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該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長所必需,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
-
三羧酸循環傳奇
有沒覺得這個順口溜正好巧妙地串聯起三羧酸循環中的各個關鍵點,讓這個在線粒體基質中發生的反應鏈,頓時變得簡單明了起來?三羧酸循環作為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相互轉化與聯繫的樞紐,是所有需氧生物代謝中的重要環節,是公認的代謝理論裡程碑式的發現。
-
PNAS|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精細調控機制
研究發現,RPA2a的細胞核定位和功能受到CDKB1;1磷酸化調控,其第11和21絲氨酸是進化保守磷酸化位點,但又可在細胞周期中受到CDKB1和CDKA特異調控。該研究不僅進一步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的精細調控網絡,還驗證了RPA2a亞基磷酸化狀態對於RPA參與DNA修復中的功能起到調控作用。
-
【考點複習】三羧酸循環
三、三羧酸循環的意義1. 三羧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物資的最終代謝通路(1)糖、脂肪、胺基酸生物氧化後都會生成乙醯輔酶A,然後,其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行降解。(2)三羧酸循環中只有一個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 GTP,循環本身不是生成能量的主要環節。(3)作用為 4 次脫氫,為氧化磷酸化反應生成 ATP 提供還原當量。
-
科學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 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
生化 三羧酸循環
三羧酸循環的反應步驟是:草醯乙醯成檸檬:草醯乙酸+乙醯CoA→檸檬酸,該步驟的關鍵酶是檸檬酸合酶。異檸檬又成α酮:檸檬酸→異檸檬酸,異檸檬酸→α酮戊二酸,該步驟的關鍵酶是異檸檬酸脫氫酶,該反應既生成了CO2、又生成了NADH(脫氫又脫羧)。
-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36:59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Cédric Blanpain和英國劍橋大學Benjamin D.
-
環境工程|有機廢棄物好氧堆肥:調控手段、微生物及酶活性變化...
2.上堆後的調控 上堆後物料依靠自然通風一般難以滿足微生物對O2的需求,容易發生厭氧發酵產生H2S等惡臭氣體。強制通風能夠改善堆體的通風供氧狀況,調控堆體溫度,是上堆後堆肥過程調控的最主要手段。
-
三羧酸循環你還記得住啊
因為在這個循環中幾個主要的中間代謝物是含有三個羧基的有機酸,例如檸檬酸(C6),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環,又稱為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或者是TCA循環;或者以發現者Hans Adolf Krebs(英195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姓名命名為Krebs循環。三羧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素(糖類、脂類、胺基酸)的最終代謝通路,又是糖類、脂類、胺基酸代謝聯繫的樞紐。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肥胖相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和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等慢性蛋白尿性腎病常見的獨立危險因素,提出脂代謝穩態失衡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目前,介導腎臟組織或者細胞區域內脂代謝穩態的調節機制越來越引起重視。
-
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機制被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張瑞福研究員與南京農業大學生科院崔中利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根際生態學機制,發現粘細菌在根際分泌物的驅動下,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在遷移過程通過其捕食土傳病原菌尖孢鐮刀菌並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
-
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揭示番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泛素化調控機制
類胡蘿蔔素是植物和人類均不可缺少的天然色素,但對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調控仍有賴於更深入的研究該研究提供了PPSR1與PSY1前體蛋白相互作用的證據,並通過泛素化介導其降解,從而影響PSY1蛋白的穩態水平。該發現不僅揭示了控制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而且為開發富含類胡蘿蔔素的園藝作物提供了新的策略。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STM)和CLAVATA3(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WUS和STM蛋白調節CLV3轉錄和幹細胞活性維持的關鍵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以調節幹細胞命運的調控機制仍不十分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α-微管蛋白乙醯化修飾調控神經元軸突分支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α-微管蛋白乙醯化修飾調控神經元軸突分支的分子機制 2017-1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團隊合作揭示單羧酸轉運蛋白的質子偶聯轉運機制和候選抗癌藥物...
因此MCT1的異常表達或者功能失活會導致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乳酸轉運缺陷症(SDLT)、家族性高胰島素性低血糖(HHF7)和單羧酸轉運蛋白1缺乏症(MCT1D)。同時MCTs的表達改變也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腦缺血等多種腦疾病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MCT1、2和4在多種癌症中的高表達與癌症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
微生物所施一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該榜單關注中國新興科技領域的年輕力量,挖掘實驗室最新科技研發成果和前沿領域科技裡程碑進展中具有創新力量的青年科技人才,讓更多正在默默耕耘卻值得被矚目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為更多人所認識、理解、支持、尊敬,聚集更多中國力量。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劉宏偉、劉雙江團隊提出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採用益生元、難吸收藥物等外源分子(Outside disturbance factors)幹預機體,擾動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尋找豐度顯著變化OTU,將其定義為內在效應菌(Inside effectors),進一步闡明效應菌功能和機制(圖1)。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