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紅,跨越千年的「中國紅」丨美在

2021-02-19 美在MZ


全文共1644字,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物無貴賤,人有精粗,

天下何事不足以成詩,

天下何物不足以成美

剔紅之制,是亮麗的古風,

是厚重篤實的華夏文明,

亦是如詩如畫、密意濃情的

中國人的生活風尚。

剔紅,又稱「紅雕漆」,為漆器門類的品種之一,顏色以朱紅色為主,又被稱為「家具裡的中國紅」。剔紅雕刻一般以錦紋為地,浮雕花紋,立體精緻,華美富麗。

千年積澱,使得我國髤漆工藝種類成千上百。王世襄先生曾刪繁就簡,將其總結為十四種,分別有「色漆、罩漆、彩繪、描金、螺鈿、百寶嵌」等。

髹漆千層,工筆精刀,是雕漆的寫照。剔紅者,雕漆主流,在漆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到一定厚度後施刀雕刻花紋,是為剔紅。由於製作考究、工藝複雜,自古多為官作,民間鮮見。

剔紅器奢侈,貴在大漆難得。中國是漆樹的原生地,天然大漆取自漆樹,要使用特定的刀子劃開樹皮,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一棵生長16年的漆樹,一年的產漆量卻只有250克,這來之不易的大漆,註定了剔紅器的珍貴。

取好漆後才能開始在胎身上層層上漆,這是一個非常考驗耐心的步驟,要等一層漆幹透後才能上下一層,而且不能急進,需要慢慢陰乾,不能在陽光下直接暴曬。這道工序,是熟練的技術功夫、苛刻的存放環境與漫長的時間三者合一的共同結果。

行內的師傅都說漆是與人共生的,在「剔」這一個步驟就體現得淋漓盡致。馬未都曾經這樣解釋「剔」──以硬碰硬為雕,以硬碰軟為剔。這是中國字的奇妙,一個「剔」字道出了剔紅的不易。

漆幹則脆,一剔就裂;漆溼則粘,沾刀無型。在漆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道,多則一二百道,到一定厚度後描上畫稿加以雕鏤,最後烘乾、磨光,是為剔紅工藝。

剔紅需要在漆將幹未乾呈牛皮糖的狀態時進行雕剔,一批工匠髹一層漆後,一批工匠必須緊跟著進行雕剔,這並不充裕的時間非常考驗工匠下刀前的設計構圖和刀功,因此剔紅行內一直流傳「出刀無悔」的說法。

黃成《髹飾錄》中說剔紅:「剔紅,即紅雕漆也。髹層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鏤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錦朱色,雕法古拙可賞;復有陷地黃錦者。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

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箋》裡寫道: 「宋人雕紅漆器,如宮中用盒,多以金銀為胎,以朱漆堆數十層,始刻人物樓臺花草等象。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畫冊,有錫胎者,有蠟地者,紅花黃地二色炫觀。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傳世甚少。又等以朱為地刻錦,以黑為面刻花,錦地壓花,紅黑可愛,然多盒制,而盤匣次之……」

根據史料記載,剔紅的創製始於唐代,成熟於宋元,盛於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雕漆是一種極為費工費料以刀法見長的工藝品,裝飾圖案大都用浮雕完成,其花紋完全是從刀法上表現出來。

 

雕漆主要以銅或木做底胎,在胎骨上面,把漆一層一層的髹塗上去,少則幾十層,多達數百層,塗到了厚度適宜為止,再以刀代筆,在尚未乾透的漆層上雕刻花紋,然後烘乾,磨光。因為雕刻的是漆,故名「雕漆」,其主要品種有剔紅、剔彩及剔犀等。

元代剔紅名家楊茂與張成,所制剔紅器,驚為天工,名重海內,成我國工藝史上的一抹奇豔。明初承元風,張成之子張德剛統領果園廠制剔紅,亦是風華絕代,一時紅風蔚然。

元明的剔紅講究的是刀法,「藏鋒清楚,隱起圓滑」。比如下面的這個香盒,元人尚腴的遺韻並沒有褪去,內壁手皺皸自然滿布,隱隱可見苔蘚般的漆鏽。海棠樣式也是宋元時期流行的,纏枝從宋時的主題退化到元時的邊飾,黃金比例的器壁不難看到南宋官窯的恰好。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成立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最鼎盛時下設42個作坊,薈萃全國各地能工巧匠,直至1924年溥儀出宮,為清宮製作精良器物達二百多年,剔紅屬這其中的「漆作」承辦。

