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使人產生偏見

2021-03-03 實言

世上的任何物質,都是服務於人的,這個概念不能顛倒過來。但是,有些人一生都在拼命追求物質。由於過於重視物質,內心已經被其佔得滿滿的,幾乎到了被物化的程度。然而,這既不是造物主創造物質的目的,也不是造物主造化人的目的。人本來只應該崇拜造物主,卻被外物所奴役。在患得患失中受了一輩子苦。

讀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人都知道,需求金字塔是從物質需要到被尊重感,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等,最終的目的落在「自我」上,而物質只是用來襯託的。由於大多數人走過需求金字塔的基礎時,被第一層吸引住了,加上智慧不夠,人性弱點的幹擾等,導致產生了偏見和錯覺,停留在物質欲求上,忘記了自我。

《小窗幽記》中有一句話說得好:榮利造化,特以戲人,一毫著意,便屬桎梏。意思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這些都是專門戲弄人的,誰若對其動心思,它們就會成為誰的束縛和枷鎖。追求生活舒適是人之常情,本身不是錯,但前提是要把握好這個度,一定不能讓追求物質超過追求造物主的喜悅,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人往往會為失去某個東西而痛苦,卻不會為錯失了拜主的機會而懊悔。原因是沒有搞懂自己與造物主之間的關係,錯誤地估計了物質在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所以,人一旦失去信仰,就會成為物質的奴隸。仁慈主說:「追求造物主喜悅的人,和遭受主惱怒的人怎麼會一樣?後者的歸宿是火獄,那歸宿真慘!」(3:162)

文/馬石頭,圖/金曉福

電臺:喜馬拉雅、荔枝、蜻蜓、網易雲音樂

今天的人們不是在忙碌的日子裡深淹得太久,就是在渙散的時光裡纏綿得太深;不是越來越絕望,就是越來越懶散;不是盲目蠻幹就是不思進取。欲望迷亂了精神,信仰在迷惘中潰散。人在虛幻的夢鄉裡待得太久了,難免會忘記回家的路。願我們每日的短文能給您帶去一絲啟迪。

