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是人類的重要「器官」

2020-12-13 中國科學技術館

腸道菌群的變化或不穩定以及多樣性改變是一系列腸道功能紊亂、代謝和免疫疾病的特徵。

近年來,腸道微生物受到了各方,包括科研工作者及產業界的一致關注,腸道微生物研究領域的熱點、目的、方法和意義是什麼呢?

腸道微生物與多種疾病相關

人體胃腸道是超過100萬億微生物的棲息地,這些微生物的質量約等於一個肝臟,它們就被稱為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涵蓋硬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線菌門、疣微菌門和梭桿菌門等,根據對人體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3類:(1)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2)條件致病菌,如腸球菌等;(3)病原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過去往往採用分離單一菌種來研究腸道細菌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但是,由於許多細菌無法分離培養,腸道菌群對人類來說一直是個謎題。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分析技術、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腸道菌群有了新的認識,並逐步證實腸道菌群紊亂與多種疾病有關。

早期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消化、吸收、代謝、免疫等功能相關,還參與了腫瘤、腹瀉、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發生。隨著研究的深入,大量證據表明腸道菌群的變化或不穩定以及多樣性改變是一系列腸道功能紊亂、代謝和免疫疾病的特徵。

從解剖學位置上來說,雖然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相距甚遠,但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菌群-腸-腦軸是研究腸道菌群與神經系統的前提假設,腸道菌群分泌的許多物質如5-羥色胺、乙醯膽鹼等是重要的神經遞質,可以直接影響神經系統功能。

腸道微生物菌群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能作用於免疫系統,影響免疫細胞功能。反過來,腦-腸軸也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體液等途徑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例如,腦卒中發生後腸道菌群的分布發生了變化,胃腸道中的細菌轉移到胃腸道以外的器官,誘導機體發生免疫反應,參與了腦缺血損傷發生機制中的關鍵環節。

有研究顯示,使用抗生素減少腸道菌群多樣性可以減小缺血性卒中動物模型的缺血面積。這一效應主要是通過調控小腸部位的IL-17+γδ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變化來實現的,前者可以促進炎症反應,後者則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腸道菌群改變後,IL-17+γδT細胞減少,調節性T細胞增加,有效地減輕了炎症反應,從而改善了卒中的預後。為了進一步驗證腸道菌群的作用,科學家將缺血範圍變小的小鼠腸道細菌移植到普通小鼠腸道中後,發現後者缺血損傷同樣得到緩解。

腸道菌群可以影響腫瘤的發生。胰腺癌患者胰腺中的細菌數量較正常人可增加1000倍以上,這些細菌使得腫瘤細胞不受免疫系統的攻擊。在小鼠實驗中使用抗生素減少腸道細菌後,可以減慢腫瘤的生長並增強免疫細胞的功能。

某些細菌可能具有致癌作用,如梭菌屬、產聚酮肽基因毒素大腸桿菌和產腸毒素型脆弱擬桿菌三種細菌能夠增加小鼠患大腸癌的風險。腸道菌群多樣性改變也可能有致癌效應,如腸道內梭狀芽孢桿菌數量減少、桿菌及卟啉單胞菌屬增多可能與直腸癌發生有關。

腸道菌群還可以影響抗腫瘤藥物的治療效果。一個研究團隊發現,給腸道菌群紊亂的小鼠使用抗腫瘤免疫治療及化療藥物,藥物的效果明顯降低,而只有通過腸道細菌激活炎症反應後抗腫瘤藥物才能夠最大地發揮效應。

另一項研究發現,細胞毒性藥物環磷醯胺會使革蘭氏陽性菌從腸道遷移至淋巴結及脾臟,在腫瘤小鼠治療過程中,細菌遷移後可以使小鼠產生更多的TH17和記憶TH1細胞,從而獲得針對腫瘤的適應性免疫應答,如果抑制腸道革蘭氏陽性球菌增殖則會使環磷醯胺的抗腫瘤效應減弱。

如何調控腸道菌群引起的免疫和炎症反應,使得既不會誘發腫瘤又可以增強抗腫瘤藥物療效,目前還在繼續探討研究中,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對將來腫瘤治療領域創新和變革有重大意義。