到了乾隆時期尤其嗜好剔紅,造辦處的牙雕匠皆成剔紅工,使得乾隆剔紅最精最細最炫也最麗,烘託出繁華盛世的榮光。乾隆朝剔紅漆器在繼承明代雕漆工藝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雕刻精細,運刀如筆,鋒稜清楚有力。

嘉慶之後,清代無論國運還是剔紅工藝,道味漸淺,「光彩於文」有餘而「堅牢於質」不足,像是方法奪走了目的,任何表達都總趨於聲色俱厲的模樣。

清代剔紅的顯著特點是:漆色一改明代溫潤的暗紫紅色,代之以鮮豔的朱紅色;胎質除木胎外,兼有瓷胎、錫胎、皮胎等;花紋則更加繁縟纖細,不留一絲空地。而且剔紅常與其他材質和工藝技法相結合,風格鮮明且變化多樣,極具時代與個性的藝術特徵。

工藝特徵往往一如國運。剔紅之制始於唐,成於宋元,繁榮於明清,而論工精技巧、繁縟細膩和精麗華美,則自乾隆剔紅始達到極致。直至如今,剔紅的面貌亦亟待新時代之良工的傳承、沉澱與創新。

參與留言互動

一周內留言點讚數最高者

可獲贈《中國古典家具》雜誌一本

— 美在中式生活整理編輯,如需轉載請留言 —

推薦閱讀:

生者觀復續家譜

《延禧攻略》裡的中國美學

了解《中國古典家具》雜誌

出品人丨林育程

編輯丨美在中式生活

資料丨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林育程先生微信

微信號:zhisun2

電話:18650056399

官方微信公眾號:

