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2020-12-11 騰訊網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然而,在腸道菌群中所有數十萬億種微生物中,很難確定哪種微生物對機體健康至關重要,以及如何對調節膳食纖維以達到上述目的。這是因為目前腸道微生物組學中缺少「參考基因組」的存在,而參考基因組對於通過DNA組學技術鑑定微生物種群類別十分關鍵。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稻田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技術,稱為凝膠珠測序(SAG-gel)單細胞擴增基因組學,該技術可快速提供腸道菌群的多個基因組信息,並鑑定對膳食纖維有反應的細菌,該技術不依賴於現有的參考基因組。此外,由於整個數據均純粹來自單個微生物,因此從全基因組測序的原始數據中獲取基因組信息僅需10分鐘。這大大加快了該過程所需的時間。

「我們的新的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可以分別獲取每個細菌基因組,並表徵微生物群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未培養細菌,這可以幫助我們根據細菌的纖維代謝和腸道代謝結果來估計代謝特徵。」文章通訊作者,早稻田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Masahito Hosokawa說。「它引入了對腸道中無法培養的細菌的功能分析。」

在這一研究中,科學家給小鼠餵食菊粉長達兩周時間,之後使用上述技術將小鼠糞便樣品中得到的單個細菌隨機「捕獲」成微小的凝膠珠。然後,將細菌單細胞結合在漂浮在試管中的凝膠珠中進行單獨處理,並通過大規模測序獲得300多個單細胞擴增基因組(SAG)或單細胞基因組。因為每個SAG平均由數以萬計的讀數組成,所以它可以實現廉價的靶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經過質量控制並對SAG進行分類後,科學家確定了哪些細菌負責分解菊粉並從中提取能量。

「根據我們的結果,富含菊粉的飲食增加了小鼠腸道內的擬桿菌屬的活性。此外,從新發現的擬桿菌屬物種的基因組信息中心,我們發現了用於分解菊粉的特定基因簇和用於生產特定短鏈脂肪酸的特定代謝途徑。將來將幫助科學家根據特定菌群的含量與活性來預測膳食纖維的效果。」

資訊出處:Understanding gut microbiota, one cell at a time

原始出處:Rieka Chijiiwa et al,Single-cell genomics of uncultured bacteria reveals dietary fiber responders in the mouse gut microbiota,(2019). DOI: 10.1101/784801

