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下一代氫氣分離膜橫空出世!

2021-02-08 高分子科學前沿

氫氣(H2)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青睞。目前膜分離是獲取H2的主要方式,但商用薄膜的滲透率不高。近年來,具有剛性網絡結構和完美孔結構的微孔固體材料(如沸石和MOF)取得了長足進步,這類材料製成的薄膜具有高滲透性,選擇性也不錯。多孔有機籠(POC)和微孔聚合物(PIM)雖然可以進行溶液加工,但是結構穩定性不足。共軛微孔聚合物(CMP)是一種通過芳基-芳基共價鍵互連的π共軛交聯網絡,結構穩定性強,但可加工性差,而且孔徑分布較寬(10~30Å),很難用於氣體分離。研究者認為下一代氫氣分離膜需要有剛性網絡結構以保證高透氣性,需要有完美的孔結構以保證良好的選擇性,同時還可以進行溶液法製備。為了製備出高結構剛性、可溶液加工的氫氣分離膜,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四家科研機構基於共軛微孔熱固性薄膜(CMT)製備出了下一代氫氣分離膜,這種材料具有完美的孔結構:孔徑0.4 nm,比表面積高達840 m2·g-1,利用溶液方法加工成大尺寸薄膜後,H2滲透率高達28280 barrer,H2對CO2、O2、N2、CH4、C3H6和C3H8的選擇性均超過6.3。此外,CMT薄膜可以在150°C下連續工作700 h仍未出現滲透性和選擇性衰減,表現出出色的穩定性,在500℃下薄膜也能正常工作。

圖1. 共軛微孔熱固性材料的合成與表徵。(a)製作3D、2D和1D結構CMT的示意圖,製作3D圖案化CMT時基板為圖案化的底板,製作2D CMT時基板為矽晶片,製作1D CMT時基板為銅納米線;(b)3-TBTBP的熱重量分析;(c)3-TBTBP的DSC曲線;(d)圖案化3D CMT的SEM圖像;(e)矽晶片上約5nm厚CMT膜的AFM圖像;(f)一維CMT納米管的TEM圖像;(g)Ar吸附法分析薄膜孔徑分布,以及86 K下測得的CMT的Ar等溫吸附曲線;(h)在35、100和150℃下基於PALS測量CMT的正電子壽命及自由體積分布;d、e和f的比例尺分別為20μm、3μm和200 nm。研究者以3,6,12,15-四溴四苯並吩嗪(3-TBTBP)為前驅體,在540℃下惰性氣氛中,基於脫溴和C-C交叉偶聯反應實現了前驅體的聚合,在不同基板上得到了具有1D、2D和3D結構的CMT材料。3-TBTBP在加熱過程中會依次發生升華、熔化和聚合。TGA分析表明,在氮氣氣氛中,200~900°C的溫度範圍內有兩個失重階段:從450°C開始的第一階段為升華;從520°C開始的第二階段是3-TBTBP的脫溴。為了進一步了解加熱過程中的相變,研究者進行了3-TBTBP 的DSC分析,發現509°C時前驅體會熔化,515°C以後的放熱峰為脫溴和聚合反應。研究者對3D結構CMT的圖案化表面進行了SEM表徵,發現材料具有均勻且緻密的結構,內部沒有任何空腔。矽晶片上均勻聚合的CMT膜厚度約為5.0 nm,並且可以通過改變前驅體與基底模板表面積的比值進行調整。研究者通過Ar吸附/解吸等溫線和正電子湮沒壽命譜(PALS)分析了CMT的孔隙率。發現CMT表現出1型等溫吸附特徵,其P/P0吸收率低於0.01,屬於典型的微孔材料,BET表面積和孔體積分別為840 m2·g-1和0.39 cm3·g-1。研究者採用非局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出CMT的孔徑分布主要在0.4~0.5 nm,與PALS結果非常吻合。

