產物。荷蘭的Sinterklaas融合了德國文化中聖嬰耶穌在聖誕前夜送禮物的傳統。德語中的「聖嬰」是Christkindl,後來變化成Kris Kringle,也就是聖誕老人的另一個稱呼。
Santa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1773年的一期《紐約公報》(New York Gazette)上,當時寫著「St. A. Claus」。後來在同年發布的利文頓地名索引(Rivington’s Gazetteer)上記載了一個慶祝活動,歡慶「聖·尼古拉斯也就是聖誕老人的紀念日」,這個活動充滿了「歡樂和節日的氣氛」。
創造了現代聖誕老人的則是三位紐約的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就是第一個把紐約市稱作「哥譚市」的作家,在他1809年出版的紐約市歷史一書中描繪了一個爬煙囪送禮物的聖·尼古拉斯的形象。
不過這個聖誕老人駕著馬車,穿得像一個荷蘭水手。1821年一首佚名創作的詩Old Stanteclaus with Much Delight中的聖誕老人就有了一個馴鹿拉著的雪橇了。
真正標誌著現代聖誕老人的誕生是1823年Clement Clark Moore創作的「聖·尼古拉斯來訪」(A Visit from Saint Nicholas)這首詩。
到19世紀初期,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在聖誕前夜,開懷大笑的聖誕老人駕駛著八隻馴鹿(第九隻馴鹿,紅鼻子魯道夫1939年才加入)拉著的雪橇,從煙囪下來送禮物。那時的聖誕老人是一個矮人,一個「快樂的矮人老頭兒」。
1886年才問世,而可口可樂的廣告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使用了聖誕老人的形象。
1881年,德國裔美籍卡通畫家Thomas Nast在他的作品裡畫了一個穿著紅色配有白色毛皮裝飾外套的聖誕老人。和英國的聖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一樣,Nast創作的聖誕老人頭上戴著冬青樹花環,而不是現在我們常看到的流蘇帽子。
1860年,卡通畫家Thomas Nast到訪英國,當時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名作《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剛剛出版不久。
Thomas Nast 1881年創作的現代聖誕老人形象
1583年義大利耶穌會士羅明建、利瑪竇來華,開啟近代天主教在中國內地的傳播。1807年,新教馬禮遜也來華傳教,伴隨著的傳播,聖誕節等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也開始進入中國。聖誕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百年故事,就此開始。
好好一個宗教節日,是怎麼傳入中國的?又是怎麼在中國變成全民狂歡節的?
事實上,20世紀之前,中國人並不知道有聖誕節這個節日。傳入中國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多了。
第一批西方傳教士在唐朝的時候就來到了中國,在西安市的一塊石碑上記載著傳教士在公元635年獲準在中國傳教的歷史。而在唐朝傳入中國的所謂「景教」(Nestorian)教派,比西方的覆蓋了更廣闊的區域,從太平洋到如今土耳其境內的一些地區,信教者也更多。
傳入中國的在元朝時期最為興盛,不過到14世紀的明朝近乎衰敗。在之後的500年裡,在明朝和清朝的時代,西方人極力想把帶回中國,卻受到了朝廷的強烈抵制。19世紀不斷擴大的殖民主義讓傳教士有機會傳教,不過直到20世紀,聖誕節作為一個「自我放縱」的節日才在中國出現。
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從聖誕節到新年的這段時間是節日派對季的高潮時段。
新中國成立之後,西方的和消費主義都曾不被接納。當時最接近聖誕老人的應該算是史達林了,從下面這首發表在1949年人民日報的詩中可以看到:當時,慶祝聖誕節是為了對外國人表示友好和慷慨。1956年的聖誕節,中國政府在北京市少年宮舉辦了慶祝活動,接待了來自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德的孩子們。
在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之後,聖誕老人的名字才進入中國。聖誕老人的在中國的影響力和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樣,很快被人們接受,同時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響。
2014年,浙江省溫州市的學校禁止舉辦任何聖誕主題的慶祝活動。溫州晚報上有相關報導:「我們並不是要抵制西方節日,我們只是希望學校可以在過洋節的問題上平衡一下。學生可以了解西方的節日,但是他們不應該對這些節日過度關注。」
不過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應該算作聖誕老人的「禮物之鄉」了,美國和歐洲銷售的大部分聖誕禮物都產自中國,全世界60%的聖誕節裝飾品都是在義烏生產的。
到底是怎麼受到中國人喜愛的?
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教會的世俗化努力;
二是商家藉機打造購物節。
民國初年,上海教會在聖誕節前後演滑稽劇、辦演唱會、搞文藝遊行,還派出聖誕老人送禮物。中國人愛看熱鬧,很快就參與進來。到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聖誕節,已經各國人民「普天同慶」了。
不光百姓們喜歡過節,各家公司也盯上了這個歡樂的商機。而能做商品代言人的,自然是可愛的「聖誕老人」。20年代的馬玉山公司,從十二月初開始,就連著二十多天在《民國日報》上打百貨廣告。
中德商店則在《申報》上用聖誕老人吸引消費者,說送玩具給孩子,能培養小孩的好奇心,送禮物給親友,能聯絡感情,對國家社會都有好處。
人人都愛買東西,從激發購物慾的能力上看,民國的聖誕節和現在的雙十一差不多。在全民狂歡和商業廣告的推動下, 聖誕節的熱度年年飆升。到了四十年代,從上海、香港、桂林到重慶,到處都洋溢著歡度聖誕的喜慶氣氛。反倒是曾經習俗很複雜的傳統節日冬至,被人們過得越來越敷衍。
新中國成立以後, 聖誕節有三十年的時間無人問津。直到1979年,深圳、廣州、福州、上海等地的一些教堂和大飯店才重新辦起了慶祝活動。
從這以後,中國從大城市到小村鎮,越來越多人愛上了張燈結彩過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