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有理智根本無法理解的理由。—毛姆
前言:
1994年是影史最為瘋狂的一年,這一年也被稱為是上帝最想看電影的一年,大量優秀作品噴湧而出。而王冠上的明珠,自然是豆瓣9.5分的佳作《阿甘正傳》。《阿甘正傳》在那一年成功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蓋過當年所有影片的光芒。
影片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不平凡的一生。阿甘先天智力和體能都有所缺陷,但憑藉著其超乎常人的「傻勁」,阿甘順利讀上大學,畢了業,從了軍,做起生意,過著自己精彩而又傳奇的一生。
但今天我不想講這個永遠純潔善良,永遠有著自己堅定信念的阿甘。我想講講那個「自甘墮落」的珍妮,講講珍妮和阿甘的愛情。
一、人生的悲劇,大多逃脫不了其童年
美國學者凱西·卡魯斯在其《沉默的經驗》一書中認為:「創傷」是某些人對某一突發性或災難性事件的極不尋常的經歷。這種經歷往往會讓人在此後的生活中永遠籠罩著焦慮、恐懼和絕望。
與之概念相近的詞就是近些年來大火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阿甘正傳》中的珍妮深受其害。
在珍妮五歲時,她的媽媽就去世了,父親是個酒鬼加惡棍,經常親吻撫摸珍妮和她的姐妹。從珍妮的表現中我們不難看出,幼時父親對其的猥褻,是珍妮陷入深淵的罪魁禍首。
珍妮和阿甘是兩個完全相反的人。
如果說阿甘的一生,是在向前奔跑。那麼珍妮的一生,就是在向遠處逃離。
幼時的珍妮會跪在玉米地裡,向耶穌祈禱把自己變成一隻鳥,好遠離這裡的一切;大學時期的珍妮會站在橋上沉思,問阿甘:「你認為我能飛下這座橋嗎?」;成年後的珍妮徹底墮落,被大麻和酒精灌醉後的深夜裡,她曾嘗試穿著高跟鞋站在陽臺的邊緣,搖搖晃晃腳下就是萬丈高樓,她多想跳下去一了百了......
珍妮也有過夢想,她曾滿懷希望地告訴阿甘,她的夢想就是去好萊塢當個像瓊·貝茲那樣的歌手。可最終她只能赤身裸體坐在酒吧的舞臺上彈著吉他,唱歌給那些醉醺醺,一心只想佔她便宜的粗野男人聽。
輟學後的珍妮背上吉他去那些大城市尋夢,可最終只能沉溺在毒品和酒精當中,徹底迷失自我。
珍妮的一生是悲劇而慘痛的,她不僅想逃離那個裝滿痛苦回憶的木屋子裡,更是想逃離所有熟悉她的人,那些朋友和同學,當然也包括阿甘。去哪裡都行,只要能夠逃離這一切。
但最終不管珍妮逃到哪裡,她的靈魂始終沒有離開那座記憶中的小木屋,那些慘痛的童年回憶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珍妮,這就是珍妮數次求死的緣由。
珍妮用一生都在治癒她的童年啊!
二、為什麼珍妮始終無法接受阿甘的示愛?
珍妮真的不愛阿甘嗎?
