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每逢周末,最有趣的事就是穿梭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裡,尋找書店,然後像一條蟲子一樣,在書山裡尋覓,發現心怡的書籍,細細啃著。當夜幕收拾了長沙城的緊張節奏,我便依依不捨地離開。那時候,我就想,要是有一家書店,即便到了燈火闌珊時,它依舊不打烊,為像我這樣的書蟲,點燃一盞不熄的燈,那該有多好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發現昔日陪伴我的那些書店一一關張,我像失去了朋友,越來越孤獨。只知道,長沙越來越熱鬧,走在這繁華都市,到處是燈紅酒綠,到處是車來人往,可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沒有書店的城市,無論它多麼的發達,它的靈魂永遠是孤獨的、漂泊的,沒有寄託,沒有依靠。城市需要那麼一盞燈,為繁忙的生活照亮一片寧靜的小天地,在那裡,無論你是誰,你都可以卸下行囊,卸下形形色色,卸下奔波,卸下疲憊,卸下虛偽和煩惱;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卑微的或者是耀眼的,在那裡,你都可以做一個讓自己肅然起敬的人。我想,書店,應該是城市最值得安放心靈的驛站,也是城市最值得交心的朋友。
從大學走入工作崗位後,出差是免不了的,每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總要去看一眼書店,就好像他們是我遍布他鄉的朋友,陌生的城市,熟悉的身影。即便是忙得再不可開交,我也要製造與它擦肩而過的機會,就算是一面之緣,似乎也要在心裡補上一句:「老夥計,我看你來了!」這樣才覺得心安。有時候,工作的縫隙裡,擠出一些時間,特地去書店看看,點一杯咖啡,捧一本書籍,在異地他鄉的所有酸甜苦辣都可以在那一刻煙消雲散,我只和書在打交道。不過,走過這麼多的地方,卻沒有一個能為我守候整夜的書店,這似乎是一件憾事。
七年前,朋友想在長沙開一家書店,卻遭到了身邊人的反對,原因很簡單,開書店就是虧本買賣。其實,我這個朋友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他開書店,或許首要的不是盈利,而是完成自己多年的心願。然而,書店始終沒有開起來。自那以後,我們見面便會選擇在書店裡,看著別人的書店,朋友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書和友情一樣,都是我們生命中不能割捨的,而書店就更與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緣。這些年裡,很多民營書店漸漸消失了,小巷子裡的書攤也很難見到了。我似乎對這座城市,有些失落。
2015年,是一個叫「德思勤」的書店,拯救了我的失落。它不僅僅在當今書店業蕭條的時候像一面旗幟一樣迎風招展,而且還大大地寫下「敢為人先」四字,成為湖南首家晝夜不打烊的書店,為城市點一盞不熄的燈。不得不感謝這家書店的創辦者龍固新先生,試想,如果僅從商人的角度來說,這確是一筆「不划算」的投入。然而,龍固新先生作為一個卓有遠見的城市建設者,作為一個深受湖湘文化薰陶的創業者,他將自己的責任、情懷和使命感融入在了書店裡面,他希望自己的書店能像嶽麓書院一樣,成為湖湘文化發展的助推器。一家書店開辦不久就成為了湖湘書店的代表、城市文化的地標,這確實不簡單。它凝聚了創辦者的智慧與心血,更凝聚了所有讀書人的感情與牽掛。
記得第一次去德思勤書店,我就興奮起來了,感覺在長沙再次找回了老朋友。這「老夥計」的出現,真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味道,真是久違了。我又可以成為一條書蟲,在這裡啃著知識的美食,而且不必擔心夜色來襲。在長沙雨花區德思勤廣場,一個轉角處,地下空間,書店就在那裡等我。我沿著階梯一步步走下,一進書店,就有一種與老友重逢擁抱的親切和愉悅。泡在書店裡,置身於書的海洋之中,把俗世間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仿佛世界為我都靜止了,時間也凝固了,只有書籍與我同在。再看看身邊的人,他們或者沉浸在書堆裡,或者專注在思考上,或者品著咖啡,或者享受著從天井裡漏下來的暖陽。我覺得書店這名字很有意思,既有厚重的文化,又有時尚的氣息。「德思勤」三個字,不正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品格嗎?德是良好的品行,思是良好的意識,勤是良好的習慣,大凡讀書之人,莫過於要具備這三種品質。然而這三個字疊在一起,念起來朗朗上口,又特別像一個從外文翻譯過來的詞彙。
