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腸道微生物調控宿主的感覺

2021-02-21 伊菌君

感覺是指大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我們每天都要通過感覺認知世界。對於自己喜歡的食物感覺是美味的,而對討厭的食物會感覺厭惡甚至噁心。但是,不同的人對同一個食物的感覺往往會不一樣,而且有時候會覺得之前一直討厭的食物會突然變得很美味。這除了與我們個體感受性本身存在的差異有關之外,還有可能受腸道微生物的幹擾。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夠調節宿主對事物的感覺。這也就意味著腸道微生物或可控制宿主的喜好和感知。

● 這篇發表在《自然》上的文章「A neurotransmitter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近日引起了廣泛的興趣,該研究由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共同合作完成,通訊作者是布蘭迪斯大學的Michael和Sengupta教授。為了便於分析,他們利用經典模式動物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為試驗對象,研究了定植在線蟲腸道內的細菌對線蟲感覺行為的影響。秀麗隱杆線蟲特別討厭正辛醇的味道,每當接觸到正辛醇的時候,它們就會主動迴避,這種感覺行為稱為「辛醇迴避行為」。而Sengupta教授們發現定植在線蟲腸胃裡面的普羅維登斯菌(Providencia)能夠產生神經調節劑酪胺,它可以被轉化為章魚胺與線蟲的ASH感覺神經元結合,從而抑制線蟲的辛醇迴避行為,使得線蟲看起來不再討厭辛醇。下面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究竟是如何發現普羅維登斯菌調控宿主感覺行為的吧。

首先,研究人員通過群體驅化試驗發現線蟲腸道內的普羅維登斯菌JUb39能夠影響線蟲對揮發性物質正辛醇的厭惡感。驅化試驗就是利用線蟲對具有吸引性的揮發性物質會表現出強烈的吸引現象,而對不喜歡的物質(例如正辛醇)會表現出迴避行為的特質,將線蟲放在具有不同揮發性物質的培養基中,來觀察線蟲的吸引和迴避行為。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給線蟲飼餵用作標準對照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OP50菌株和其它的一些菌株,發現大部分菌株對揮發性物質的感覺行為和OP50相似。但是,當線蟲被飼餵普羅維登斯菌JUb39菌株時,線蟲會降低對厭惡性物質正辛醇的迴避行為。隨後研究人員將普羅維登斯菌PYb007菌株飼餵給線蟲,也出現了迴避行為的弱化。所以,研究人員猜想普羅維登斯菌屬能夠調控線蟲對辛醇的厭惡感覺。

為了驗證這一猜測,研究人員又給線蟲飼餵mCherry(用於生物技術作為示蹤劑的紅色螢光染料)標記的OP50和JUb39,發現JUb39都是以完整的形態活在線蟲腸胃內,而大部分OP50已經被分解。研究人員還發現對正辛醇厭惡感降低的線蟲腸道內mCherry標記的JUb39含量比厭惡感正常的線蟲要高得多。因此,研究人員認為JUb39可以定植在線蟲腸道內,而且能夠影響線蟲對辛醇的感覺。

接著,研究人員發現JUb39通過產生酪胺補給線蟲來影響線蟲對辛醇的反應。大量研究表明線蟲對辛醇的感應行為取決於多種生物胺,比如酪胺、章魚胺和一些神經肽,所以研究人員決定先從這些生物胺入手,來弄清楚JUb39影響線蟲感覺的通路。

酪胺是由酪氨酸(L-Tyr)在酪氨酸脫羧酶(tdc-1)作用下產生的,隨後酪胺會在酪胺β羥化酶(tbh-1)的作用下轉化為章魚胺。因此,研究人員採用tdc-1和tbh-1基因發生突變的線蟲進行試驗,tdc-1變異的線蟲飼餵OP50後會迅速表現出對30%辛醇的厭惡反應,但是這種厭惡反應可以被外源添加的酪胺所抑制。所以,研究人員認為酪胺是抑制線蟲辛醇迴避行為的主要調節物質,而JUb39則應該是通過產生酪胺來抑制線蟲辛醇迴避行為的。

隨後,研究人員又用短程急性迴避行為(SOS)試驗來測試線蟲,結果表明tdc-1突變線蟲飼餵OP50後對30%辛醇的厭惡反應顯著強於正常的線蟲,而當它們飼餵JUb39後這種厭惡反應會降低。研究人員隨即採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和高解析度質譜測定了tdc-1突變線蟲的代謝物質,發現tdc-1突變線蟲飼餵OP50後缺乏N-琥珀醯酪胺(由酪胺合成的物質),但當tdc-1突變線蟲飼餵JUb39後這些物質都不會減少,這些表明JUb39可以通過合成酪胺來彌補tdc-1突變線蟲中酪胺的缺失。

