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劉宏偉、劉雙江團隊提出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採用益生元、難吸收藥物等外源分子(Outside disturbance factors)幹預機體,擾動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尋找豐度顯著變化OTU,將其定義為內在效應菌(Inside effectors),進一步闡明效應菌功能和機制(圖1)。

前期研究中發現靈芝來源的小分子通過靶向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重建健康腸道菌群,發揮減肥、降糖、降脂作用(J. Med. Chem.,2018)。通過培養組比較給藥前後小鼠腸道微生物組變化,獲得一株給藥後顯著增加的腸道狄氏副擬桿菌(Nat. Commun.2020)。口服狄氏副擬桿菌顯示良好的減肥、降糖、降脂作用。作用機制研究表明:該菌將初級膽酸轉化為熊去氧膽酸、石膽酸等次級膽酸,激活次級膽酸介導的腸肝軸途徑,發揮降脂作用;通過合成琥珀酸促進腸道糖新生途徑,激活腸腦軸通路,發揮減肥和降糖作用(Cell Rep.2019,圖2)。

團隊利用fa/fa大鼠作為脂肪肝動物模型,研究了口服難吸收靈芝雜萜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靈芝雜萜抑制肝臟脂肪從頭合成、促進脂肪酸氧化和低密度脂蛋白運輸,抗脂肪肝作用明顯。16S測序表明化合物顯著富集了具有產葉酸能力的擬桿菌(Bacteroides.spp)和產丁酸的Kineothrix alysoides;KEGG分析顯示葉酸(維生素B9)合成及其調控的一碳代謝通路顯著增強。通過對B.thetaiotaomicron, B.acidifaciens, B.dorei,and B.uniformi基因組分析發現這四種顯著富集的擬桿菌含有完整的葉酸合成途徑,但缺失葉酸合成前體pABA的aroD基因。體外添加pABA證實它們可以高效合成葉酸。腸道菌群來源葉酸已經被證實是低碳飲食改善脂肪肝的重要機制(Cell Metab.,2018, 559),但參與葉酸-肝臟通路調節的腸道微生物還缺乏研究。選取化合物幹預後增加最顯著的解木糖擬桿菌(B.xylanisolvens)深入研究,口服解木糖擬桿菌BX顯著增加肝臟、血液中葉酸含量,提高葉酸調控的一碳代謝,顯示良好的降脂、降糖、抗脂肪肝作用。敲除葉酸生物合成途徑folP基因,獲得葉酸合成缺陷株BXΔfolP。體內小鼠實驗顯示BXΔfolP無抗脂肪肝作用(圖3)。該研究證明了腸道擬桿菌-葉酸-肝臟途徑在治療脂肪肝等代謝疾病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團隊利用人體腸道來源的解木糖擬桿菌研製了酸奶產品(圖3)。

以上研究成果以Activation of a specific gut Bacteroides-folate-liver axis benefits for the allevia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為題,在線發表在Cell Reports上。微生物所副研究員喬姍姍、寶麗,博士汪鍇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宏偉、劉雙江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圖1.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