德思勤書店的功能與服務也正如其名字一樣,它注重文化,所展示的書籍以經典著作為主,中華典籍,外文精品,在這裡閱讀,亦是精神洗禮。它注重創意,把24小時書區、名人書房、外文書區、文化長廊、咖啡吧、創意集市、文化講壇、兒童書區有機整合,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集閱讀、電影、音樂、美食、創意設計、藝術、展覽於一體的文化大餐,將閱、購、逛、玩相結合,最大化提升城市文化生活體驗。它勤於服務,有別於傳統書店,德思勤書店24小時營業,它有一句廣為傳播的口號,給城市點一盞不熄的燈,這種堅守,難能可貴。然更加可貴的是,5年來,它日夜書香縈繞,陪伴城市成長,讓長沙擁有了自己的年輕城市IP,也點亮了一盞城市裡的文化之燈。
的確,長沙如今需要「德思勤」,需要這樣一家書店,需要這樣一種精神。曾幾何時,長沙一直都是書香之地、文化之城。嶽麓書院、城南書院這兩座千年學府為歷史輸送了多少精英。古往今來,從長沙這片土地上,走出了無數人物,他們在政治、經濟、學術、文學、科學、教育、藝術等領域各領風騷。從「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到「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從「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都是「書香長沙」造就的基因。湖湘文化的「倜儻多風」,也是「書香」在寫就的獨特個性和魅力風韻。正是這樣的「書香」,使得長沙文化厚重、名片響亮,在中國歷史舞臺進行了精彩演繹,湘軍功業、洋務思潮、維新變法、近代工商,其中的一幀幀、一幕幕,無不與「書香」的能量有關,是「書香」帶給了長沙不斷前行的活力。
讓「書香」不斷延續,文化不止,弦歌不絕;讓長沙更加文明、更加厚重,需要書店的點燈,不僅僅是點燈在城市的空間裡,更是點燈在人們的心裡。德思勤書店正是在做這樣的努力,堅守5年,每年服務讀者170萬人,不愧是一盞城市的智慧之燈、文明之燈。正是德思勤這樣的努力,牽引著長沙很多大商場都創辦了自己的書店,他們一方面向德思勤學習致敬,一方面探索自己的模式。如果能讓書店遍布長沙,那麼德思勤功不可沒,它為「書香長沙」的歷史寫就了新篇章、提供了新動力。德思勤讓書店不再是單純的經營場所,更是這座城市的心靈驛站,它努力讓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漸漸愛上閱讀,讓每一個人從閱讀出發,進而抵達更為寬闊的世界。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當我們推開書店之門,讓我們遇見信仰、真誠與善良,每一個人把這種遇見轉化為正能量,於是,我們這座城市將擁有更多的文明。德思勤的努力,更深遠的在於把「讀書」成為人們的習慣,把「書香」沁入到這座城市的骨血裡去,讓每一分鐘的相伴都像是在這裡獲得心靈的霽光。德思勤書店一步步地在提升長沙人生活中的人文品味,祛除長沙人精神世界裡的浮躁氣息。
隨著德思勤書店不斷開拓國際視野,它在為城市帶來健康、時尚的文化生活方式,構建長沙文化新地標的同時,也在為長沙樹立更加良好的城市形象。「書香長沙」「文化長沙」,古有千年書院的「朗朗書聲」,今有德思勤書店的「書香四溢」。而今,當外地的人們提起長沙,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娛樂之都」,因為德思勤,長沙新的文化形象站得更高、更穩。漸漸地,我對這家書店有一種敬佩之情,它為浮華的社會增添了厚重,它為喧囂的都市留住了寧靜,它為文明城市的頭銜注入了「名副其實」。
自遇見德思勤書店以來,我越來越為有這位「老夥計」而感到欣慰。它成為了我閒暇時候的伴侶,給予了我很多安靜、很多思考、很多創意。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只能在夜裡與它相伴,深夜的書店,是一道風景線,祥和、靜謐、溫暖,它和家有不一樣的味道,家讓我放鬆身體,而它讓我放鬆靈魂。夜幕降臨,夜色漸深,深夜的書店裡,什麼人都有,像我一樣的愛書之人,還有學生、白領,甚至是流浪漢……他們互不幹擾,各自陶醉在屬於自我的世界。只有在這裡,我才感覺自己的時間被溫柔相待;只有在這裡,我才感覺自己的心靈充滿了光輝。
是德思勤24小時書店,為我點亮了燈,也為長沙點亮了燈。(何漂)
作者簡介:
何漂,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等;現為湖南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湖南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出版散文集《瀟湘情韻》、詩集《漂》、長篇紀實文學《愛國詩僧八指頭陀》(與人合著)。作品散見於各大刊物。曾獲第三屆中國徐霞客遊記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