當然不是,她只是不敢愛,不希望把自己已經殘缺的靈魂交給阿甘,她怕自己會傷害到這個世界上待她最好的男人。
更何況,比起深愛一個人,其實接受別人的愛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因為珍妮始終無法面對阿甘的純潔善良,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阿甘的愛。阿甘可以原諒那個墮入深淵的珍妮,但珍妮自己不能原諒自己。
冒名頂替綜合症就是指這一種狀態: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所達到的一切成就、自己所處的狀態、所得的的關愛,認為自己就是個冒牌貨。
記得一個關於愛情的詮釋,在一些人看來,愛情的價值在於當你的生活本來就已經很豐富的時候,突然你想找一個人來分享這一切,在你本來幸福的時候,愛情會讓你更幸福。
那麼當一些人認為自己所處深淵的時候,她們還會去找所愛的人來分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些人就會選擇逃避,逃避愛情,逃避那個所愛的人,防止對方被自己拉入深淵。這就是珍妮的狀態,她實在不希望完美無瑕的阿甘喜歡上自己這個滿是汙點的女人。
相信電影中的珍妮腦海裡一定循環著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值得阿甘對我這樣好,不值得擁有一段完美的愛情。當阿甘看到最真實的我之後,一定會很失望並離開我。
阿甘很偉大,她可以包容珍妮的一切,尊重珍妮的每一個選擇,不會強迫珍妮答應他什麼。但阿甘越是這樣偉大,珍妮就越是不敢接受這份愛。
在阿甘與珍妮的愛情裡,珍妮才是那個永遠的自卑者。他不接受阿甘,不是看不起阿甘,而是看不她自己,她覺得自己配不上阿甘。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迴避型依戀人格」。指一個人因為在幼時無法及時得到情感回應,導致她們長大後形成了主動躲避來自他人愛意的習慣。
所以當珍妮察覺到阿甘深愛自己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開始畏縮這份感情,選擇逃離阿甘。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學專家發現有70%多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畏縮心理,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障礙。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必看輕自己,良好的感情是需要雙方的「勢均力敵」,在一段感情中過度的謙虛並不是一種美德,它反而會讓你失去自我。
三、配不上的愛情,最讓人耿耿於懷
在數次逃避阿甘的示愛後,珍妮突然回到了阿甘的面前,她終於敢面對阿甘對她熾烈的愛意了,敢用石頭砸那座給她帶來一生悲劇的老屋,不再逃避那些痛苦的回憶。
因為這時候,珍妮已經染了疾病。在人生彌留的最後幾年中,珍妮終於第一次勇敢地向正前方邁出了一步,而不再是逃避。
但與阿甘睡了一晚後,珍妮還是走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珍妮不是繼續沉溺毒品和酒精,而只是想一個人去尋求自我。
珍妮終究覺得自己是配不上阿甘的,所以即使當她敢於面對那些痛苦的回憶,她也不會選擇立刻與阿甘在一起。因為她首先要學習該如何一個人生活,把已經千瘡百孔的靈魂慢慢修補完善,她想真正的和阿甘站在同一位置。
實際上,珍妮確實做到了。她拋棄了所有的毒品和酒精,找了一份普通的服務員工作,默默關注著阿甘的消息,獨自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為了配得上阿甘,珍妮真的很努力。
於是在數年之後,珍妮彌留之際,她再次找回了阿甘。這一次她可以很平靜的告訴阿甘,她生病了;平靜的詢問阿甘,是否願意娶她;也很平靜的對阿甘說出那句她一直想說的話:我愛你!
珍妮的兩次回頭對她的人生來說意義非凡。第一次回頭找阿甘,代表著珍妮敢於面對悲慘的童年回憶,而不再是茫然無措的逃避。第二次回頭找阿甘,代表著珍妮認為她終於可以接受阿甘的愛意,她也終於可以穿上婚紗嫁給阿甘。
很多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總一廂情願的認為珍妮寧願去當一個妓女,也看不上傻裡傻氣的阿甘。直到阿甘是億萬富翁後,珍妮才回頭來接受阿甘。
這根本就是大錯特錯的誤解,從始至終珍妮就不會瞧不起阿甘。小時候她不會這樣,長大後她依然不會瞧不起阿甘。不管是阿甘打跑她的男朋友,還是把他的工作搞砸,她從來就沒有怪罪過阿甘。
珍妮的一生是悲劇的,為了追逐夢想而嘗遍種種屈辱和艱辛。她的命運就註定了她是一隻飛不起來的小鳥,無助而又彷徨。
結語:
《阿甘正傳》整部影片沒有太過華麗的表現手法,有的僅是最樸素的語言和鏡頭描寫。把一個最真實迷茫的珍妮擺在觀眾的面前,引發我們的思考。
一個角色代表了一類人,甚至一種社會現象。珍妮有理想,卻最終在理想的道路上跑偏了,她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大部分的年輕人,那些迷失了生活狀態,迷失了自我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