腸道菌群和人體的雙向作用

個體之間的腸道微生物組合有很大的差別,飲食結構可能與腸道菌群的差異有關。研究發現,當飲食在素食和肉食之間變化時,幾天時間就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檢查規律攝入酸奶獲取益生菌的女性大腦,結果顯示這些受試者在靜息狀態和對情感認知任務做出反應時腦功能都發生了改變。

長期攝入酒精會使小腸細菌增加,還會改變正常腸道菌群數量。研究發現,長期攝入酒精會抑制優勢菌群生長,而少數致病菌菌種過度繁殖,導致腸道生理功能受損,還會引起細菌及其內毒素移位,這些機制可能與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發生有關。

還有藥物、環境因素改變等均可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儘管沒有血緣關係,但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人腸道菌群構成高度相似。

腸道細菌中多達10%的種類呈現出晝夜性豐度的變化,動物實驗模擬的時差反應會破壞腸道菌群的晝夜周期性變化。反過來,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食物對機體的影響,這可能是由於微生物產生不同的酶將同一種食物分解成不同的產物,比如產糞甾醇真細菌可以將膽固醇分解成不能吸收的糞甾醇,從而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腸道菌群數目十分龐大,許多細菌所佔比例很小,而且仍有80%以上的微生物不為人所知,加上一些細菌如厭氧菌對培養環境要求苛刻不易被分離培養等因素,使用傳統分離培養鑑定微生物的方法來分析菌群的構成不夠精確且耗時較多。

高通量測序、宏基因組學等技術和概念的出現和發展給腸道菌群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測序技術能夠對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的16S rDNA片段進行測序,全面分析比對多個樣本中的微生物群落信息,使大規模菌群多樣性研究成為可能,上文提及的幾項研究結果也是在高通量測序背景下產生的。

目前,高通量測序技術在腸道菌群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1)腸道菌群與疾病發生的關聯;(2)飲食、肥胖與腸道菌群的關係;(3)外界因素對個體腸道微生物構成的影響;(4)補充某些腸道細菌的治療作用。目前腸道菌群研究是科研領域的熱點之一,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還會有更多的腸道微生物的作用被發現。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那麼通過移植某些細菌重建腸道環境是否就可以起到治療或預防疾病的作用呢?糞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正逐漸被重視並應用於多項臨床研究,例如,目前應用較多的移植健康者糞便來治療艱難梭菌感染導致的腹瀉,其成功率可達90%。

FMT開展主要涉及糞便供者篩選、患者準備、糞便處理、移植介入方式、移植位置、次數和後期護理,其中的許多步驟缺乏標準化的指南和規範管理。另外,與移植相關的未知病原體感染、免疫學疾病、機械損傷及倫理性也是困擾許多臨床醫師和科學家的問題。FMT應用於腸內外疾病的治療目前還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國內研究比起國外也較滯後。

但不可否認的是,FMT在重建腸道環境上有巨大的應用前景,未來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資金用於該領域新技術和理論的發現。

作者:

宿映(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神經科住院醫生)

金芃芃(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腦血管病發病機制科研講師)

侯雙興(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博士)

