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意外!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

2020-12-23 健康界

導言: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維生素D的攝入水平有關。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

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

這項新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並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題為「Vitamin D metabolite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in older men」。

圖  文章發表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

生活在消化道中的許多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而這些作用才剛剛開始被人們認識到。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的構成與他們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水平有關,維生素D是一種對骨骼健康和免疫力很重要的激素。維生素D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但標準的血液測試只檢測到一種可以被人體儲存的非活性前體。為了利用好維生素D,人體必須將前體代謝成活性物質。

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患癌症、心臟病、更嚴重的COVID-19感染和其他疾病的風險更高。然而,迄今為止最大的隨機臨床試驗,超過25000名成年人得出結論,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對健康結果沒有影響,包括心臟病、癌症甚至骨骼健康。

此次研究小組分析了567名參與MrOS的男性的糞便和血樣。參與者住在美國六個城市,他們的平均年齡是84歲,大多數人的健康狀況良好。研究人員使用16srrna測序的技術,根據獨特的基因識別碼來識別和量化每個糞便樣本中的細菌類型。他們使用LC-MSMS方法來量化每個參與者血清中的維生素D代謝物(前體、活性激素和分解產物)。

除了發現活性維生素D與整體微生物群多樣性之間的聯繫外,研究人員還注意到:12種特定類型的細菌更常出現在富含活性維生素D的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群中。這12種細菌中的大多數都產生丁酸鹽,這是一種有益的脂肪酸,有助於維持腸道內壁的健康。

骨質疏鬆症診所主任,醫學博士Deborah Kado博士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微生物組多樣性(一個人的腸道中各種細菌類型)與活性維生素D密切相關,但與前體形式無關。人們普遍認為,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與健康狀況有關。」

由於他們生活在美國的不同地區,因此研究中的男人會暴露於不同量的陽光下,這是維生素D的來源。正如預期,住在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的男人的陽光最多、且充足。所以大多數維生素D是前體形式。

但是研究小組出乎意料地發現,男人的住所與他們的活性維生素D激素水平沒有關聯。

Kado說:「通過陽光或補充劑攝取多少維生素D似乎無關緊要,身體可以儲存多少維生素D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身體將其代謝成活性維生素D的能力如何?這是臨床試驗需要測量的,以便更準確地了解維生素D在健康中的作用。」

Kado還指出,這項研究只研究了參與者血液和糞便中發現的微生物和維生素D的單一聯繫,還沒有考慮到其他因素,例如環境、飲食、睡眠習慣、藥物等。所以研究小組認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細菌在維生素D代謝中的作用,並確定是否可以在微生物水平上進行幹預來治療疾病,從而改善骨骼和其他健康狀況。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reveals-gut-bacteria-vitamin-d.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93-8