相關焦點

  • 叔本華: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
    ================== 我們既已在無知無識的自然界看到大自然的內在本質就是不斷的追求掙扎,無目標、無休止的追求掙扎;那麼,在我們考察動物和人的時候,這就更明顯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了。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擬。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卻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從來就是痛苦的,由於他的本質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裡的。如果相反,人因為他易於獲得的滿足隨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對象,那麼,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會襲擊他,即是說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會成為他不可忍受的重負。
  • 被欲求之物是迷人的
    被欲求之物是迷人的感性喚醒的不是高興和歡樂,而是深刻的憂鬱,不是動作而是寧靜沉寂。欲望至今沒有醒來;它在憂鬱中得到暗示。被渴望的一直存在於渴望中;它從它之中升起,出現於一個使人迷惑的透明。它發生在感性領域中,被置於遠處的雲層和薄霧中,被雲層和薄霧的反射帶向近處。欲望擁有將成為其欲求對象之物,但並未欲求便擁有了它,因而沒有擁有它。這是使人痛苦的,但也是其甜蜜中銷魂奪魄、使人迷醉的矛盾,它帶著悲哀,帶著憂鬱,迴蕩在這個階段中。它的痛苦不在於太少,卻在於太多。
  • 偏見來源於人類自身認識的局限:認識偏見,改變自身
    偏見,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做為貶義詞而存在的,但偏見確是每個人都有的特質。想想這樣一個事實,當你開車在路上時,你是否一直在責怪騎電瓶車的那些人都是一群瘋子,一群不知道交通規則,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危險境地的人。你在車上責罵著他們,可是你想過你自己騎電瓶車的狀態嗎?為什麼開著車在路上就會感覺騎電瓶車的人不尊守交通規則了呢?這是你的偏見在作怪。
  • 單一奢華主義、欲求不滿的人、靈緹與「粉紅色的機械兔子」
    ↑點擊上方「小日先生」可看到我發在其它公號的文章本文是「腦力百科」的第005篇文章「腦力百科」是我的思維訓練筆記本,比心,愛你單一奢華主義、欲求不滿的人、靈緹與「粉紅色的機械兔子」文:小日 (一) 常年欲求不滿的人會怎樣?
  • 心靈的三個功能:思維、情感和欲求
    心靈有三個功能,它們分別是思維、情感和欲求。欲求主要負責為我們樹立目標。看到好的事物想據為己有,看到不好的事物想扔到九霄雲外。人類也正是因為有了欲求,才有不懈的發展動力。試想一下,我們如果只是甘於無欲無求,我們人類怎們能成為地球的主宰呢?「無欲無求」更像是一種等到高處之後的放下,或者是一種理想狀態,而不是一種真正的內心感受。
  • 《傲慢與偏見》中的愛情
    《理性與感性》的成功,讓奧斯汀大受鼓舞,於是她開始重寫《最初的印象》,改名《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誰是傲慢?誰是偏見?相信大家都看過《傲慢與偏見》,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經典之作。傲慢與偏見總是相輔相成的,也是每個人身上常見的問題和毛病。傲慢與偏見產生的根源來自於每個人之間閱歷與認知的差異。簡奧斯汀以女性的視角,細緻得到描寫了主角伊莉莎白對婚姻、家庭、愛情與世俗的理解。每個人都會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誤導,從而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一個人所給予他人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這種第一印象太過片面。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一個存有偏見的人,會給一個群體貼上沒有根據的標籤,然後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人歸入這個群體,並且不斷強化對這個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奧爾波特指出,偏見的兩大基本要素,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質。 為了簡化世界,快速識別相關的對象,人類需要分類。分類會給歸類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義和感情色彩。
  • 《傲慢與偏見》:帶有偏見的伊莉莎白是如何愛上傲慢的達西的
    即使最後的婚姻是美好的,在走向婚姻的過程中也會經歷一定的「挫折」:有客觀現實身份財富差距的阻礙,也有雙方個人偏見的阻礙。本文將從以伊莉莎白與達西的愛情婚姻出發,找尋個人偏見對愛情的阻礙。但是達西的表情讓所有人洩了氣,——他對所有人都不屑一顧的表情,極端傲慢,好像誰都不能夠入他的眼睛。如此的表現,打擊了別人的信心,也讓別人感覺無法愛上他。而這樣的行為舉止讓伊莉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她認為達西是一個虛有其表,沒有教養和內涵的人。如此傲慢的男人第一次見面時並沒有對伊莉莎白一見鍾情。
  • 在《傲慢與偏見》中,女主以高姿態回應那些人的傲慢