本文來自:張江科技評論

相關焦點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無論疾病與否,規模宏大而複雜的細菌庫——腸道菌群都直接參與人體多種代 謝過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科學家利用人工培育的 " 迷你腸道 ",發現腸道細菌與結直腸癌的關聯。維護腸道菌群平衡,或是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手段。為此,幹細胞領域的著名科學家 Hans Clevers 教授發明了一種新方法:人工培養 " 迷你腸道 "(實際上,不光是腸道,其他器官也可以培養)。
  • 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陳根: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也稱之為益生菌,主要是各種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維生素、胺基酸,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同時還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的吸收。有害菌,數量一旦失控、大量繁殖,就會引發多種疾病。
  • 腸道菌群:「你亂說!」
    人類對於肥胖的認知,在歷史上隨著生產力和物質條件的富足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 它們在維持人類的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並已被證明影響宿主的生理和新陳代謝。其中菌群失調可能與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包括肥胖。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和代謝疾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一些腸道微生物群被證明會給小鼠帶來肥胖和相關的代謝紊亂[14]。
  • ...癌症免疫治療|腸道菌群|免疫治療|微生物群|益生菌|抑制劑|癌症...
    我們的身體由30億個細胞和39億個細菌組成,成千上萬種細菌存在於我們的腸道中,對我們的代謝和免疫功能至關重要。因此,強大的腸道菌群被認為是人體的「隱形器官」。有趣的是,最近的人類臨床研究和臨床前試驗表明,檢查點抑制劑的功效受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某些腸道細菌菌株可以促進PD-1抑制劑的作用,某些菌株則抑制它。與具有不利微生物的患者相比,具有「有益」腸道微生物組的患者顯示出對免疫治療的增強響應。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人類腸道中大約有 1014 個細菌[4],這些腸道菌群的代謝過程及代謝產物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例如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可降低結腸 pH 值、抑制病原體生長、提供能量,且與肥胖、胰島素抵抗、結直腸癌等有關[5]。膽鹼代謝產物可調節脂質代謝和葡萄糖動態平衡,與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6]。
  • 陳根:從免疫到代謝,腸道如何成為人類第二個大腦?
    文/陳根現代科學認為,人體細胞佔身體內細胞總量的43%,而其他部分則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其中,人體內的腸道菌群種類繁多,包括了至少100萬億個細菌,是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分屬1000多個種。人體腸道菌群按來源分類,可分為原籍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為腸道正常菌群,除了主要的細菌外,腸道微生物還包括病毒群、真菌群、螺旋體群等。
  • 腸道菌群失衡的人,身體一般有4個異常,一個不佔,恭喜腸道不錯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所有的食物都需要經過腸道,才能完成消化和吸收。人體的腸道中有一部分菌群,這些菌群負責的食物的分解以及對進入人體的細菌進行消滅,然後將它們隨著糞便排出,在人體的腸道中,大概寄生著有十萬億個細菌,它們對人體的消化以及免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腸道菌群失衡人體就會出現很多的異常症狀,導致身體出現多種疾病。身體出現哪些症狀說明腸道的菌群失衡了?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腸道對於人體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提到腸道,想到的就是排便,其實腸道的作用有很多,除了排便,它還有吸收營養、為人體提供營養、維持自愈力和免疫力等諸多的作用。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微生物庫,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胃腸道、皮膚、生殖器官、口鼻腔和咽喉等部位,重量達1.27公斤以上,其中腸道微生物約佔總重的80%,重達1公斤。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通過信號傳導來增強腸道結構屏障的完整性和提高腸道免疫反應能力,進而穩定菌群在腸道的定植和數量平衡。嬰兒在1 歲以內是腸道內菌群定植、演替和達到平衡的主要階段,特別是腸道內雙歧桿菌、大腸桿菌、乳桿菌等主要菌體在嬰兒出生半年內完成定植、演替和數量的平衡,對增強機體免疫力和促進消化吸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 肛周膿腫也怕冷,腸道菌群有話說
    毋庸置疑,肛周膿腫屬於腸道感染,通過對膿液細菌分析發現,厭氧菌居多,其中脆弱累桿菌檢出率高達80%,需氧菌中,大腸桿菌的檢出率高達71%。這些細菌在平時都和腸道和平相處,並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中地位不可撼動。只有當體內菌群失調或機體免疫力下降時便會趁亂侵入人體組織器官引發感染。免疫力低下我們很好理解,比如勞累、熬夜、暴飲暴食、嗜食辛辣食品等,那麼什麼和腸道菌群失調相關呢?
  • 腸道菌群向腸繫膜脂肪的易位促進人類蠕動脂肪的形成
    腸道菌群向腸繫膜脂肪的易位促進人類蠕動脂肪的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23:47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uzanne Devkota團隊發現,腸道菌群向腸繫膜脂肪的易位促進人類蠕動脂肪的形成
  • 掌握體重管理,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係
    人總是被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然而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發現,人體並非是 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內部長期居住著龐大的生物群體,它們由微生物共同 組成,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名的是腸道菌群。人類腸道居住著大量以細菌為主的微生物。
  • 神奇的腸道菌群:能治帕金森、老年痴呆和動脈硬化,現在還能防心臟病
    神奇的腸道菌群:能治帕金森、老年痴呆和動脈硬化,現在還能防心臟病  黃琨 • 2020-07-09 1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