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10 Corso Como官方微博
買手店接連在中國市場隕落。近日,義大利精品買手店10 Corso Como上海店將於5月底關閉,這也意味著其徹底退出中國。10 Corso Como一度是全球設計、藝術、時尚和頂級餐飲的先鋒代名詞,進入中國市場6年間僅開兩店,北京SKP店在2017年閉店。業內人士認為,10 Corso Como敗走中國與其經營連年虧損有關。黃金地段的租金壓力、本土化定位錯位以及在中國水土不服的零售業態模式均是促使其敗走中國市場的原因。
官方確認閉店信息
圖片來源:10 Corso Como官方微博
在上海開設近6年之久的義大利精品買手店10 Corso Como近日傳出閉店消息。10 Corso Como官方微博顯示,從5月13日起店內商品開始打折清貨,並掛出了「全場服飾低至3折」的宣傳招貼。5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致電10 Corso Como上海門店,門店工作人員確認閉店傳聞屬實。店員表示,店鋪將於月底關閉,眼下商品都在打折,不少人聞訊過來掃貨,下午甚至要排隊限流進店。
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10 Corso Como 在中國的最後時間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反差。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店是10 Corso Como擴張中國市場的首店。該店位於上海寸土寸金的南京西路地段,是一座楔形四層獨立建築,定位於集服裝、書店、餐廳、咖啡廳等為一體的超大型時尚綜合生活空間。店鋪一層的花園咖啡廳和露臺,是提供簡餐、甜點、飲品等的休憩空間,另一半空間則用來出售香氛、國外家居設計單品等。二層主要銷售男裝及配飾,三層為女裝區,四層設有書店和頂樓餐廳及酒吧。
圖片來源:10 Corso Como官方微博
北京商報記者大概在兩三年前到訪過10 Corso Como上海店,印象較深的是店內藝術雰圍十分濃鬱,但頗為冷清,除了店員,幾乎沒有其他顧客。商品也很小眾,基本上是讓國內消費者感到陌生的品牌。
據了解,10 Corso Como於1990年由義大利畫廊創辦人及出版人Carla Sozzani創辦,當時屬於全球首家時尚設計概念商店,一度成為全球設計、藝術、時尚和頂級餐飲的先鋒代名詞。2013年,擁有歐時力、 Five Plus、MISS SIXTY、Superdry等品牌的赫基集團與10 Corso Como達成合作協議,以開發不同商業模式為目的在大中華區布局10 Corso Como,並於同年在上海開設首店,次年又以「店中店」的形式進駐北京SKP四層,並在百貨一層位置設有咖啡廳。
水土不服且常年虧損
有時尚界人士認為,10 Corso Como上海店的關閉並不出人意料。這家位於上海黃金地段的店鋪,生意冷清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除了店內咖啡館有個別顧客,整個店鋪的顧客寥寥。」
早在2011年,就不斷傳出10 Corso Como經營不善的負面消息。當年,創始人Carla Sozzani就在採訪中透露出公司存在財政問題 ,並表示「這裡的經營狀況一直很困難」。根據該買手店在米蘭運營實體公司的Dieci Srl財務報表顯示, 2016年,Dieci Sr虧損29.34萬歐元,負債 1300多萬歐元。
此外,10 Corso Como也被視為「不良資產」慘遭清理。2017年,10 Corso Como的中方合作者傳赫基集團為謀求IPO,開始清理旗下不良資產,北京SKP的10 Corso Como就被該集團視為最為棘手的業務之一。彼時,有消息顯示,關店的主要原因是10 Corso Como中國業務虧損嚴重,北京SKP作為中國最具規模的高端購物商場,租金十分昂貴,一旦業務受阻就會拖累業績。就在北京SKP店關閉後,Carla Sozzani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還打包票說上海店短時間內不會關門。
在業內人士看來,10 Corso Como在中國的折戟是綜合因素造成的。一方面,10 Corso Como的品牌定位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落差。商業地產諮詢公司RET睿意德租賃業務總經理杜斌表示,10 Corso Como很時尚流行,但對於中國人來說買單的不會太多。10 Corso Como 在定位上一直強調先驅及「零售體驗」的義大利買手店,這讓 10 Corso Como 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已經收割了一批關注國際時尚零售的「專業消費者」,但要真正打入中國市場,在於本土化的定位。10 Corso Como在中國對標的是白領階層,但這部分人群大部分還是會選擇成熟知名的大牌,不會把同等價位的新潮小眾品牌作為優先選擇。
與此同時,作為10 Corso Como在中國的大本營,上海店的選址比較尷尬。它與對面的久光相隔一條寬馬路,與多業態購物中心久光相比,10 Corso Como這樣的零售業態看起來顯得太零散,也難以吸引中國消費者到店。
國外買手店仍在摸索期
10 Corso Como 敗走中國,為買手店探路中國市場的可行性畫上了問號。分析認為,時尚行業正在經歷的變革是結構性的,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眼下實體零售業都在遭受來自線上的巨大衝擊,商業模式本就不牢固的時尚買手店更是變得不堪一擊。
事實上,從20世紀初香港老牌時尚買手店連卡佛把買手制帶入中國開始,海外買手店在中國的商業模式迄今為止還在不斷摸索之中。
2000年,連卡佛進入中國後遭遇了和10 Corso Como同樣的困境,迫於當時中國消費者對小眾品牌接受度不高,和企業本身運營管理上的問題,在中國駐守6年後,連卡佛黯然離場。但在一年後,借北京奧運會之機,連卡佛改變運營模式二度進入中國,靠著線上線下雙線渠道整合運營,在重回中國近十年後,門店出現雙位數增長。
英國買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則通過捆綁零售經驗豐富的I.T進入中國並穩步發展,作為 I.T 集團「多層次、多品牌、多模式」 的零售模式的一部分,其更大的作用是為 I.T 引進新品牌「背書」。
北京商報記者 王曉然 孔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