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王國

2021-01-15 細胞

微生物是生物界的一個大類群,它們的身影無處不在。空氣、土壤、海洋湖泊,到處都有。

我們人的身上也有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身體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裡,口腔、鼻腔、咽喉、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胃腸道細菌的種類繁多且數目巨大,約佔機體微生物總量的78%,人類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有1014之多,約為我們身體細胞數量的5~10倍。更不可思議的是,人體每天排出的糞便,其乾重的1/3都是細菌。人類等動物的腸道具有高溫、缺氧、營養物質豐富等特點,是非常適合微生物生存的場所。


鼠腸道菌群及其生理功能

鼠類的共生微生物有兩種來源:垂直傳播:出生時來自母體的微生物。水平傳播:來自環境和周圍同伴的微生物。對於鼠類來說,垂直傳播的微生物佔主要部分。

在鼠類的腸道中生活的腸道菌群按照功能可分為三類:一、共生菌群:主要有擬桿菌、梭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這些菌最為龐大,佔到了腸道菌群的99%以上,它們與寄主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可以輔助消化多種食物,還可以保護腸道。二、條件致病菌群:主要有腸球菌、腸桿菌等。這些菌數量不多,當腸道處於健康狀態時,共生菌群佔壓倒性優勢,條件致病菌群就不會致病;但如果共生菌群被破壞了,條件致病菌就會引發多種腸道疾病。三、致病菌群:如沙門氏菌、致病大腸桿菌等,這些菌是健康的破壞者,當它們通過食物或者其他途徑進入腸道,且數量佔上風時,就可導致腹瀉和食物中毒等。  

研究人員已經對數十種哺乳動物的腸道菌群組成結構進行了分析,發現宿主的食性不同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如生活在中國的兩種鼠兔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達烏爾鼠兔(Ochotona dauricus),後者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草原,分布面積很廣,食物資源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結構有差異,導致不同區域的達烏爾鼠兔腸道菌群差異顯著。


鼠腸道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鼠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王國對鼠類自身的生長和繁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參與鼠類體內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過程,促進鐵、鎂、鋅等元素的吸收;其次可以影響宿主的行為和能量代謝,幫助宿主適應環境;再者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功能並抑制病原菌感染;最後還有調節情緒和緩解焦慮的作用。

1、幫助鼠消化和吸收能量    

腸道細菌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消化和吸收,它們可以提供許多宿主不具備的酶和生化代謝通路,通過發酵降解多糖(澱粉、纖維素、膠質)和沒有被吸收的寡糖從而產生能量。這些細菌的發酵產物被宿主吸收之後,能提供機體約10%的能量來源。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brandtii)是生活在內蒙古草原的一種可愛又頑強的齧齒動物,屬於倉鼠科田鼠屬,體形小、不冬眠,是嚴格的植食性鼠。布氏田鼠的盲腸發達,可以分解植物的纖維素,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微生物。微生物把盲腸變成了一個大發酵罐,可以幫助布氏田鼠更好地吸收營養。布氏田鼠盲腸內主要的腸道菌有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厚壁菌門(Firmicutes)、變性菌門(Proteobacteria),其中厚壁菌門中的乳桿菌(Lactobacillus)和擬桿菌門中的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是有益菌,能促進蛋白質、單糖及鈣、鎂等營養物質的吸收,產生維生素B族等大量有益的物質。腸道菌群除了能分解多糖、促進消化吸收外,還會產生大量短鏈脂肪酸,這些短鏈脂肪酸是結腸的好養料,供結腸細胞的生長和發育。腸道微生物對於脂肪的積累也起不小的作用:有一項研究將相同年齡和遺傳背景的無菌小鼠和正常小鼠餵以標準飼料後,無菌小鼠的食物攝入量增加了29%,但體重卻降低了42%。如果再將正常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到無菌的小鼠體內,2周後無菌小鼠的脂肪反而增加了60%,並產生胰島素抵抗。這個實驗說明了腸道微生物與鼠的身體脂肪積累有很大的關係。

2. 幫助鼠適應周圍的環境    

在自然環境中,季節變化會導致野生動物的食物資源和食物種類都發生改變。為了消化不同類型的食物,腸道菌群能夠感應鼠的食物和季節性環境因子的變化,並做出適應性調整,進而調控鼠的能量代謝。如隨著季節的變化,森林姬鼠(Apodemusdraco)的食物由昆蟲為主轉變為以植物的種子為主,同時腸道中菌群中乳酸菌屬(Lactobacillus)所佔的比例逐漸降低,而另枝菌屬(Alistipes)和螺桿菌屬(Helicobacter)所佔的比例則顯著升高。

