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隔壁鄰居A家的5歲孩子因為疫情到來,不能出去玩,從一開始的大發脾氣,到後來變成了在地板上撒潑打滾了。
因為他家門口靠近電梯間,所以我經過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孩子哭鬧和撒潑尖叫和發脾氣。
有次正好碰到A出門,我們聊了一會關於孩子發脾氣的話題。
A說:「因為不給出去,所以孩子一開始很沮喪,後來演變成尖叫,然後在地板上打滾。」
如果A靠近,那麼就會踢她或者打她。
面對大發脾氣不講理的孩子,她嘗試了所有她能做的化解孩子發脾氣的方法。
比如給孩子吃零食,給孩子看一會動畫片或者是答應給他買個新玩具。
但是都沒起作用,孩子依舊沉浸在情緒崩潰當中。
所以很多時候,A什麼都做不了,只能靜靜的呆在孩子身邊,跟孩子輕輕的說一會話或者摸一摸孩子,安慰安慰一下。
等到孩子不再發脾氣了,問他為什麼發脾氣,是因為不能出門玩嗎?
孩子否認,但是又總是說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讓他那麼生氣。
A疲憊的說:「我家孩子的脾氣簡直讓我筋疲力盡,太難搞了。」
我自己也遇到過孩子發脾氣一直停不下來的情況,知道孩子情緒崩潰是一件非常複雜又難搞的事情。
也常常在想,孩子小小的身軀裡到底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脾氣,除了心理上和環境上的因素。
跟孩子生理上的因素有多大的關係呢?畢竟他們還沒有發育成熟。
一、為什麼孩子發脾氣時,你怎麼說和哄都沒有用
我們從生理上來找找原因。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幼小的孩子情緒崩潰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生理反應,與大腦的威脅檢測系統有關。
根據神經學家、《為什麼我們會突然發怒:理解你大腦中的憤怒迴路》一書的作者R. Douglas Fields的說法,發脾氣涉及大腦的兩個部分:杏仁核和下丘腦。
杏仁核處理恐懼或憤怒等情緒。
下丘腦部分控制心率或溫度等無意識功能。
人的左右腦各有一個杏仁核,兩個杏仁核在控制情緒和決策的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當杏仁核察覺到威脅或者壓力源的時候,此時大腦更高層的思維中心還來不及處理這些信息。
而杏仁核就已經直接下下丘腦發送求救信號,下丘腦就會刺激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激素的分泌。
腎上腺素很好理解,傅園慧所爆發的「洪荒之力」,就是腎上腺素的功勞。
皮質醇人們又將它稱為「壓力荷爾蒙」,它本身只是一種激素,沒什麼壞處,但是在人體中皮質醇的劑量必須正確。
如果皮質醇能夠在短時間內突然釋放並且迅速降低,這種簡短且適當的皮質醇水平能夠顯著增強注意力和改善記憶力。
對大人來說,因為能夠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壓力,所以大人能夠很好的控制好皮質醇在我們大腦和身體中的含量。
但是對孩子來說,當壓力來的時候,壓力反應會抑制孩子本來就很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
而自我控制能力通常與前額葉皮層有關,前額葉皮層是我們大腦中的控制中心,並且可以接受我們大腦的命令。
一些決策和自我控制的情況都是在前額葉皮層來進行調節的,尤其是一些處理複雜情況的事情。
抑制和衝動控制是前額葉皮層最複雜的功能之一。
也就是說,成年人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前額葉皮層能讓我們思考,成人可以在各種壓力反應中踩剎車。
但是孩子卻會在發脾氣的時候停不下來,因為孩子的前額葉皮層直到18歲成年後才會完全發育。
這就好比,將孩子們的崩潰比喻成一鍋開水,那麼前額葉皮層就像是蓋子一樣。
而當孩子們沒有發育完全的前額葉皮層無法控制住崩潰的感覺時,就像鍋蓋蓋不住沸騰的水了。
不過,雖然孩子們控制不了自己發脾氣的行為,但是大人可以利用自己發達的大腦。
利用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來幫助孩子度過崩潰的時刻,就類似於替換鍋上的蓋子。
所以當孩子亂發脾氣並且怎麼哄都很難哄好,大人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冷靜狀態讓孩子冷靜下來。
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在和心煩意亂的孩子相處之前,最好先調節好自己的壓力反應。
也就是說面對一個怎麼做都在持續不斷哭鬧發脾氣的孩子,大人其實是很容易失控的。
這點在我面對兩個孩子的時候深有體會,大一點的孩子還好,小一點的就特別難搞。
因為我被孩子那一直哭鬧發脾氣的狀態弄得挫敗感很強的時候,想離開現場透一口氣,或者是換家裡其他人來。
或者是想做一些其他能夠降低自己哄不了孩子挫敗感的活動時,他們往往不會讓我離開。
雖然我怒火心中燒,但還是用深呼吸或者別的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控制好自己以暴制暴的念頭。
