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珍妮:一次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墮落的心理學分析

2020-12-14 寧馨兒的書影世界

《阿甘正傳》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它講述了一個名叫「阿甘」的智障男子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一生。影片將阿甘個人的成長融入到美國的歷史裡,在刻畫個人成就的同時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影片上映後獲得了極佳的口碑,並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及7個提名。

影片的情感描寫十分豐富和飽滿。有阿甘自我成長的奮鬥史,有阿甘和好兄弟鄧中尉、巴布的友情,有阿甘和母親難捨難分親情,也有阿甘和玩伴珍妮純真的友情以及遺憾的愛情。

而對於電影中的角色珍妮,影迷們歷來對此褒貶不一。

在很多觀影者的眼裡,珍妮不是一個好女孩,儘管她和阿甘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有非常深厚的友誼,但是長大後的她卻一次又一次拒絕阿甘、傷害阿甘,直到「玩夠了」,才來找阿甘。

原本在影片的後半部分,珍妮背著行囊,來到阿甘身邊,兩人發生了親密的關係,結果第二天珍妮卻悄無聲息地離開。

因此,很多人始終認為珍妮是一個不懂得珍惜的人,她不值得得到阿甘的愛。

可是,小時候那麼善良的珍妮,為什麼會對喜歡她的阿甘做出時而接近,時而疏遠的行為呢?

這還要從她的人生經歷說起。

01一次次離開阿甘的背後是童年陰影所帶來的迴避型依戀人格

影片中,珍妮多次和阿甘相聚,然後又離開。

在我看來,前期的她確實不喜歡阿甘,只是把阿甘成一個很好的朋友,她想要去外面的世界追夢。但最後她發現,只有阿甘永遠站在原地等她,能夠給她安全感。

可是她卻不敢直視阿甘的愛。

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做「迴避型依戀人格」。指的就是一個人明明喜歡對方,卻又拒絕對方的一種奇妙的心態。當所愛之人靠近時,便選擇迴避和逃避。

為什麼珍妮對阿甘會產生這樣的心理狀態呢?

分析劇情我們就會發現,原因藏在她的原生家庭裡。

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珍妮和她的父親生活在一起,然而父親給予她的不是愛,而是暴力、虐待和傷害,導致她長期無法得到正向的情感回應,所以骨子裡埋下了深深的自卑感習慣躲避來應對突如其來的關愛,甚至覺得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別人的愛。

影片裡,阿甘滿懷期待地問珍妮:「你願意嫁給我嗎?」

珍妮眼裡十分平靜,隨之而來的是帶有遺憾的回答:你不會娶我這樣的人的。

她覺得自己根本配不上阿甘,阿甘是被總統召見過的退伍軍人,享有國會勳章榮譽的社會精英;而自己卻是一個滿目瘡痍的風塵女子。兩個人的生活經歷差距太大。

正是由於珍妮在童年時,長期處在壓抑的環境裡,無法及時得到情感回應,因而這樣的經歷激發了她內心的羞恥感和痛苦感,導致她長大後選擇用躲避來回絕自己所愛之人的愛意。

02自甘墮落、尋找刺激的表象之下是心靈創傷後的強迫性重複

在很多人看來,珍妮像一個放蕩生活,作賤自己的「綠茶」。

細數她的種種作為,不論是在夜總會上一絲不掛的彈唱,還是跟著脾氣暴躁的嬉皮士男友輾轉流浪,亦或是後來濫交、吸毒,都不是一個正常姑娘的作為。

可當我們深挖現象表象背後的真相時,才發現她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為都是心靈創傷下的強迫性重複。

患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獲得相同的情感體驗,哪怕這種體驗本身是負面的。

珍妮從小到大,長期面對酗酒和經常傷害他的父親,導致他成年後所找的男人們都是跟他父親有著相同特徵的人:暴力、粗魯、酗酒。

這些人可以用言語侮辱珍妮,可以旁若無人扇珍妮耳光,但珍妮卻一次又一次重複的陷入對這類人的痴迷中。這便是她在重複體驗那些帶給他的傷害事件。

日本有部經典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電影的主人公松子從小為了討好父親,總是通過做鬼臉的方式來博得父親的開懷一笑。