本文轉載自轉化醫學網,作者轉網


相關焦點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在最近對3-6 個月大的嬰兒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臍帶血維生素D 水平與乳球菌減少有關。無論是通過飲食幹預和/或在臨床上給合適的人群補充維生素D,發現與更有利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活性維生素D代謝產物(包括已知的丁酸鹽生產者的特定微生物)可能會為臨床提供潛在的幹預目標。
  • Nature 子刊新研究表明,聞氣味會長胖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嗅覺神經元能夠對脂肪儲存進行動態調節,不同的氣味會觸發不同的嗅覺神經元,進而影響脂肪的代謝過程。劃重點!
  • 研究:您的微生物組和維生素D含量可能相關
    「維生素D形成和分解的方法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的更好指標,並且誰可能對補充維生素D有最好的反應。」UCSD醫學院內分泌學研究員羅伯特·託馬斯(Robert Thomas)博士說:「我們經常在醫學中發現更多並不一定更好。」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不是補充多少維生素D,而是如何鼓勵身體使用它。」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科學家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腸道鈣的調節與以前所認為的不同
    羅格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以調節腸道中的鈣,而此前人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關鍵因素。這些發現對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如何破壞鈣的調節有著重要的意義。
  •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Cell子刊:顛覆現有理論!過氧化氫讓腸道細菌遠離結腸內壁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結腸內壁中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一種已知的消毒化合物--來保護身體免受腸道微生物的侵害。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微生物在結腸中的空間分布方式,同時也為開發一種治療腸道炎症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 【Cell子刊】「藥界傳奇」二甲雙胍的剋星居然來自腸道微生物!
    對此,最近有科學家發現,腸道中居然存在二甲雙胍的「剋星」。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藥物的功效或引起不良反應,從而導致人們對藥物的個體差異反應,因為腸道菌群可以通過產生一些可被人體吸收,或進入循環和周圍組織的生物活性代謝物來改變藥物反應,甚至改變藥物的信號傳導途徑。
  • 【Nature子刊】比瑞德西韋便宜,比地塞米松安全!香港大學發現一種...
    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以敘利亞倉鼠為研究對象,發現雷尼替丁枸櫞酸鉍是「一種有效的抗SARS-CoV-2藥物」。研究顯示,這種藥物能夠將倉鼠的肺部病毒載量降低十倍。這一發現強調了病毒解旋酶可作為一個藥物靶點,以及鉍(III)類藥物或其他金屬藥物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潛力。研究人員表示,雷尼替丁枸櫞酸鉍是一種用來治療胃潰瘍的常用藥物,具有安全和全面的藥理學特徵。他們說:「這種藥物已經使用了數十年,因此非常安全。」研究人員補充道,這表明其他金屬類藥物也可能對這種病毒有效,所以值得進一步探索。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Survival of the weakest in non-transitive asymmetric interactions among strains of E. coli 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設計了三株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發現這並不是特例,因為只要我心情不舒服,腸胃是第一個出現反應的。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
  • 鼠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王國
    我們人的身上也有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身體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裡,口腔、鼻腔、咽喉、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胃腸道細菌的種類繁多且數目巨大,約佔機體微生物總量的78%,人類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有1014之多,約為我們身體細胞數量的5~10倍。更不可思議的是,人體每天排出的糞便,其乾重的1/3都是細菌。
  • Science子刊:嚴重抑鬱症中的腸道菌群和代謝特徵,及其相互作用
    目前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多項研究提示腸道微生物紊亂與MDD發生密切相關。腸道微生物群包含大量的細菌和病毒,既往研究更多地關注MDD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改變,但對於其微生物組功能尤其是病毒組功能知之甚少,揭示它們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將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腸道生態系統紊亂在MDD發病中的作用。
  • Nature子刊:鼠乳桿菌單菌可防治遲發性敗血症
    其中,來自早產兒腸道的共生微生物在全身傳播在過去被認為是引發遲發性敗血症的重要原因。但二者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卻沒有明確的解釋。 於是,研究人員向幼犬的胃中注入了一種攜帶了生物螢光標記物的克雷伯氏肺炎菌菌株Kp-43816(K. pneumoniae strain,Kp-43816);通過生物螢光標記物,研究人員就可以觀察到這些細菌在活體動物腸道中的生長位置,同時,還可以測量到這些微生物是否能夠從腸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復旦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上海 200433;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摘要]人類腸道中定居著許多對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們在腸道內能與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被稱為「被遺忘的器官」,它們的基因組也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與人體的能量代謝及物質代謝有關。
  • 《自然》:腸道微生物調控宿主的感覺
    這除了與我們個體感受性本身存在的差異有關之外,還有可能受腸道微生物的幹擾。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夠調節宿主對事物的感覺。這也就意味著腸道微生物或可控制宿主的喜好和感知。● 這篇發表在《自然》上的文章「A neurotransmitter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近日引起了廣泛的興趣,該研究由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共同合作完成,通訊作者是布蘭迪斯大學的Michael和Sengupta教授。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intensity
  • 《Nature》子刊:下一代氫氣分離膜橫空出世!
    的Ar等溫吸附曲線;(h)在35、100和150℃下基於PALS測量CMT的正電子壽命及自由體積分布;d、e和f的比例尺分別為20μm、3μm和200 nm。為了進一步了解加熱過程中的相變,研究者進行了3-TBTBP 的DSC分析,發現509°C時前驅體會熔化,515°C以後的放熱峰為脫溴和聚合反應。研究者對3D結構CMT的圖案化表面進行了SEM表徵,發現材料具有均勻且緻密的結構,內部沒有任何空腔。矽晶片上均勻聚合的CMT膜厚度約為5.0 nm,並且可以通過改變前驅體與基底模板表面積的比值進行調整。
  • 浙江大學團隊發現利用釀酒酵母高效生產維生素E的方法
    編譯:鄧漪恆,胡嘉煒,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維生素E是人類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癌,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功能。維生素E包括α,β,γ,δ-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control(在低溫刺激觸發溫度控制的條件下釀酒酵母中維生素E生育三烯酚的發酵生產)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利用釀酒酵母高密度生產維生素E生育三烯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