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劉宏偉、劉雙江團隊提出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採用益生元、難吸收藥物等外源分子(Outside disturbance factors)幹預機體,擾動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尋找豐度顯著變化OTU,將其定義為內在效應菌(Inside effectors),進一步闡明效應菌功能和機制(圖1)。
前期研究中發現靈芝來源的小分子通過靶向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重建健康腸道菌群,發揮減肥、降糖、降脂作用(J. Med. Chem.,2018)。通過培養組比較給藥前後小鼠腸道微生物組變化,獲得一株給藥後顯著增加的腸道狄氏副擬桿菌(Nat. Commun.2020)。口服狄氏副擬桿菌顯示良好的減肥、降糖、降脂作用。作用機制研究表明:該菌將初級膽酸轉化為熊去氧膽酸、石膽酸等次級膽酸,激活次級膽酸介導的腸肝軸途徑,發揮降脂作用;通過合成琥珀酸促進腸道糖新生途徑,激活腸腦軸通路,發揮減肥和降糖作用(Cell Rep.2019,圖2)。
團隊利用fa/fa大鼠作為脂肪肝動物模型,研究了口服難吸收靈芝雜萜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靈芝雜萜抑制肝臟脂肪從頭合成、促進脂肪酸氧化和低密度脂蛋白運輸,抗脂肪肝作用明顯。16S測序表明化合物顯著富集了具有產葉酸能力的擬桿菌(Bacteroides.spp)和產丁酸的Kineothrix alysoides;KEGG分析顯示葉酸(維生素B9)合成及其調控的一碳代謝通路顯著增強。通過對B.thetaiotaomicron, B.acidifaciens, B.dorei,and B.uniformi基因組分析發現這四種顯著富集的擬桿菌含有完整的葉酸合成途徑,但缺失葉酸合成前體pABA的aroD基因。體外添加pABA證實它們可以高效合成葉酸。腸道菌群來源葉酸已經被證實是低碳飲食改善脂肪肝的重要機制(Cell Metab.,2018, 559),但參與葉酸-肝臟通路調節的腸道微生物還缺乏研究。選取化合物幹預後增加最顯著的解木糖擬桿菌(B.xylanisolvens)深入研究,口服解木糖擬桿菌BX顯著增加肝臟、血液中葉酸含量,提高葉酸調控的一碳代謝,顯示良好的降脂、降糖、抗脂肪肝作用。敲除葉酸生物合成途徑folP基因,獲得葉酸合成缺陷株BXΔfolP。體內小鼠實驗顯示BXΔfolP無抗脂肪肝作用(圖3)。該研究證明了腸道擬桿菌-葉酸-肝臟途徑在治療脂肪肝等代謝疾病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團隊利用人體腸道來源的解木糖擬桿菌研製了酸奶產品(圖3)。
以上研究成果以Activation of a specific gut Bacteroides-folate-liver axis benefits for the allevia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為題,在線發表在Cell Reports上。微生物所副研究員喬姍姍、寶麗,博士汪鍇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宏偉、劉雙江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圖1.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
圖2.小鼠腸道微生物庫及狄氏副擬桿菌降脂、降糖機制
圖3.解木糖擬桿菌降低脂肪肝作用與葉酸依賴的作用機制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