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具有微表情的仿人外形機器人「佳佳」誕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著技術迭代,她被賦予了更多類人的情感,能讀懂人類的喜怒哀樂,以至於人們在和她進行深入互動的過程中還能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
現在,業界已形成了一種共識,服務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將遠遠大於工業機器人,其中基於情感交互的服務機器人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
未來,無論是面對空巢群體、單身群體,還是以二次元代表的新生代文化群體、需要心理幹預的群體,又或者是接受教育娛樂的少年兒童,情感機器人都更能滿足他們內心的需要,並為其他服務功能提供必要支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在2012年開始進行情緒智能的研究,在他看來,很長時期內學術界對於情緒智能的需求及作用是普遍估計不足的。
最近,他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明德講壇,分享了人工智慧中的情緒研究方法和挑戰。他特別提到,在相關基礎研究尚未突破之前,情感機器人可能已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震撼性衝擊和深遠影響。
情緒智能研究關注什麼
陳小平介紹,在人工智慧領域,情緒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至今不過三四十年時間。
當前AI情緒研究的兩個主要內容,首先是對主體的情緒表現加以識別,主要包括人的表情、言語、姿態的基本情緒類型。
說到情緒,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表情,要想讓AI認識人類的情緒,首先需要採集表情數據,如一段視頻,然後進行人工標註,比如「高興」「憤怒」「悲傷」等等。只不過,目前這些表情種類還比較有限,大概只有10幾個。
有了大量的表情數據,再通過深度學習加強化學習的方法訓練AI,當它再看到其他視頻時,就能夠識別出視頻中的用戶表情了。這就是現在的人工智慧科學家常用的方法。
「表情只是情緒的一種外在表現,那麼,這種情緒表現對應的真實的心理活動究竟是什麼?人工智慧並不清楚。」 陳小平說。
人類知道「笑」這種表情可以解讀出多種不同的心理活動,它可以代表快樂,也可以代表苦澀或者無奈。但人工智慧距離這樣的解讀還有十萬八千裡。
AI情緒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情緒反應。我們關注一個情緒主體,他對外界的刺激到底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反應。
陳小平認為,在情緒反應方面,人工智慧最需要的是一個情緒反應模型,以便讓AI根據主體的情緒反應模型對他的情緒反應進行預測和推理,從而支撐人-機情緒交互,這也是情緒研究的第三層內容。預測和推理越準確,在與人互動時,AI就能知道如何滿足用戶的情緒需求。
關於情緒交互,他解釋,就是機器人和人之間的情緒互動。簡單說,就是機器人要識別人的情緒,並給予適當的響應。情緒交互的實現涉及情緒識別,基於情緒反應模型,做出情感預測和推理,知道如果機器人做什麼動作、表情,用戶的情緒反應可能是什麼、是否符合情感交互的需要,最後生成自己要做出的表情。
「在這樣一系列情緒智能化研究中,還存在瓶頸和短板。」陳小平坦言。
受限於封閉性
情緒智能化到底面臨怎樣的挑戰?