圖2.小鼠腸道微生物庫及狄氏副擬桿菌降脂、降糖機制

圖3.解木糖擬桿菌降低脂肪肝作用與葉酸依賴的作用機制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005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哈佛耶魯科學家《Cell》揭開其抗病毒機制的面紗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具有包括從心理健康到生理健康的一系列深遠影響,而且已經得到了充分證實。然而,腸道菌群在天然抵抗病毒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這一機制至今還未查明。現在,這一領域有了新的進展。這項新研究為這一現象提供了證據,證明這種保護性反應來自於位於結腸壁的免疫細胞。研究表明,這些細胞在受到特定腸道細菌膜上的表面分子刺激時會釋放出保護性幹擾素。在對細胞和動物進行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微生物中的一種,即脆弱擬桿菌(b.fragilis)存在於大多數人體腸道中,它是最常見的一種厭氧菌,能分解糖。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已有文獻表明[1-2],嬰兒腸道菌群的結構差異較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成年人的腸道菌群結構趨於近似,擬桿菌屬佔腸道菌群的30%,而腸桿菌屬和腸球菌屬的含量少於1%。2010年,歐盟資助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開始進行迄今最大的腸道細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腸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進而了解腸道細菌的物種分布,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肝硬化、肥胖、腸炎、糖尿病等疾病的關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6]。以前的研究通常著眼於真核生物、病毒與人類疾病的關係,其實,健康人體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真核生物。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盤點
    當人體腸道中好菌比例下降而壞菌數量上升時,人體免疫力下降,極易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紊亂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基於此,小編針對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現在認為是人體的一個新「器官」。而腸道微生物生態的研究近十年來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腸道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重要的瓶頸在於樣品的採集。對正常人來說,除了收集糞便之外,小腸、升結腸、橫結腸等部位的取樣幾乎不現實。另一方面,由於腸道細菌受到外部環境和宿主腸道環境的雙重影響,如何區分外部環境和腸道內環境對腸道菌群的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 致敬微生物專家:張季階教授與他的脆弱擬桿菌BF839
    多年以前,實驗室裡兢兢業業做研究的一個「不老翁」,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這一發現為我國的醫學事業帶來了劃時代的意義。這個人就是張季階教授,他所發現的就是第三大菌株——脆弱擬桿菌BF839。
  • 非酒精性脂肪肝基於腸道微生物組的個性化醫療新概念,機遇和挑戰
    許多橫斷面人體研究表明,在兒童和成人患者群體中,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擾動與NAFLD嚴重程度的臨床表型,包括單純脂肪變性(NAFL)、脂肪性肝炎(NASH)和NAFLD相關的晚期纖維化之間存在關聯,例如,有研究表明晚期纖維化與革蘭氏陰性菌富集引起的微生物多樣性總體下降有關,且多項研究已經確定類桿菌和大腸桿菌與NAFLD的晚期纖維化之間的關聯。
  • 鼠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王國
    在鼠類的腸道中生活的腸道菌群按照功能可分為三類:一、共生菌群:主要有擬桿菌、梭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這些菌最為龐大,佔到了腸道菌群的99%以上,它們與寄主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可以輔助消化多種食物,還可以保護腸道。二、條件致病菌群:主要有腸球菌、腸桿菌等。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天津工生所等在阿拉伯糖轉運蛋白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在阿拉伯糖轉運蛋白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2015-05-04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盤點】微生物十大重磅研究
    腸道健康影響大腦健康,腸道微生物使A型血變O型血,腸道微生物通過丁酸鹽延緩衰老……01 首次揭示機體腸道健康影響大腦健康的分子機制DOI: 10.1038/s41586-019-1644-y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腸道微生物和大腦細胞之間交流溝通背後的新型細胞和分子過程
  • 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其發病機制複雜,尚不完全明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腸道微生態失調與IBS發病密切相關。研究指出IBS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值升高,乳桿菌科、腸桿菌科、擬桿菌屬增加,同時伴有雙歧桿菌屬、糞桿菌屬等的降低。腸道菌群失調可能通過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影響胃腸動力、引起腸-腦軸功能紊亂、內臟高敏感等多種機制參與IBS發病。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口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取決於到達全身循環前腸道和肝臟酶的首次代謝程度。然而,口服藥物在到達宿主組織之前可能會遇到一個重要部位——腸道微生物群。最近,腸道微生物群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腸道微生物群對功能性食品或藥物中成分利用的影響可能解釋了這種差異。
  • ...生酮飲食可以抑制腸道內的雙歧桿菌生長,降低促炎的Th17細胞...
    關於生酮飲食的科學研究,又有了新進展。今天,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Peter J. Turnbaugh團隊關於生酮飲食的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他們在人體試驗和小鼠實驗中發現,生酮飲食經代謝後生成的酮體,能選擇性地抑制腸道內的雙歧桿菌,從而降低腸道中促炎Th17細胞的水平[1]。而且,普通的高脂飲食沒有這個效果。
  • 免費註冊丨Cell Press Live :代謝性疾病中國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次研討會邀請到四位知名學者——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李蓬,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洪詩雅,首都兒科研究所袁靜,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姜長濤。他們將與觀眾分享自己在代謝性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歡迎大家免費報名參加。
  • 雙歧桿菌的免疫調節作用研究進展(下)
    黏膜表面與環境接觸,不斷暴露於來自微生物的抗原。腸黏膜暴露於來自食物的抗原,呼吸道黏膜暴露於吸入的抗原。因此,黏膜淋巴組織承擔著免疫保護所必需的幾種功能。黏膜表面的總面積遠大於皮膚,其潮溼、營養豐富的分泌物為眾多潛在的病原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介質。成人胃腸道總黏膜表面達200~300m2,是機體與環境接觸最大的面積。
  • 功能食品大眾化,益生元低聚木糖在糖果中的應用
    低聚木糖是一種重要的益生元、腸道調節劑,是由2-7個木糖分子以β-1,4糖苷鍵結合而成的功能性聚合糖。其雙歧因子功能是其它聚合糖類的10-20倍。有研究指出,每天攝取0.7~1.4g低聚木糖即可改善腸道內菌相,促進雙歧桿菌增殖。且雙歧桿菌利用低聚木糖增殖的過程中,會使腸道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使腸道pH值下降,並抑制腸道有害菌群的滋生及減少腸內菌的腐敗物產生,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提高免疫力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發病率  目前由於疫苗接種計劃和有效抗病毒治療不斷發展,B肝和C肝肝硬化的發病率正在下降,但由於以下兩個原因導致另兩種肝病發病率不斷上升:1、肥胖,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增加2、飲酒,導致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增加。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幾周左右,梭狀芽胞桿菌、雙歧桿菌等厭氧菌會佔主導地位,只有10%左右的葡萄球菌 、鏈球菌 、大腸埃希菌等需氧菌,這是維持人體穩態所必需的[5]。新生兒的餵養和分娩方式決定了腸道菌群的定植模式: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內主要由雙歧桿菌支配。後來被一系列複雜的動態因素(飲食 、生活方式 、疾病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幹預。這個微生物大家族調節著宿主的代謝表型,影響著宿主的生化功能和對疾病的敏感度[8]。
  • 腸道菌群是人類的重要「器官」
    腸道菌群涵蓋硬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線菌門、疣微菌門和梭桿菌門等,根據對人體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3類:(1)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2)條件致病菌,如腸球菌等;(3)病原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過去往往採用分離單一菌種來研究腸道細菌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但是,由於許多細菌無法分離培養,腸道菌群對人類來說一直是個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