    也許是因為電影的時常限制了還原度,看完書來看電影,還是覺得書更好看,偏見更明顯,感情更細膩。好喜歡伊莉莎白和簡,伊莉莎白的敢愛敢恨,簡的善良知性,也喜歡為愛變得焦急而又溫柔的達西,非常可愛。愛一個人真的是能從眼神中看出來的,賓利的目光追隨,達西的溫柔注視,擯棄傲慢,消除偏見,有緣人終成眷屬。然而,聽聞愛情,十有九悲,可還是願意去相信去祝福,願那一喜屬於敢愛敢恨的你們。
  • 為什麼我們總是用偏見看人?
    關於偏見,很多人都會想到簡·奧斯汀那本著名的《傲慢與偏見》,偏見如此尋常,尋常到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察不到自己存在偏見,就像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伊莉莎白一樣。那到底人為什麼會產生偏見?是不是只有壞人才會有偏見?我們又該如何逃脫偏見的枷鎖?01.
  • 《傲慢與偏見》的深刻含義
    這本書很不錯,《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所寫的小說,是奧斯汀的代表作。此本書戲劇情節有起伏。故事展開是這樣的~1.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莉莎白由於傲慢與偏見,產生愛情糾葛為主線。可是不久達西被伊莉莎白的活潑舉止產生了好感,主動邀請她跳舞,伊莉莎白同意跳舞,達西逐漸對伊莉莎白的看法有所改變。
  • 欲求不滿是什麼體驗?
    仔細思考挖掘,每種情背後都是不同欲求,可見欲是其他六情之源。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層層都是慾念。因此,欲是無人不有,無時不在,與生俱來,隨死而滅,有些欲還能生生不息的存在。    欲是心有所求,求到或求不到,都能衍生出各種情。欲是人生的一個"坑",所謂慾壑難填,欲罷不能。
  •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專業偏見]: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朋友的老公大周,最近迷上了經濟學。不僅逢人就輸出他學到的經濟學知識,還總是用經濟學理論去解釋一切。但,從認知、思維和決策角度來講,單調地、粗暴地用專業知識去解釋一切,反而會讓我們陷入[專業偏見]的陷阱。就比如,一個人在事業、家庭和人際方面總是遇到挫折——學了姓名學的人會認為:這個人的名字有問題。心理學專家則會判斷:這個人的童年不大幸福。
  • 《傲慢與偏見》:英倫玫瑰凱拉·奈特莉飾演伊莉莎白,迷倒多少人
    我是皇叔,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的經典電影——《傲慢與偏見》,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等聯合主演。這部《傲慢與偏見》在喬·懷特的鏡頭下顯得十分浪漫唯美,令人心生愉悅,各大影評界對其絲毫不吝惜溢美之辭,飾演伊莉莎白的凱拉·奈特利更是獲賞無數,她的表演猶如光芒四射,將伊莉莎白演得既傳統,又現代,溫婉又克制。
  • 由於網絡緋聞,她對楊冪產生偏見,不待見楊冪,拒絕與楊冪合作
    對於金星,很多人對她並不陌生。金星作為導師,參與的綜藝節目,以及選秀節目中,都是嘴最尖的那一個。同時精心也自嘲,很多人看待金星,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她。鄧超在自導自演《分手大師》的時候,鄧超的妻子孫儷,就曾打電話給金星。
  • 「小丑」研究發現這部電影使某些人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加偏見
    在同行評審的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這部電影「與對精神病患者的更高偏見有關。華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飾演亞瑟·弗勒克(Arthur Fleck),獲得了奧斯卡獎,他的主角因心理健康狀況惡化而猛烈橫衝直撞。
  • 《傲慢與偏見》:凱拉·奈特莉版光芒四射的伊莉莎白,迷倒無數人
    我是哈哈醬,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美如畫的電影——《傲慢與偏見》,由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主演。名著翻拍往往承受著更多的壓力,畢竟誰也沒辦法拍出一個讓一千個人都滿意的哈姆萊特,喬·賴特執導的這一版《傲慢與偏見》,也許並不是最好的一版,但絕對是最美的一版,不得不說電影的畫面簡直太迷人了,唯美的鏡頭將英國鄉村的風貌賦予了近乎完美的還原,再加上凱拉·奈特莉這一個美人,養眼不已,其實凱拉·奈特莉乍看之下,稱不上豔麗,但奇怪的是她舉手投足有一種特別的美,光芒四射,讓人百看不厭。
  • 欲求不滿是怎回事?是我的問題?答案在這裡
    中醫來源於生活,也反映生活,那麼,成年男女經常掛在嘴邊的「欲求不滿」,是怎麼回事呢?答案來了,這是病!當下主要的病根在於不節制生活、放任享受。也有歲月增長的自然原因。先說自然原因吧!我們形容小孩或者年輕,喜歡說:「可以掐出水來」。
  •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只是在奧西科爾納撿起繩子那刻起,在別有用心的馬具商誹謗下,鎮長以及周圍的人們自始自終都不相信解釋,「鐵證如山」認定他就是一個撿錢不還的騙子,就因為奧西科爾納是個精明奸詐的諾曼第人。作者莫泊桑對社會還存在這種思維的偏見,是源於當時的法國道德墮落、敗壞,固定的偏見使人也變得自私、愚昧,而諾曼第人在當時的偏見是精明,甚至讓人自嘆不如。
  • 【段子】:《欲求不滿》
    我大大咧咧說,反正這裡沒人認識我,她說,穿成這樣,誰想認識你?闊綽單位的小王忽然闊綽起來,中午不再吃免費的午餐,每天叫幾十元的外賣,抽菸也上檔次,從七匹狼變成芙蓉王。周末,小王主動請大家吃飯。酒過三巡,有人問小王,是不是中彩票了?還有人問,是不是老家房子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