JUb39和PYb007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也表明普羅維登斯菌存在編碼酪胺合成的脫羧酶AADCs基因。真核生物和微生物都是通過二類芳香酸脫羧酶(AADCs)合成生物胺,而腸球菌和乳酸菌中酪胺的合成都是由tyrDC和tyrP基因(分別編碼AADC和酪氨酸透性酶)調控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JUb39和PYb007菌也具有tyrDC和tyrP基因,且JUb39的tyrDC酶蛋白質模型與乳酸菌tyrDC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也就表明它們的絕大多數催化部位都是一致的。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摩根菌科中能夠編碼酪氨酸透性酶的adcA基因與腸球菌tyrDC具有高度相似性,而JUb39菌中也有adcA基因,這也就表明JUb39菌中至少有兩種能夠編碼AADCs的基因。

當敲除JUb39的tyrDC和adcA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線蟲飼餵JUb39時的辛醇反應顯著降低。而且tdc-1突變線蟲飼餵tyrDC和adcA基因同時敲除的JUb39後不再產生N-琥珀醯酪胺以及其它的酪胺衍生代謝物。從而證實了普羅維登斯菌通過AADCs酶合成的酪胺是秀麗隱杆線蟲對辛醇迴避反應的必要物質。那麼普羅維登斯菌產生的酪胺是如何影響宿主感覺行為的呢?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酪胺能夠轉化為章魚胺作用於感覺神經元,從而調控線蟲的辛醇迴避行為。在線蟲頭部雙側ASH感覺神經元上有大量的酪胺和章魚胺的受體,與辛醇的感應行為有關。而且,研究人員發現即使腸道菌群沒有變化,但ASH神經元中編碼章魚胺受體的基因octr-1發生突變的線蟲會徹底失去辛醇迴避行為。而且octr-1突變線蟲飼餵tyrDC和adcA基因雙敲除的JUb39,在補充酪胺的情況下都不會產生辛醇感應。所以,由普羅維登斯菌產生的酪胺只有在tbh-1酶作用下轉化為章魚胺,再與ASH神經元上章魚胺受體結合,才能調控線蟲的辛醇迴避感應。

● 終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定植在秀麗隱杆線蟲腸道內的JUb39能夠通過AADCs酶將酪氨酸轉化為酪胺,而酪胺在線蟲的tbh-1酶作用下轉化為章魚胺,章魚胺與octr-1受體結合,從而調控線蟲ASH感覺神經元,進而影響線蟲對辛醇的迴避反應。本文以傳統模式生物秀麗隱杆線蟲為試驗對象,揭示了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一系列生理代謝反應影響宿主大腦的感覺,從而調控相應的行為。不過,這種腸道菌群影響宿主感覺行為的現象,目前僅在線蟲裡被發現。至於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其感覺行為是否也受腸道菌群的控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考證。