陳小平認為,研究情緒智能化首先需要回答幾個基本問題:我們如何定義情緒智能化,它的內涵是什麼;實證標準什麼;應用目標又是什麼。
然而,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
「基於我們的觀察,在當前的AI研究中,所謂的『理性思維智能化』一般是以「戰勝人」為實證標準的,AlphaGo的成功即是如此。但這很難成為情緒智能化的實證標準,它的實證標準很可能是被人接受,受到人的認可。」他表示,這兩種標準差距極大,由此可以看出,它們的科學內涵也截然不同。
在談到技術層面的困難時,陳小平回答,在情緒研究中,情緒反應對科學家來說是最難的,它需要建立一個模型用於預測,在這一模型中有主體表示、環境表示、事件表示。這些表示是作為情緒反應機制的輸入,最後還需要有輸出,就是對某個對象的表示,主體會對該對象有一個情緒反應。
「我們把情緒反應模型看作是一種符號模型。人工智慧理想化觀點下的符號模型是白箱,該模型對預期應用場景的所有預測都成立。」陳小平強調,只有當一個應用場景是封閉的,現有AI技術在該場景中才是有效的,否則不保證應用成功。
他解釋,所謂封閉性是指,該問題存在一個有限、確定的模型,而且該模型與實際問題的對應也是有限、確定的;或者,該問題存在一個有限、確定的元模型,並且該問題的代表性數據集也是有限、確定的。」
「可是,人類的情感機制必然是在非封閉性場景中運行的,因此,情緒智能模型也應該是非封閉的。」在他看來,情緒反模型的所有元素都是複合的,通常不能完全確定它們的所指。也就是說,模型中的所有元素包括主體表示、環境表示、事件表示、對象表示和情緒反應機制,都是黑箱或者灰箱。
因此,只能適應封閉場景的現有AI技術對情緒智能化就產生了很大的限制。
人工智慧在情緒智能化領域遭遇的挑戰,其實是源於人工智慧系統與人的本質不同。陳小平認為,這種本質不同從根本上說,來源於人工智慧系統的「思維」目前就是人工智慧經典思維,是不能有效應對不確定性的,而人的思維可以。
「未來,人工智慧要想實現從經典思維到複雜場景化的轉變,局限於傳統技術路線恐怕很難在二三十年內有突破的希望。」差距之下,陳小平希望探索一些新的辦法,新的技術路線,也期盼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哲學等等鄰近學科的合作。
「第三類」存在物
在鄰近學科,學者們如何看待機器的情緒和人類情緒之間的距離?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朱菁指出,人類的情緒和神經系統、生物化學系統及身體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智能機器的本質和生物體完全不同,那麼智能機器產生的情緒情感不可能和人類等同。它只是在某一個功能層面、計算層面模擬人類的情緒反應模式,但它並不具有真正的情緒。
「這就好比我們可以在計算機系統裡模擬地震、洪水、暴風雨,但是它們並不真的存在於計算機中,真正的地質、氣象災害只會在自然界中產生。」
因此,朱菁認為,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普遍認為,要賦予機器真正的情緒情感,可能是一個無法實現的任務。
對此,陳小平表示認同。「用傳統人工智慧的觀點來看,人類情緒無法脫離生物學基礎,而機器人沒有人的肉身,因此儘管我們希望實現的是人工智慧,可實際上我們做的還只是人造智能。」
不過,隨著能表達豐富的情感,還能精確捕捉人類的開心、驚訝、生氣、悲傷等情緒的佳佳機器人面世,陳小平團隊有了一個「另類」的想法。
他說,中科大在佳佳機器人上的廣泛試驗揭示出一種新的人類經驗:用戶明確感覺到佳佳既不是人也不是物,這與早期部分用戶將AI與人相混淆是本質不同的,那時仍處於人、物的二分法之中,而現在出現了非人、非物的第三種存在物的可能性。
「因此,在情緒智能化基礎研究取得實質性突破之前,它的應用有可能在10年之內或者最多15年取得重大進展,而這些進展甚至可能對人類社會產生震撼性的衝擊和深遠的影響——那就是出現第三類存在物——人-物。」
基於這種觀察,陳小平意識到,人們其實並不在乎兩類情緒在內涵上究竟有何不同,它們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
「由此,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從接受的觀點去思考和這些情緒機器人交互的人。如果現有情緒智能技術路線走通了,那麼在商業上會滿足極為廣泛的需求,它們會對這個社會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
陳小平開始思考,儘管從科學角度我們認為它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但如果社會大眾都接受了該怎麼辦;當它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我們的科學研究是否需要關注這種現象;這是否意味著,除了技術視角,還要從社會學視角出發,我們所開發的情感機器人未必一定要有和人一樣的情感,重要的是怎樣讓人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接受它?
朱菁也表示,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他注意到,在人工智慧產品出現時,人們就存在一種心理傾向,我們把它稱之為公眾對於人工智慧的過度擬人化。
「當機器客觀上還不具備一些能力、功能時,人們就對它進行了擬人化的想像,這對於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專家來說是不存在的。未來,對於這種心理傾向我們到底應該接受、允許,還是矯正它。」
人工智慧科學家是應該告訴人們:你們錯了,機器的情感不同於人類情感,它們只是物?還是坦然接受這一現實,然後以此為出發點,面向人類未知的星辰大海,來解決可能面臨的來自倫理、道德、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挑戰?
這個答案尚未可知。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