相關焦點

  • bioRxiv:西安交大新成果!腦腸軸中短鏈脂肪酸水平升高或會加劇精神...
    ,腸道微生物能提供特殊的免疫刺激信號來激發外周先天性免疫系統,並誘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上升,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微生物所產生的小分子代謝物所介導的,而短鏈脂肪酸(SCFAs,Short chain fatty acids)就是腸道中最豐富的微生物代謝產物,其在機體免疫調節和微生物-腸-大腦之間的交流溝通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 研究揭示適用於微生物單細胞RNA測序的方法
    研究揭示適用於微生物單細胞RNA測序的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47:27 美國華盛頓大學Georg Seelig研究團隊利用split-pool條形碼技術對微生物進行了單細胞
  • 應用專題|乾燥失重法檢測食品中微生物(單細胞酵母)的生長
    本項研究提供了一種基於乾燥失重法的生物活性測試方法,為食品行業擴展了微生物檢測範圍的全新視角。第一  背景20世紀以來,農業生產變得更加工業化和機械化,食品的保存和防腐是長距離運輸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1 人體腸道微生物人體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體表[1]、腸道和口腔[2],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構成是不同的。其中,腸道中的微生物數量約為機體自身細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結腸中分離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體糞便乾重的 60%為細菌。
  • 鼠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王國
    我們人的身上也有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身體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裡,口腔、鼻腔、咽喉、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胃腸道細菌的種類繁多且數目巨大,約佔機體微生物總量的78%,人類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有1014之多,約為我們身體細胞數量的5~10倍。更不可思議的是,人體每天排出的糞便,其乾重的1/3都是細菌。
  • 新研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新研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2:16 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Jason R. Spence小組研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腸道中細菌的存在會改變整個宿主的膽汁酸水平,腸道菌群中的群落變化會影響膽汁酸的水平和性質。這些變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每天產生的這些激素中,有多達15%在腸道中可以檢測到,因為它們在體內循環,使它們與微生物群接觸。 腸道菌群可以通過不同的降解和活化途徑改變活性和非活性類固醇水平的比例來影響某些激素的水平。
  • 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
    導言: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維生素D的攝入水平有關。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現在認為是人體的一個新「器官」。而腸道微生物生態的研究近十年來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腸道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重要的瓶頸在於樣品的採集。對正常人來說,除了收集糞便之外,小腸、升結腸、橫結腸等部位的取樣幾乎不現實。另一方面,由於腸道細菌受到外部環境和宿主腸道環境的雙重影響,如何區分外部環境和腸道內環境對腸道菌群的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腸道微生物是藥物或食品生物利用度的有效調節者◆ ◆ ◆ ◆膳食纖維可直接代謝為生物活性物質,即對提高短鏈脂肪酸水平具有生物效應的物質,短鏈脂肪酸可通過富集短鏈脂肪酸生產者從膳食碳水化合物中獲得。另一方面,基於腸道菌群的功能,膳食纖維還可以通過重塑腸道菌群結構來降低TMA、TMAO和LPS的代謝。
  •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36:06 英國牛津大學Alison Simmons、HashemKoohy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 科普性SCI論文講解:近期大火的腸道微生物與長壽有關
    近期大火的腸道微生物與長壽有關》。通過He編輯的講解,相信你不僅了解了最新科學知識,還會對文獻閱讀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有提到遇到刁鑽的問題,該怎麼回覆審稿人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不僅僅由於其迴旋盤轉的結構與大腦類似,還由於腸道是一個自主的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分支。在腸道中,存在著幾萬億微生物,約1公斤。
  •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海南雞肉漢堡檢出微生物汙染超標,加強微生物檢測,保障餐飲安全
    雞肉漢堡菌落總數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標,並非致病菌指標。主要用來評價食品清潔度,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食用微生物超標嚴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腸道疾病,可能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危害人體健康安全。菌落總數超標說明個別企業可能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或者包裝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還有可能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
  • Nat Comm重大突破,首次報導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宏乙醯化修飾組全景
    然而,對調節蛋白質活性極其重要的翻譯後修飾(PTMs),除了在單個微生物層面展開的相關研究外,針對腸道微生物菌群蛋白質修飾全景的研究卻鮮有報導,使得PTMs對腸道微生物組的調控作用仍不清楚。腸道微生物宏蛋白組/乙醯化組學研究研究人員選取了六位健康志願者的新鮮糞便作為蛋白組學樣本(樣本策略),對樣本中的微生物進行了宏蛋白質組學和乙醯化組學的質譜分析(質譜策略),具體的流程如下圖1所示。
  •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14:32:0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rjun Raj團隊利用MemorySeq揭示了與不同細胞行為相關的可遺傳性單細胞基因表達程序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生物學家首次捕獲並培養了一種極其隱秘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與地球上所有複雜生命體的可能祖先十分相似。 來源:New Zealand-American Submarine Ring of Fire 2005 Exploration, NOAA Vents Program 在bioRxiv上發布的一份預印本中1(註:該論文日前已發表於《自然》,查看更多培養神秘的古菌 |《自然》論文),來自日本的科學家稱,他們分離並培養了一種源自遠古譜系的古菌——古菌是單細胞的微生物,
  • bioRxiv:解析包被SARS-CoV-2刺突蛋白的聚糖分子的結構 有望幫助...
    2020年4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引發COVID-19的冠狀病毒SARS-CoV-2的基本特徵,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開發出了該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同時揭示了病毒如何進行自我偽裝在不被宿主發現的情況下進入宿主細胞,研究者希望以這種病毒蛋白為靶點來開發新型抗體和疫苗
  • 《自然》:腸道微生物調控宿主的感覺
    這除了與我們個體感受性本身存在的差異有關之外,還有可能受腸道微生物的幹擾。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夠調節宿主對事物的感覺。這也就意味著腸道微生物或可控制宿主的喜好和感知。為了便於分析,他們利用經典模式動物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為試驗對象,研究了定植在線蟲腸道內的細菌對線蟲感覺行為的影響。秀麗隱杆線蟲特別討厭正辛醇的味道,每當接觸到正辛醇的時候,它們就會主動迴避,這種感覺行為稱為「辛醇迴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