杜克大學兒童與家庭政策中心的高級研究科學家Katie Rosanbalm認為,這樣做可以讓父母用自己的冷靜狀態讓孩子冷靜下來。當父母冷靜下來後,加上同理心和溫暖,這三樣東西就會向杏仁核發出沒有危險的信號。Rosanbalm說:「如此一來,杏仁核停止發出警報,從而導致壓力反應的連鎖反應停止。」
在大人試圖平靜下來的過程中,其實我們的孩子也在偷偷的觀察者大人的情緒。
他們會通過非語言交流來觀察大人的情緒,畢竟大人的語言是聽不進去了。
比如大人的身體姿勢、此時的聲調和面部表情。
所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應該蹲下來,跟孩子們進行眼神交流,表明你做了專心聽他們講話的準備。
不過要注意的是,一些心煩意亂的孩子可能喜歡爸爸媽媽抱著他們。
但是也有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很抗拒任何人向他們靠近。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願意讓你抱著他們,那就輕輕的抱著他們。
如果孩子不讓抱,那就靜靜的陪在他們身邊。然後耐心的等著孩子平靜下來。
記住,用你的行為而不是語言來控制孩子的反應。
也要記住,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發脾氣的行為。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所以,安靜的讓孩子把脾氣發完。並且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一直在準備幫助他們的。
三、父母回應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孩子情商高低
發脾氣也是成長中的一部分,當然,脾氣好壞也和先天氣質有關係。
有的小孩子脾氣可能是好一點,但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他暴躁的壞脾氣時期。
儘管孩子出現壞脾氣是正常的,但是並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心理治療大師約翰·戈特曼曾說:「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關係著孩子一生的情緒健康,直接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因為壞脾氣是不會主動變得理性和回歸平靜的,如果家長不加以疏導,孩子的自制力自然無法培養,情商也不會得到提高。
長大以後處處碰壁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會傷害自己的身心。
其實,孩子會發脾氣,家長應當感到高興。
一位心理學家表示,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他們內心脆弱的表現,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在向最親的人求助。作家雷布斯說過: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才是。《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提到,孩子情緒化的瞬間,其實是增進親子間感情、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好機會。
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共情他們發脾氣的動機,然後教會他們正確地控制和管理情緒,最終讓孩子成為言行得體、心智成熟的人。
以下幾個小技巧家長可以借鑑,用來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1、讓孩子喜歡自己,有情緒空間。
對自己認同度高的孩子,就容易有安全感。
安全感可以讓孩子自由的、開放的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2、讓孩子認識情緒和表達情緒,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敏感度。
3、引導孩子洞察他人情緒,學會換位思考,
時間久了,孩子自然能夠摸索出一套雙贏的情緒表達方式。
4、教孩子適當宣洩不良情緒。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情緒表達的多面性,這樣孩子才能痛快的發洩壞情緒。
5、如果能預見孩子會失望,那麼先打個預防針。能夠有效避免孩子的情緒波動帶來的情緒失控。
6、耐心傾聽孩子,並幫助他們一起找到解決方案。等到孩子學會自己解決情緒問題。家長只需要做一個聽眾就好。
記住在練習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控制住情緒的能力比以前有進步了。那就要及時的給孩子鼓勵,這樣他們就會進步得更快。
其實以上那麼多個技巧,都沒有家長以身作則來得重要和有效。
情緒穩定和平和的家長,是孩子們心中的安全感之源。
有安全感的孩子,自然會情緒穩定和平和,這才是培養孩子情商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