她以為父母不喜歡她,所以一輩子都在尋找一個喜歡她的人,而這些人無一不對她做出了傷害:狠心拋棄她、逼迫她賣身、言語羞辱她、暴力毆打她等等。

儘管每一次的情感經歷都讓松子千瘡百孔,但每一次她都無比渴求對方的愛,在一次一次重複的被傷害裡,她依舊飛蛾撲火般去追求那些男人帶給她的虛偽施捨 。

不論是珍妮,還是松子,她們都一次又一次,重複式地把自己送給那些充斥著暴力和消極色彩的男人們。因為這種狀態,雖然痛苦,確是她們所熟悉的安全模式。

0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心理學家弗裡曼認為:「原生家庭的不足,將成為一個人後續人生的索求和追逐,而這也成為了推動個人成長的關鍵所在。」

《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和珍妮,一個代表著積極向上的美國精神,一個代表著美國7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

他們命運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是個人的命格使然,遇到的人不同,經歷的事有異,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庭出生不同。

阿甘雖然天生智力水平低,但是他有一個對他寄予厚望,無比關愛他的母親。因此,儘管阿甘因為家族遺傳疾病被帶上腳撐,遭到其他小孩子的嘲笑,但是他的母親卻鼓勵和安慰他:你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你和其他人沒有區別。給了阿甘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並且,媽媽隨時都在對阿甘進行正當的教育:晚上給他講故事,讓他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教育他不要打擾房客叔叔,要懂禮貌。

總而言之,阿甘的媽媽以身作則,在思想和行動上都給帶給阿甘成長的力量。

反觀珍妮的爸爸,卻是禽獸。

影片中,珍妮的爸爸是一個具有暴力和酗酒傾向的男人,甚至他還對童年的珍妮進行過侵犯。

雖然影片中並沒有直接表明,但我們可以通過至少三處地方進行推斷。

第一處來源於阿甘的自述,阿甘曾說:

珍妮的父親是一個農夫,他是一個很友愛的人,他經常親吻撫摸她和她的姐妹。

第二處是阿甘和珍妮在玉米地的情節。小時候的阿甘去找珍妮玩,珍妮拉著阿甘跑進玉米地虔誠許願,希望自己可以變成一隻鳥,飛離這個令她倍感創傷的地方。此時的珍妮穿著撕破的衣服,身上還有血跡。

第三處是長大後的珍妮回到家門口,遠遠地就情緒激動,脫下鞋子狠狠朝窗戶上扔去,發洩她內心的憤怒。

說明童年的她在父親這裡遭受了非人的屈辱和折磨。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正是阿甘和珍妮二人命運迥異的強烈對照。父母教育的不同,影響了他們人生節點中的那些關鍵選擇:關於戀愛的對象,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等等,最終形成了二人天差地別的懸殊。

04 珍妮在臨死前如何治癒自己

影片的後半段,珍妮選擇了「從良」,她在一家飯館打工,看到了昔日的愛人阿甘。珍妮主動聯繫上阿甘,邀請他來到自己和孩子的住處。

此時的珍妮,氣質優雅,臉色紅潤,褪去了年輕時的衝動和不安,多了一份為人母親的從容和淡然,我們從她的臉上和精神狀態中能夠看到,她已經從童年的陰影裡走出來,成功療愈了自己。

那麼,珍妮是如何應對創傷,成功實現自我療愈的呢?

