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蜜改善人腸道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2020-12-26 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蜂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發現,蕎麥蜜中多酚類成分和低聚糖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選擇性地促進有益菌生長,抑制致病菌,從而明顯改善人腸道微生物,對低價蜂蜜的提質增效和深度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上。

蜜蜂所研究員張紅城介紹,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蜂蜜自古以來就有改善胃腸道的功能。蕎麥蜜由於顏色深,味道刺激,曾經作為等外品進行銷售。

該團隊研究了蕎麥蜜中多酚類成分和低聚糖對改善人類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團隊科研人員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和離子色譜法,在8個不同產地蕎麥蜜樣品中鑑定出12種多酚類成分和4種低聚糖,首次鑑定出蕎麥蜜中的4-羥基苯甲醛,可以作為蕎麥蜜的標誌性成分。通過對體外培養的人體腸道微生物測序,與相同濃度的低聚果糖相比,蕎麥蜜改善腸道微生物的作用更加明顯。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和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55/2020/643294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蕎麥蜜可以明顯改善人腸道微生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發現,蕎麥蜜中多酚類成分和低聚糖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選擇性地促進有益菌生長,抑制致病菌,從而明顯改善人腸道微生物,對低價蜂蜜的提質增效和深度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微生物是硫循環的主要驅動者,對深海硫循環有重要貢獻,但限於採樣困難、微生物難於分離培養等因素,科研人員對深海微生物參與硫循環形成單質硫的機制知之甚少。 針對這種情況,孫超岷課題組藉助「科學」號科考船從南海典型冷泉環境中分離得到一株可以高效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的細菌Erythrobacter sp. 21-3,經拉曼光譜檢測,確定其介導形成的單質硫結構為環狀多聚硫S8。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胡冰團隊構建了一種新的食品分子加工新策略,有望精準調控腸道健康。3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已經明確了常見的腸道炎性反應與菌群相關,並由此激發了特定菌屬的異常增殖。科學家發現,膳食植物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腸道菌群。
  • 白春禮調研微生物所新冠肺炎科技應急攻關工作—新聞—科學網
    白春禮聽取了微生物所發展情況和應急攻關總體情況進展匯報,在實驗室調研了疫苗研發的進展工作,看望慰問了微生物所應急攻關團隊,與研究所負責同志進行了座談交流。 白春禮代表院黨組向奮戰在應對新冠肺炎科技攻關一線的科研人員和青年學生表示慰問和感謝。
  • 益生菌療法有望解決鼻竇炎困擾—新聞—科學網
    一種在鼻子中發現的有益乳桿菌 圖片來源:《細胞—通訊》 就像一個不斷擴張的城市,人體的某些部分是微生物群落的聚居地。其中很多都是有益的,比如,腸道中的微生物可以幫助人類消化食物,而舌頭和皮膚上的微生物則可以抵禦病原體的入侵。 現在,研究人員在人類的鼻子中也發現了有益菌的蹤跡。這種居於鼻上的微生物群可以預防慢性鼻竇炎或者過敏。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
  • 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2020-12-13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控制澱粉品質的關鍵基因被找到了—新聞—科學網
    有一類澱粉卻是例外,那就是抗性澱粉,這類十分「個性」的澱粉不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在腸道中被微生物分解後能產生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因此,提高澱粉中抗性澱粉的含量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非轉基因的方法成功提高了馬鈴薯澱粉中直鏈澱粉和抗性澱粉的含量,並對其機理進行了初步的解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 鼠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王國
    我們人的身上也有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身體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裡,口腔、鼻腔、咽喉、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胃腸道細菌的種類繁多且數目巨大,約佔機體微生物總量的78%,人類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有1014之多,約為我們身體細胞數量的5~10倍。更不可思議的是,人體每天排出的糞便,其乾重的1/3都是細菌。
  • 改善腸道健康的10種方法
    腸道健康指的是生活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的平衡。照顧腸道的健康和保持這些微生物的正確平衡對於身心健康、免疫等等都至關重要。 這些細菌、酵母菌和病毒--其中有 數萬億 -又稱「腸道微生物群」或「腸道菌群」。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1 人體腸道微生物人體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體表[1]、腸道和口腔[2],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構成是不同的。其中,腸道中的微生物數量約為機體自身細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結腸中分離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體糞便乾重的 60%為細菌。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我們現在了解到人體和動物消化道系統中生長著大量的細菌,腸道中細菌的總數量甚至高出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腸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樣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和宿主的遺傳背景在決定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方面各自起到 50% 的作用。而且由於外部環境在腸道菌群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極為不同。目前的研究證明只有極少數的細菌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腸道中。
  • 紅芸豆中發現溶血栓之道—新聞—科學網
    他原本從事腫瘤發病機制及臨床檢驗診斷,2015年,參與了一項「中國人群腸道菌群計劃」的項目研究。腸道菌群研究是當時醫學科研界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臨床轉化應用也十分廣泛。在研究過程中,龔愛華發現益生菌代謝產物包括納豆激酶在人體健康狀態中發揮重要作用。泰州一企業慕名前來,聯繫其能否進行納豆激酶功能食品開發工作。
  • 研究拓展海藻資源高值化利用途徑—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以下簡稱菸草所)灘涂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團隊研究探索了褐藻多酚對於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以及基於海藻廢棄物轉化的海藻源微生物液體肥料的綠色製備技術及其應用
  • 如何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從改善我們的腸道開始
    人體腸道內棲居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繁衍的過程中逐漸達到種類和數量的平衡,而這種平衡與機體正常代謝密切相關。研究發現,不同腸道微生物結構和組成影響著宿主的免疫功能、胃腸道發育、營養物質加工及其他多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一旦腸道菌群結構失調,各種代謝類疾病便隨之而來。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 Nat Comm重大突破,首次報導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宏乙醯化修飾組全景
    然而,對調節蛋白質活性極其重要的翻譯後修飾(PTMs),除了在單個微生物層面展開的相關研究外,針對腸道微生物菌群蛋白質修飾全景的研究卻鮮有報導,使得PTMs對腸道微生物組的調控作用仍不清楚。腸道微生物宏蛋白組/乙醯化組學研究研究人員選取了六位健康志願者的新鮮糞便作為蛋白組學樣本(樣本策略),對樣本中的微生物進行了宏蛋白質組學和乙醯化組學的質譜分析(質譜策略),具體的流程如下圖1所示。
  • 研究發現十字花科根腫病病原的侵染循環過程—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前沿》上,美國植物病理學會在其官方網站上以代表性的重要研究進展進行報導。 該研究利用多種螢光化學物質對侵染過程中的根腫菌進行活體標記,藉助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成功解析了根腫菌在寄主體內的侵染循環過程。
  • 《自然》:腸道微生物調控宿主的感覺
    但是,不同的人對同一個食物的感覺往往會不一樣,而且有時候會覺得之前一直討厭的食物會突然變得很美味。這除了與我們個體感受性本身存在的差異有關之外,還有可能受腸道微生物的幹擾。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夠調節宿主對事物的感覺。這也就意味著腸道微生物或可控制宿主的喜好和感知。
  • 釀造成熟和未成熟蜂蜜品質與功能差異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因此,開展成熟蜜生產是提升蜂蜜質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蜂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團隊開展了一項聯合研究,揭示了成熟與未成熟油菜蜜間存在顯著功能組分差異,且成熟油菜蜜生物學活性更強。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