共軛微孔熱固性薄膜的合成與表徵

圖2. CMT薄膜的合成與表徵。(a)3-TBTBP前驅體和NaCl晶體混合物的圖像;(b)CMT塗覆NaCl的圖像;(c)CMT /氯仿溶液表現出廷德爾效應;(d)CMT的溶液,濃度為0.05 mg·ml-1,溶劑:(1)二氯甲烷、(2)乙醇、(3)甲醇、(4)己烷、(5)乙醚、(6)丙酮、(7)二甲基甲醯胺、(8)二甲基亞碸、(9)四氫呋喃和(10)異丙醇;(e)通過過濾製備的直徑約47 mm的CMT膜;(f)CMT薄膜的表面SEM圖像;(g)CMT薄膜橫截面的SEM圖像,f和g的比例尺分別為2μm和10μm。為了製備出CMT薄膜,研究者首先將3-TBTBP和NaCl混合均勻,然後加熱進行聚合,冷卻至室溫後,在去離子水中浸泡3小時除去NaCl,經過過濾、冷凍乾燥,就得到了CMT薄膜。研究者發現製備的CMT薄膜在普通有機溶劑中具有很高的分散穩定性,在室溫下儲存兩周也沒有沉澱跡象發生,而且在氯仿溶液中還發現了膠體分散液特有的廷德爾效應。通過SEM觀察發現CMT表面的橫截面為層狀結構,表面無裂紋但略微起皺。

共軛微孔熱固性薄膜的氫氣分離性能

圖3. CMT薄膜的氣體分離性能。(a)在30℃和1 bar的跨膜壓力下,通過1 μm厚的CMT薄膜的單氣體滲透率(He、H2、CO2、O2、N2、CH4、C3H6和C3H8);(b-d)H2/CO2、H2/N2和H2/CH4的Robeson圖,粉色線表示1991的上限,綠線表示2008的上限,黑線表示2015的上限;(e)在CMT模型中,CO2(左)和H2(右)可進入的空間,右圖中的紅色圓圈表示與CO2相比,H2額外可以進入的空間;(f)在150℃和1 bar的跨膜壓力下,通過1 μm厚的CMT薄膜對等摩爾H2/CO2混合氣體進行長期測試。研究者研究了CMT薄膜的氣體分離性能。發現在30℃和1 bar的跨膜壓力下各種氣體的滲透率與其動力學直徑成反比,1μm厚的CMT膜對He和H2表現出超高的滲透率,分別達到24200和28280 barrer,而其它氣體滲透率相對較低:CO2(4480 barrer)、O2(2680 barrer)、N2(2500 barrer)、CH4(2590 barrer)、C3H6(2330 barrer)、C3H8(2260 barrer)。同時,H2對CO2、O2、N2、CH4、C3H6和C3H8的選擇性分別為6.3、10.6、11.3、10.9、12.1和12.5。此外,當膜厚度從500 nm增加到13μm時,滲透率和選擇性幾乎沒有變化。當溫度從30°C升高到150°C時,H2的滲透率增加了40%,達到40680 barrer,H2/CO2選擇性達到6.05,滲透率和選擇性在150℃下運行700 小時無變化,500℃的溫度下這種薄膜也能正常運行。用於氫氣分離的下一代薄膜材料需要具有足夠高的氫氣選擇性和滲透性。研究者匯總了H2/CO2、H2/N2和H2/CH4氣體對的Robeson圖,對比了CMT、最新的超滲透性PIM、具有網絡結構的微孔固體(沸石、MOF、多孔有機聚合物等)、無機2D材料(GO,MXenes)以及其它有機聚合物薄膜的性能。發現CMT膜的滲透率-選擇性數據遠高於所有氣體對的2008年上限,也高於最近提出的H2/N2和H2/CH4氣體對的2015年上限,表現出對氫氣的超滲透性。研究者認為CMT平面內的微孔結構和層間自由間距是2D結構CMT薄膜極高的氫氣滲透率的原因。為了確定CMT中氣體分離的機理,研究者還進行了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CMT薄膜中H2可進入體積為膜體積的19.58%,要高於CO2的16.28%,這表明CMT能夠容納更多的H2,而且平均H2跨膜路徑為710Å,遠低於CO2的3715Å,因此表現出超高的H2滲透性。基於共軛微孔熱固性材料(CMT),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四家科研機構製備出了下一代氫氣分離膜,具有結構剛性好、可溶液加工的特點。他們在540℃下、惰性氣氛中以3-TBTBP為前驅體,利用脫溴和C-C交叉偶聯反應實現了具有1D、2D和3D結構CMT的合成,製備出的膜材料孔徑0.4 nm,比表面積高達840 m2·g-1。在30℃和1 bar的跨膜壓力下,1μm厚的CMT膜對H2的滲透率達到驚人的28280 barrer,H2對各種氣體的選擇性均超過6.3,而且不隨膜厚度變化。當分離溫度從30℃升高到150℃時,H2的滲透率增加了40%,高達40680 barrer,H2/CO2選擇性達到6.05,在這一溫度下這種薄膜可以正常運行700小時,500℃下也能正常運行。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503-6.pdf高分子科學前沿建立了「膜技術」等交流群,添加小編為好友(微信號:polymer-xiang,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邀請入群。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微信加群:

「高分子科學前沿」匯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polymer-xiang,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或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為好友,邀請入群。

添加 小編  微信(務必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

邀請您入討論群

( 微信二維碼  掃碼添加)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相關焦點

  • 【材料】氧化石墨烯功能分離膜
    功能分離膜的設計原理包括空間位阻效應、靜電相互作用和化學相互作用。由氧化石墨烯(GO)微片堆疊而成的層狀薄膜可將以上三種分離原理集於一身,在功能分離膜的製備與應用領域極具優勢。例如,GO表面電離含氧官能團與離子產生靜電相互作用,實現不同價態離子的選擇性過濾和分離。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首先,大家要知道,我們通常所說的Nature,其實是出自於Nature出版集團,Nature出版集團是英國的一家出版公司,本質上是一家公司,公司要盈利,因此他們又辦了很多子刊,不同的子刊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截至目前,Nature出版集團旗下一共有50多本子刊(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intensity
  • Nature 子刊新研究表明,聞氣味會長胖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嗅覺神經元能夠對脂肪儲存進行動態調節,不同的氣味會觸發不同的嗅覺神經元,進而影響脂肪的代謝過程。劃重點!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Nature子刊】解密月經周期——女性心情的「晴雨表」
    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
  • 今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果然達6分|Nature旗下英文刊剛被SCI收錄
    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在2020年5月2日,我們通過即時因子計算npj Breast Cancer為6.012分。結果,在2020年6月份公布的IF中,它達6分!果然不出我們所料!
  • Nature子刊:解密月經周期——女性心情的「晴雨表」
    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該論文已經於本周一發表於《Nature》子刊。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0-0534-9工作原理細節這個馬桶具體是怎麼工作的呢?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該論文已經於本周一發表於《Nature》子刊。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0-0534-9工作原理細節這個馬桶具體是怎麼工作的呢?
  • Nature子刊:新型微針避孕貼片,貼在身上就能持久避孕
    2019年1月14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在Nature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雜誌發表了一項題為:Rapidly separable microneedle patch for the sustained release of a contraceptive
  •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難發?審稿周期長,公開期刊版面費用昂貴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審稿周期長?如果想要快速發布論文,在科研圈中,一般人都會推薦美國雜誌,因為美國頂級期刊審稿速度非常的快,而歐洲的頂級期刊《natu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卻非常的長,naut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長的原因有很多,就拿中國科學家們喜歡灌水的化學期刊為例,中國科學家們發表JACS的數量遠超過nature系列化學子刊,因為JACS相當的於美國科學院雜誌,再接收到論文稿件後,就會直接被送審,因此審稿周期非常短
  • 本周Nature:去除β-澱粉樣蛋白,系外行星大氣成分,組織缺氧導致基因靜默,減輕雷射衝擊,南極海冰淡化大洋16年9月1日刊
    澱粉樣蛋白」閱讀論文 The antibody aducanumab reduces Aβ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系外行星大氣成分近期,天文學家在臨近地球的超低溫矮星TRAPPIST-1的宜居帶附近發現了三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本文報告了哈勃天文望遠鏡對其中靠裡兩顆的觀察
  • 《Nature》子刊:納米粒子雷射器的革新可減少對生物組織的損傷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Nature子刊:癌細胞是如何穿上隱形鬥篷的
    參考:【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4-cancer-cells-don-invisibility-cloaks.html【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8-020-0056-0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在nature子刊發文闡述海洋生物地球...
    圖1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觀測平臺與主要國際計劃的時間線中國網5月28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2020年5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觀測與模擬團隊應邀在Nature子刊Nature
  • 氫氣傳感器的靈感竟來源於蝴蝶的翅膀
    在蝴蝶的翅膀上發現的光子納米結構激發了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的靈感,他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高精確的氫氣測量傳感器。該裝置由墨爾本理工大學的Yilas Sabri和Ahmad Kandjani領導的團隊製造。該傳感器可在氫燃料的安全工業存儲中發揮作用,也可能引導非侵入性醫療診斷新技術的發展。作為一種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多的氫氣被儲存在世界各地的大型設施中。
  • 這種生物靠氫氣就能生存,或許外星球也有生命?
    密蘇裡州立大學農學院微生物和免疫學系博士候選人埃裡克·鄧納姆(Eric Dunham)以及導師埃裡克·博伊德(Eric Boyd)本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研究團隊使用從加拿大和冰島冰川遺址採集的沉積物樣本,研究了水和微生物與冰川下基巖相互作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