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知識的力量
相信《知識窗》的力量
在一些歷史古裝電視劇中,你有沒有注意到後宮中的起居、坐臥、把玩等各種器具大多是一種紅漆木器,而非金銀珠寶。
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你看到宮廷內各種用具擺設器物最多的也是那種紅漆木器。
這種紅漆木器被稱作「剔紅」,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工藝品,遠比金銀珠寶貴重得多,那可是奢侈品中的貴族。
2017年5月,在英國倫敦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拍賣會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紅花卉紋大盤拍出了1568750英鎊(約合人民幣1400萬元)。
「剔紅」何以如此昂貴?這就不得不說它的材質和製作工藝了。
剔紅,又稱雕紅漆、紅雕漆,是中國漆器工藝的一種,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至一定的厚度,待半乾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可是事實上遠不是說的這麼簡單。
首先,既然是漆器,就少不了用到漆。
剔紅使用的天然漆取自漆樹,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將樹皮劃開,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住。
生長了16年以上的漆樹才可取漆,一棵生長20年的漆樹,一年的產漆量也不過250克。
原材料如此來之不易,註定了剔紅是天生的貴族。
有了漆,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它的製作工藝才是壓軸大戲。
剔紅是在器物的胎型上,塗上幾十層朱色大漆,待幹後再雕刻出浮雕紋樣。
塗漆就是一道繁雜的工序,必須用真絲麻團沾染,以旋轉揉捏的方式在胎型上擦拭。
每一分力道都需拿捏準確,才能均勻上漆,相當不容易。
塗完一層後,得等它幹透,才能塗抹下一層。
製作一件剔紅漆器,少則八九十層,多則兩百層以上。
每一道漆層都不能在陽光下暴曬,只能慢慢等自然陰乾。
完成一件剔紅成品,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想想,這該有多麼不容易啊!
更不容易的是「剔」。
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曾這樣解釋「剔」:「以硬碰硬為雕,以硬碰軟為剔。」漢字就是這樣奇妙,一個剔字,既解釋了剔紅的製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紅製作的不容易。
以硬碰軟,是指剔紅雕刻製作工藝——用堅硬的刀子在漆將幹未乾、呈牛皮糖狀態時進行雕剔。漆幹則脆,一剔就裂;漆溼則黏,沾刀無型。
素胎上塗一層漆後,雕刻師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幹未乾時進行雕剔。
這個過程非常考驗工匠下刀前的設計構圖和刀功,要出刀無悔,運刀如筆才行。
一刀出錯,前功盡棄,不管你製作到了哪一步,這件漆器都無法挽回了。
此外,從工匠手裡出來的嶄新的剔紅器具還不算最後的完成品。
因為新制的剔紅作品,顏色過於明豔,略顯俗氣,還不是它最好的狀態,還需要使用者雙手摩挲,歷經時間打磨,才能呈現成熟溫婉的紅,剔出的紋樣才能活靈活現。
也就是說,剔紅必須使用多年,才能歷久彌新,光彩照人。
想想看,這剔紅是不是比金銀珠寶更不易得?
你也許會問,既然能剔紅,那能不能「剔」別的?當然可以,根據漆色不同,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等都是有的。
剔紅技藝起源於唐朝,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
因明朝皇帝姓朱(大紅色),剔紅受到宮廷專寵,就發揚光大了。
加之早期流傳下來的其他作品很罕見,於是我們看到的都是剔紅了。
歡迎訂閱2020年《知識窗》雜誌!
訂閱方法:通過郵局訂購,郵發代號44-10;
或掃上方二維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同意分享,請聯繫小編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