第一是發洩憤怒。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作者說: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長大後的珍妮,和阿甘來到玉米地裡,看到童年所在的房子,憤怒地脫下鞋子扔過去,然後大哭一場,釋放自己的恨意。她把對父親的埋怨和憎惡暴露無遺,實現了情緒排解。

第二是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從前自己遭受傷害的家庭模式不能傳遞到下一代中去,必須要用於打破。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珍妮為阿甘生了一個兒子,她把家裡布置得特別溫馨,給孩子買了很多書籍,還有一個播放動畫片的電視。

她沒有把父親帶給她的暴力和虐待傳遞到下一代去。

第三是積極地做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克裡斯多夫·柯特曼認為,人們的情感創傷只能通過鼓起勇氣、積極主動地做些什麼才能得到療愈。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有了孩子後的珍妮,在與孩子的相處中,逐漸從一個渴望被愛和被保護的對象,被迫變成了保護孩子的母親,這種身份的對調,帶來的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超越,令她不再囿於過去的創傷,而是學會去面對忘記童年時候的不愉快,專注於新的生命,反而刺激了創傷的癒合。

影片的最後,她知道自己染上了一種不知名的病毒,不久將要離開人世。此時的她,別無所求,終於鼓起勇氣問阿甘:

你願意娶我嗎?