相關焦點

  • 水生所在汙染物通過芳香烴受體幹擾腸道菌群和宿主健康研究中取得...
    腸道微生物在維持宿主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緊密調控著宿主生物一系列生理代謝活動,如能量代謝、免疫功能、神經行為等。然而,環境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會顯著幹擾腸道微生物群落,進而影響宿主生理健康。然而,目前汙染物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和宿主健康缺乏機理研究。
  • 鼠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王國
    這些菌數量不多,當腸道處於健康狀態時,共生菌群佔壓倒性優勢,條件致病菌群就不會致病;但如果共生菌群被破壞了,條件致病菌就會引發多種腸道疾病。三、致病菌群:如沙門氏菌、致病大腸桿菌等,這些菌是健康的破壞者,當它們通過食物或者其他途徑進入腸道,且數量佔上風時,就可導致腹瀉和食物中毒等。  研究人員已經對數十種哺乳動物的腸道菌群組成結構進行了分析,發現宿主的食性不同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多樣性。
  • Nature: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遞質或能調節宿主機體的感知行為
    2020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 neurotransmitter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蘭迪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感官行為的分子機制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摘要]人類腸道中定居著許多對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們在腸道內能與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被稱為「被遺忘的器官」,它們的基因組也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與人體的能量代謝及物質代謝有關。
  • Nat Comm重大突破,首次報導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宏乙醯化修飾組全景
    然而,對調節蛋白質活性極其重要的翻譯後修飾(PTMs),除了在單個微生物層面展開的相關研究外,針對腸道微生物菌群蛋白質修飾全景的研究卻鮮有報導,使得PTMs對腸道微生物組的調控作用仍不清楚。將其應用到CD患者的微生物樣本分析,確定了52個宿主和136個微生物蛋白Kac位點,它們在疾病條件下被顯著改變。該研究提出了微生物乙醯化修飾組學的分析方法,對於推進功能性微生物組的研究來說是一項前瞻性開拓。研究速讀1.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我們現在了解到人體和動物消化道系統中生長著大量的細菌,腸道中細菌的總數量甚至高出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腸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樣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和宿主的遺傳背景在決定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方面各自起到 50% 的作用。而且由於外部環境在腸道菌群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極為不同。目前的研究證明只有極少數的細菌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腸道中。
  • 科普性SCI論文講解:近期大火的腸道微生物與長壽有關
    近期大火的腸道微生物與長壽有關》。通過He編輯的講解,相信你不僅了解了最新科學知識,還會對文獻閱讀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有提到遇到刁鑽的問題,該怎麼回覆審稿人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不僅僅由於其迴旋盤轉的結構與大腦類似,還由於腸道是一個自主的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分支。在腸道中,存在著幾萬億微生物,約1公斤。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作為Crabtree陰性物種的白色念珠菌,TCA循環在適應人體宿主內低氧和高濃度二氧化碳環境中尤為重要。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廣華課題組從TCA循環入手,系統地解析了相關基因在白色念珠菌物質和能量代謝、二氧化碳感應及致病性特徵調控等方面的功能。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尤其是結腸,數量最多並且擁有高度動態的代謝活動,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的分子不斷雙向流動,其範圍從腸道延伸到整個體內。這好比一個化學「工廠」,它會影響孕產婦的環境,並在產前使胎兒受到微生物信號的影響。以下各節將按腸道細菌和微生物代謝產生的生物活性分子(下圖)轉化的前體來源(從新細菌,宿主或飲食中獲取的來源)來描述類別。 還提供了對特定分子作用的簡要描述。腸道菌群代謝物
  •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該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長所必需,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
  • 益生菌對腸道營養健康有調控作用,益生菌知識你有了解過嗎?
    益生菌是通過定殖在人體內,改變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組成的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通過調節宿主黏膜與系統免疫功能或通過調節腸道內菌群平衡,促進營養吸收保持腸道健康的作用,從而產生有利於健康作用的單微生物或組成明確的混合微生物。
  • eLife:利用光遺傳學控制腸道細菌代謝,竟可延長宿主壽命
    已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宿主生命的多個方面,包括衰老。鑑於人類腸道環境的複雜性和異質性,闡明特定微生物物種如何有助於長壽一直是一個挑戰。利用光遺傳學調節秀麗隱杆線蟲腸道細菌的基因表達,圖片來自eLife, 2020, doi:10.7554/eLife.56849。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綠光誘導駐留在腸道中的大腸桿菌產生的莢膜異多糖酸(colanic acid)可以保護腸道細胞免受應激誘導的細胞損傷,並延長這種線蟲的壽命。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相關論文以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為題,發表在《自然 -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通過腸道菌群影響鼠類生長及其種群變化
    但是有關腸道微生物在種群調節中的作用基本是空白。張知彬課題組前期研究已經證明放牧導致的食物資源的變化顯著地影響了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網絡結構(Li et al., 2019;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社會攻擊和社群等級序位顯著地改變了鼠類的腸道微生物群落(Zhao et al, 2020, Microbial Ecology)。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到三歲時,複雜的腸道微生物環境就已經建立並且穩定了。但是在整個生命中它都會被改變,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飲食和抗生素,比如膳食纖維會有利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而抗生素則會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穩定,引發疾病。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的關係 腸道與免疫的關係千絲萬縷。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人體腸道微生物群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可以調節宿主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同樣的功能性食品或藥物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存在生物利用度差異許多藥物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舉個例子,大約40%的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反應不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個人腸道微生物差異造成的。
  • 飲食可通過翻譯後修飾影響小鼠腸道微生物蛋白質組
    飲食可通過翻譯後修飾影響小鼠腸道微生物蛋白質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26:37 美國哈佛大學Wendy S.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新生兒的餵養和分娩方式決定了腸道菌群的定植模式: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內主要由雙歧桿菌支配。後來被一系列複雜的動態因素(飲食 、生活方式 、疾病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幹預。這個微生物大家族調節著宿主的代謝表型,影響著宿主的生化功能和對疾病的敏感度[8]。順產兒的腸道菌群由乳酸菌 、普氏菌屬和奇異菌屬佔主導。而剖腹產的嬰兒早期佔主導的有葡萄球菌且與母體的皮膚組織中的菌群相似。
  • 動物所發現動物的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此外,食糞行為還可以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發現食糞行為可以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這是該研究組在繼揭示動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影響腸道菌群進而調節能量代謝和產熱 (Zhang et al. 2018 Microbiome)和腸道菌群通過影響腦-腸軸與去甲腎上腺素互作以調節褐色脂肪組織 (brown adipose tissue) 產熱(Bo et al. 2019, ISME J)的研究之後的又一項關於野生動物腸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