隨季節變化,許多鼠會選擇在冬季冬眠或蟄眠以應對飢餓和寒冷。冬眠動物的腸道微生物會怎樣變化呢?多紋黃鼠(Ictidomys tridecemlineatus)是一種典型的冬眠動物,它們在夏季攝食量高,身體儲存大量脂肪,到了冬季就進入冬眠狀態,降低體溫和代謝率,慢慢消耗脂肪以維持生存。多紋黃鼠的腸道(尤其是盲腸)主要被三類菌佔領著,分別是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多紋黃鼠在冬眠時期盲腸內的腸道菌群結構會發生劇烈變化,豐富度和多樣性都會減少。厚壁菌門的數量下降,而擬桿菌門的數量會增加,北極黃鼠也有與其相似的現象。

冬眠期間腸道菌是怎麼生活的呢?其實一些腸道微生物僅僅依靠鼠的粘液、脫落的上皮細胞營養物質、胰腺分泌物和膽汁就可以生存。達烏爾黃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也是典型的冬眠動物,它在冬眠時期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也會大大降低,而夏季又會恢復,這種周期的變化對於脂肪的積累和消耗是很有幫助的。

3. 守護鼠的健康    

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菌群的有益功能。正常菌群的生長和繁殖會在動物體腸道內形成一層菌膜屏障,抑制並排斥過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調整宿主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狀態。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乙酸和丙酸能調節糖代謝,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研究人員建立高膽固醇血症的倉鼠模型,發現其腸道的雙歧桿菌濃度與高密度的脂蛋白呈正相關關係,說明腸道菌群能幫助膽固醇排出和降低血脂。腸道中的優勢菌乳酸菌和雙歧桿菌,都可以發酵多糖產生乙酸和乳酸,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有抗感染和除毒素的功能。

腸道菌群的保護健康作用可以不僅僅如此,它們還有健腦的功效: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小鼠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研究表明鼠類腸道細菌可控制大腦內小膠質細胞的成熟過程及其功能,而小膠質細胞在帕金森症及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說,腸道菌群與帕金森症及阿爾茨海默氏症有著重要的關係,說不定可以成為治療這些疾病的新思路。

腸道菌群還可以分解有毒物質,如生活在美國西部的莫哈維沙漠的沙漠林鼠(Neotomalepida),其食物是石炭酸灌木,這種灌木的葉子上有一種有毒物質會嚴重損害老鼠、兔子等齧齒動物的腎臟和肝臟。如果其他動物不小心吃了就會中毒,但沙漠林鼠則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它們的腸道菌群(尤其是抗毒細菌)會把所食植物產生的有毒次生代謝物給消化掉,從而保障了宿主的健康。這樣沙漠林鼠就能夠享用其他動物不能享用的植物了。

4. 調節鼠的情緒

  現代社會的抑鬱症也與腸道微生物有密切關係。控制人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等激素,有95%是在腸道裡面合成的。科學研究發現無菌小鼠血液中的羥色胺濃度明顯低於自然小鼠,如果向無菌小鼠腸道植入適當的腸道菌群,它們血液的羥色胺濃度便可以恢復正常,自然也會感到愉快,緩解抑鬱。同樣的,腸道菌群失調也會引起焦慮症,例如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的入侵,破壞了小鼠腸道微生物平衡,便可引起小鼠焦慮樣行為。

總之,鼠類可以在腸道菌群的幫助下更好的生存下來,腸道菌群可以根據季節和食物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適應性調整,還可以改變其身材。人類是否也可以藉助微生物的作用,像鼠一樣該胖的時候就胖,該瘦的時候就瘦呢?或者通過改變腸道菌群來治療抑鬱和調節情緒呢?對鼠的研究告訴我們這完全是可以實現的,未來科學家終將會把腸道微生物功能的秘密解開,人類的夢想就會變成現實。(說明:本文應《大自然》邀請所寫,文章是研究生薄亭貝寫的,文字經編輯加工。發表在2017年7月刊第四期上,見下面連結。)