這代表了珍妮在死亡面前,徹底褪去了曾經壓抑在內心的包袱,走上了體驗幸福的道路。

相關焦點

  • 《阿甘正傳》:珍妮為什麼一次又一次離開阿甘?
    《阿甘正傳》之所以能打動千萬人,和女主珍妮的感情線是重要原因。珍妮就是來虐觀眾的,阿甘對她一往情深,珍妮卻視若無睹,一次一次離開阿甘,寧願結交一些狐朋狗友,哪怕被男友家暴也不願跟阿甘走。出走半生,等到繁華落盡終於想到回歸阿甘身邊,奈何已身染愛滋,沒多久就告香消玉殞。
  • 《阿甘正傳》中為什麼珍妮總是頻頻選擇離開阿甘?
    直到最後一次離開是勇敢面對,勇敢面對自己慘澹的人生,勇敢面對自己可能不健康的孩子,這也是她第一次抬起頭和自己的命運之神勇敢對視,畢竟在美國宗教觀裡,神是未知的,暴怒的。阿甘是她最愛的人,但是她要的愛情不是施捨,也不是呵護,而且平等的站在一起。最後,珍妮做到了。珍妮連活下去都要鼓足勇氣,你覺得她離開阿甘出去和哪些人浪是為了保護阿甘還是害阿甘呢?她放縱自我不是因為她覺得這樣子很爽。
  • 如何看待《阿甘正傳》的愛情觀:珍妮真的配不上阿甘嗎?
    而王冠上的明珠,自然是豆瓣9.5分的佳作《阿甘正傳》。《阿甘正傳》在那一年成功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蓋過當年所有影片的光芒。影片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不平凡的一生。阿甘先天智力和體能都有所缺陷,但憑藉著其超乎常人的「傻勁」,阿甘順利讀上大學,畢了業,從了軍,做起生意,過著自己精彩而又傳奇的一生。
  • 《阿甘正傳》:阿甘和珍妮的兩種人生
    01 最近才看完《阿甘正傳》,比起其他早已看過的經典電影,這一部看得確實有點晚了。 只不過,阿甘在學校裡的生活會是怎麼樣,這是他母親無法參與的。但是呢,阿甘幸運的遇到了珍妮。 阿甘第一天去上學,在校車上只有珍妮向他釋放了善意,就這樣珍妮成為了阿甘的第一個朋友。 在阿甘讀大學之前的整個求學時期,其實一直都有珍妮的陪伴和保護,這對於阿甘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 《阿甘正傳》:家庭出身影響到長大後的珍妮不能和阿甘在一起
    之前寫過幾篇關於《阿甘正傳》的小評,但都是偏於籠統的概括和總述。今天把範圍縮小一下,單單就長大後的珍妮為何不能和阿甘在一起,聊聊自己的淺見。不辨也罷,我們在這裡不說《肖申克的救贖》的不好,因為億萬影人的口碑和各大影評網NO.1的排名已經說明一切。然而,我們要說的是當年《阿甘正傳》打敗眾多佳片,一舉奪得六項奧斯卡大獎決非是運氣,而是憑得是實力,否則,又會是影迷口中的另一場「慘案」。言歸正傳。長大以後的珍妮為什麼不(願)能和阿甘在一起?
  • 《阿甘正傳》未解之謎,珍妮為什麼始終不願和阿甘在一起?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奧斯卡金獎大片--《阿甘正傳》,阿甘和珍妮一起長大的,可謂是青梅竹馬。但看完電影之後很多小夥伴們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珍妮自始至終都不選擇阿甘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再來看看這部電影吧!
  • 《阿甘正傳》裡,珍妮的兒子到底是不是阿甘的兒子?我相信是!
    原著《阿甘正傳》,珍妮懷著阿甘的孩子離開了,後來嫁比了一位愛她的工程師,過著安穩的生活。多年以後阿甘與珍妮在街頭重逢,他們互相在公園交談著離開的生活點滴,並知道在珍妮身邊的小男孩是自己的骨肉。阿甘見珍妮過著安穩幸福的生活心裡也覺得甚是安慰。
  • 珍妮真的在玩「綠茶」的阿甘?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喜歡珍妮這個角色。珍妮很漂亮,她有漂亮的頭髮和長腿。在看電影的時候,屏幕上的許多人都說珍妮是「綠茶」,「渣女」。不管怎樣,她是在和誠實的人玩阿甘。面對孩子們對阿甘的羞辱,珍妮讓阿甘快跑,在她身後喊他,直到他們都成年。2、認清現實,離開你最好的朋友有人認為珍妮是一個「壞」女人,因為在他們眼裡,善良純潔的珍妮長大已經變成了一個和男人亂搞的女人,變得腐敗和放蕩,甚至去當脫衣舞娘。
  • 《阿甘正傳》觀後感
    一是摘要一些我個人覺得不錯的或者已經達成共識的分析,二是結合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和一些觀點進行闡發。另一方面,代表著美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阿甘卻總以救贖者的形象出現,在珍妮陷入崩潰結束流浪生活後給予了她一個溫暖歸所。影片想要告訴我們只有回歸到自然原始的本真社會,才是珍妮這一類人唯一的歸宿;通過阿甘和布巴的友情,顯示出種族衝突問題在官方的努力與奮鬥中已經得到解決;阿甘身上表現出來的詩性精神與質樸的心靈道德,引導著丹上尉的精神,使他走出越戰陰影,重獲新生。
  • 《阿甘正傳》:10多年後才發現我們不過是那個現實中的「珍妮」
    初聞《阿甘正傳》的時候,看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我還不以為然,名字很普通,但是我的同學告訴我們這部電影非常好看,於是我就耐心地看了下去,看完之後,我對阿甘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忍不住看了好幾遍,被阿甘的淳樸善良、堅韌不拔以及誠實守信所感動,想像著將來也有阿甘的好運和成就。
  • 《阿甘正傳》珍妮愛阿甘嗎?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們需要慢慢的琢磨和體會。在《阿甘正傳》中其實有兩條主線,一條明線是阿甘,一條隱線是珍妮。也就是珍妮在童年時遭遇到了父親性侵,這也為後面的悲劇鋪墊。2、珍妮的愛珍妮對於阿甘的感情是愛情從大學時期帶阿甘回宿舍,阿甘參軍去珍妮的裸體歌唱表演後兩人的對話以及黑豹黨聚會中的行為。雖然珍妮一直都沒有明確表現對阿甘的愛,但是從細節是可以看出來的。
  • 《阿甘正傳》珍妮從未愛過阿甘,直到最後結婚
    珍妮對阿甘來說是天使,是第一個除了母親以外和阿甘說話的人,陪阿甘度過了一個溫暖的童年。誰都無法忘卻在人生的低谷時期,那個給予自己溫暖的人,只是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都能遇見人生中的珍妮。 就在入學的第一天,阿甘上了校車,同學都充滿了嫌棄,當然不是因為他是個傻子,只是他的腿上帶著支架,和其他人不一樣,大家都不讓這個腿帶支架、彎腰駝背的男孩坐在自己身邊。
  • 用心看一部好電影,今日推薦電影《阿甘正傳》
    他在這裡結識了愛好捕蝦的布巴和世代軍人家族的丹中尉。退役後,阿甘為實現布巴的捕蝦夢想去買了一艘捕蝦船並取名珍妮。丹中尉的加入讓阿甘喜出望外,他們在海上同暴風雨搏鬥,成為唯一倖存的捕蝦船,自此總是能夠滿載而歸,並發展壯大。而丹中尉也與命運達成了和解,接納了殘缺的自己。
  • 《阿甘正傳》|一直在奔跑
    這是《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想借這部影片告訴我們的道理之一。這部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先天殘疾,智商只有75的孩子阿甘的成長故事,即使這樣,阿甘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好運氣成為了橄欖球星、越戰英雄,甚至億萬富翁。他不斷奮鬥,最終創造了人生的傳奇故事。首先影片的色調安排有秩序。在描寫阿甘和珍妮的生活時用到了不同色調。
  • 《阿甘正傳》下,女神珍妮無論怎麼玩,老實的阿甘最後都甘願接受
    ,媽媽幫她接了個桌球拍廣告,一下掙了三萬美金,阿甘果然買了條捕蝦船,把它命名為珍妮號可此時珍妮過得很不好,她的生活充斥著暴力和D品,半夜起來想自S,又沒有勇氣真的跳下去,他是那個年代迷茫的代表,追尋著並不存在的自由國度,最後只換得滿身傷痕。
  • 勵志電影《阿甘正傳》
    入學第一天,阿甘認識了改變他一生的女人珍妮。由於阿甘的智商經常被同學欺負,每當阿甘被欺負的時候,珍妮就會讓阿甘「快跑,快。」也正因為阿甘經常被同學騎車和開車追著欺負,也練就了一身跑步本領。在一次撤退的過程中,阿甘憑藉驚人的天賦,救出了被炸彈炸掉下半身的丹中尉,巴布被阿甘就出來後不久就因為中彈不幸犧牲,阿甘和丹中尉因此被被迫撤離了戰場。
  • 《阿甘正傳》珍妮留下一個兒子,才是她和阿甘最完美的結局
    阿甘出生於美國二戰後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小鎮,他先天弱智,但他媽媽常鼓勵他「傻人有傻福」,要自強不息。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並認識了一生的朋友和至愛珍妮。在媽媽和珍妮的愛護下,阿甘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電影一開始,阿甘一人孤獨地坐在長椅上,手裡拿著一盒巧克力,身旁放著行李箱。
  • 書與影:《阿甘正傳》
    看到這句話,你是否以為這是在對電影《阿甘正傳》那句知名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糖」的解構和化用?然而這句話卻是原著小說的開頭。原先我總以為改編總是要沿著原著的脈絡,所以往往也總是有和原著相同的氣質,但是在我最近讀了這部小說之後卻驚訝的發現小說和電影間的反差卻相當之大。
  • 《阿甘正傳》隱藏了哪些深意,巧克力定理?
    本周的作品是阿甘正傳,由地球上的湯姆漢克斯主演,他被廣泛認為窮人版的賈森比格斯。,阿甘偶然間遇上了自己的前長官中尉,「丹中尉'"弱智"這時他們合夥開始了連鎖商業,」我賺的比戴維克羅克特還多「,珍妮匆匆趕回來定,沒有過多久他有一次離開了,於是阿甘便去跑步
  • 《阿甘正傳》:人生是一場奔跑,阿甘證明了後天努力也能成功
    無論面對的處境有多難,還是要堅持做好自己因為阿甘的智力和身體狀況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他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去學校裡學習。因為這個,阿甘在學校經常受到同學的欺負和嘲笑。阿甘經常被別人說成傻子,但他自己不建議,因為他的媽媽告訴過他,只有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