Cell:細胞治療領域觀察者

長按識別二維碼,輕鬆關注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通過腸道菌群影響鼠類生長及其種群變化
    鼠類種群暴發問題是種群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鼠害防控的基礎。過去的研究強調氣候變化可通過改變動物的食物質量和數量,影響種群的發生。但是有關腸道微生物在種群調節中的作用基本是空白。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1 人體腸道微生物人體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體表[1]、腸道和口腔[2],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構成是不同的。其中,腸道中的微生物數量約為機體自身細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結腸中分離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體糞便乾重的 60%為細菌。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浙江省農科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0)【關鍵詞】體外腸道模型; 微生態; 連續發酵【中圖分類號】R-33 【文獻標識碼】A隨著分子微生態學,特別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腸道微生物的作用有了新的突破性認識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和功能。腸腦連接可能是由胃腸道中產生的各種微生物分子介導的,這些微生物分子隨後會滲透到許多器官,包括大腦。同樣,在帕金森病,自閉症,多發性硬化,焦慮和抑鬱的人類模型中,細菌治療對人腦活動的某些影響已可以通過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觀察到變化。 因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神經系統狀態可能會受到腸道微生物及其副產物的影響。已經描述了改變的微生物組譜與大腦疾病之間的各種關聯,並且微生物群或特定細菌物種對行為,認知和神經變性的貢獻不斷建立。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 城市公共衛生與鼠類(一):鼠類的崛起
    鼠類繁殖的速度令人恐懼,按照這種生殖速度,早就「攻陷」地球,但現實中許多因素限制鼠類種群的增殖,它們也會優勝劣汰,其鼠類的死亡率通常隨著鼠類規模的增長而增加。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與各種昆蟲和動物載體(如蚊子,齧齒動物,蜱等)相關的微生物病原體(如病毒,細菌)。其中研究人員從紐約大陸的住宅和多功能建築中捕捉了416隻鼠。
  • 《自然》:腸道微生物調控宿主的感覺
    這除了與我們個體感受性本身存在的差異有關之外,還有可能受腸道微生物的幹擾。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夠調節宿主對事物的感覺。這也就意味著腸道微生物或可控制宿主的喜好和感知。首先,研究人員通過群體驅化試驗發現線蟲腸道內的普羅維登斯菌JUb39能夠影響線蟲對揮發性物質正辛醇的厭惡感。驅化試驗就是利用線蟲對具有吸引性的揮發性物質會表現出強烈的吸引現象,而對不喜歡的物質(例如正辛醇)會表現出迴避行為的特質,將線蟲放在具有不同揮發性物質的培養基中,來觀察線蟲的吸引和迴避行為。
  • 蕎麥蜜可以明顯改善人腸道微生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發現,蕎麥蜜中多酚類成分和低聚糖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選擇性地促進有益菌生長,抑制致病菌,從而明顯改善人腸道微生物,對低價蜂蜜的提質增效和深度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 蕎麥蜜改善人腸道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蜂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發現,蕎麥蜜中多酚類成分和低聚糖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選擇性地促進有益菌生長,抑制致病菌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到三歲時,複雜的腸道微生物環境就已經建立並且穩定了。但是在整個生命中它都會被改變,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飲食和抗生素,比如膳食纖維會有利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而抗生素則會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穩定,引發疾病。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的關係 腸道與免疫的關係千絲萬縷。
  • 短鏈脂肪酸在微生物-腸道-大腦通訊中的作用
    提示:點擊上方"譜領代謝組"↑關注我們吧短鏈脂肪酸(SCFAs)是鏈長為1至6個碳原子的飽和脂肪酸,是腸道中膳食纖維發酵的主要產物根據膳食纖維的含量,每天在結腸中大約會產生500–600mmol的SCFAs。乙酸(C2)、丙酸(C3)和丁酸(C4)是人體中最豐富的SCFAs,其他短鏈脂肪酸,如甲酸、戊酸和己酸的產量較少。每種SCFAs的數量和相對比例取決於底物、微生物群組成和腸道運輸時間。在結腸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分別以大約60:20:20的摩爾比存在。
  •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2:55:0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Willem M. de Vos小組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科普性SCI論文講解:近期大火的腸道微生物與長壽有關
    近期大火的腸道微生物與長壽有關》。通過He編輯的講解,相信你不僅了解了最新科學知識,還會對文獻閱讀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有提到遇到刁鑽的問題,該怎麼回覆審稿人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不僅僅由於其迴旋盤轉的結構與大腦類似,還由於腸道是一個自主的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分支。在腸道中,存在著幾萬億微生物,約1公斤。
  • Nat Comm重大突破,首次報導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宏乙醯化修飾組全景
    然而,對調節蛋白質活性極其重要的翻譯後修飾(PTMs),除了在單個微生物層面展開的相關研究外,針對腸道微生物菌群蛋白質修飾全景的研究卻鮮有報導,使得PTMs對腸道微生物組的調控作用仍不清楚。腸道微生物宏蛋白組/乙醯化組學研究研究人員選取了六位健康志願者的新鮮糞便作為蛋白組學樣本(樣本策略),對樣本中的微生物進行了宏蛋白質組學和乙醯化組學的質譜分析(質譜策略),具體的流程如下圖1所示。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
  • 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
    導言: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維生素D的攝入水平有關。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
  • 為什麼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子裡的它們,和你的全身健康...
    腸道之所以那麼長、那麼皺,就是為了保證食物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足夠長(約1天)、食物與腸道的有效接觸面積足夠大,才能使食物中的營養被充分吸收。 它還養著一群致病菌 腸與外界相通,且「環境優雅」,非常適合微生物居住,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各種微生物爭先恐後前來「定居」。 在腸道內,它們的數量超過百萬億個,是人體細胞數量的2~10倍,其中細菌佔主導地位,故又稱腸道菌群。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此外,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是微生物影響藥物療效的一個典型的例子:研究表明,代謝左旋多巴藥物的酶(TyrDC)是由糞腸球菌驅動的。在糞腸球菌中突變tyrDC可以阻止細菌從左旋多巴到多巴胺的代謝,從而提高藥物療效。本文綜合整理研究文獻綜合闡述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藥物藥效和功能性食品的生物利用度。首先,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