美在中式生活

微信號:meizaiyanxuan

▼ 閱讀原文,這裡或許有你喜歡的書籍和器物

相關焦點

  • 「剔紅」又是個什麼鬼?
    鑑別:各個時期的「剔紅」之美  各時期的剔紅雖然在整體及結構上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比較一下各個時期的剔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以實物而論,早期宋元時期的剔紅,紋樣都比較淺,也就是後人說的「用朱不厚」,大約十層左右;元末明初的風格是紋樣加深;到了明清以後,剔得就比較深了。
  • 剔紅:天生的貴族
    這種紅漆木器被稱作「剔紅」,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工藝品,遠比金銀珠寶貴重得多,那可是奢侈品中的貴族。2017年5月,在英國倫敦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拍賣會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紅花卉紋大盤拍出了1568750英鎊(約合人民幣1400萬元)。「剔紅」何以如此昂貴?這就不得不說它的材質和製作工藝了。
  • 跨越千年,開啟唐代美顏密鑰探尋之旅
    相宜本草唐盛邀各界嘉賓,與相宜本草唐品牌代表——相宜本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呂智先生、絲芙蘭SEPHORA護膚品類副總監錢今翹Juliet Qian女士 、相宜本草唐品牌首席顧問梁棟女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周新老師、ELLE雜誌美容副總監楊文靜Yuri Yang女士,一同探尋跨越千年的唐代美顏密鑰
  • 流傳千年的繁複工藝——雕漆最美
    雕漆的範圍很廣,由於漆的色彩的不同,可以被分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等不同的名目,明朝中後期才將它們統稱為雕漆。它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的歷史了。因雕漆工藝繁瑣耗時,用料珍稀昂貴,造型雍容華貴,一度是宮廷的御用器物。
  • 收藏|中國的奢侈品:工筆精刀摹美人, 環姿燕色幻如真!
    作為中國傳統民族藝術,漆雕藝術橫跨千年,深受皇室貴族的推崇,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內涵。用天然漆料在素胎(有木胎、銅胎、皮胎等)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漆胎上雕刻山水、花卉、人物等,根據髹漆的色彩分類,有「剔紅」「剔黑」「剔彩」等類別。其中剔紅是最主要的品種,大部分時候雕漆是指剔紅。
  • 美而不自知,它從唐而來,傳承千年
    我想,這些情感即便在高度工業化的現代社會,也能喚起人們對於自然的記憶,也或能點亮我們自己做設計的過程中某些靈感。
  • 剔紅:古往今來最奢侈的一抹紅
    可以關注微信號:guwan1998明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其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的厚度,待半乾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華美富麗。
  • 隋代釉陶環形壺:跨越千年從地中海到中國,見證文化的力量
    隋煬帝時期入華貿易的有30多個藩國,建立了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大量地中海物品流入中國。比如,在西安東郊崑崙社區出土的隋代墓地上,出土物品中最令人矚目的一件釉陶環形壺,就可以看到地中海文化的影響。陶環形壺有強烈的中國傳統元素,在手柄上有一條中國式躍龍,從環形壺腹部側面飛躍而上,體現了濃鬱的飛龍在天的中國風格,而且壺口是典型的中國裝飾類型,外方內圓,與當時外國的猛禽式喙嘴截然不同。但有趣的是,環形壺全身上下還雜糅了各種工藝做法,手執壺柄是典型薩珊波斯工藝做法,壺身邊沿和壺心內圈環繞的連珠紋,則是借鑑粟特銀器裝飾手法。
  • 黑陶之黑,跨越數千年的「神秘之美」
    德州由此被授予「中國黑陶城」稱號,德州黑陶燒制技藝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到德州,不知道黑陶是說不過去的。聊起黑陶,不去一趟中國黑陶城博物館是不完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的黑陶製作工藝如何重見天日?」「德州黑陶魅力何在?」
  • 這玄幻的民國愛情劇,娜扎搭配上劉以豪,帶來跨越千年的愛情糾葛
    這玄幻的民國愛情劇,娜扎搭配上劉以豪,帶來跨越千年的愛情糾葛。不得不說也可算是一部玄幻劇了,這小妖精之間愛情,情感糾葛竟是跨越了兩千年。如同《無心法師》一般,有著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想像。該劇的男女主更是由妖精化身而來,可見這有點玄幻的民國愛情有點意思。
  • 典藏專輯丨漆器的美,一定要親身感受!洪三雄的漆器筆記
    剔紅攜琴訪友圓盒,17世紀,徑8.3釐米。我的漆器收藏,主要集中在剔漆(又稱作雕漆)這一類,包括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犀、剔彩等幾大項,其中又以剔紅、剔黑的數量最多,其他剔犀、剔彩也有幾件不錯的精品。至於螺鈿漆器,因表面上大多鑲嵌貝殼或蚌類的裝飾薄片,年代久了容易翹起或爆裂,不易保存維護,因此除了少數精品外,並不是我的收藏主力。
  • 紋飾之美丨中國紋樣的秘密
    知名瓷人塗睿明為了彌補歐文·瓊斯在《中國紋樣》中的遺憾,寫了這本《紋飾之美:中國紋樣的秘密》,試圖對視覺之外的文字、寓意,對紋樣實現的工藝手法;以及紋樣立體化的呈現做一些解讀,讓我們得以藉助歐文•瓊斯這位西方著名設計師的眼與筆,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文化與美學,從紋樣這個局部以管窺豹,揭開連中國人都不曾了解的中國紋樣的秘密,去深入地了解和欣賞古代中國文化的豐富與美妙。
  • 院子裡的中國色,美過千年
    春日宴,桃花最灼目,桃紅比水紅、粉紅略深,更嬌豔,而「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美好,上千年了,依然令人念念不忘。小小的院子,一片桃花,未免太過熱鬧,竹外桃花三兩枝,清雅得恰到好處。苔蘚之美,在滿眼的碧綠和清冷。仿佛這碧綠爬上了衣裳,繼而蔓延到整個身心,使身心浸潤在古老而幽深的涼意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蘚之美,還在充滿生機的恬靜悠閒中。當青蔥翠綠鋪滿臺階,一片賞心悅目,自然情趣盎然。小院的夏色,宜靜觀。一張躺椅,一把蒲扇,眼裡是深深淺淺的綠,身清涼,心如常。
  • 知書 跨越千年的小確幸
    一邊聽勃拉姆斯的室內樂一邊凝視秋日午後的陽光在白色的紙糊拉窗上描繪樹葉的影子;3、冬夜裡,一隻大貓靜悄悄懶洋洋鑽進自己的被窩;4、在鰻魚餐館等鰻魚端來時間裡獨自喝著啤酒看雜誌;5、手拿剛印好的自己的書靜靜注視;…… 無獨有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日本,一位女官寫了一本隨筆集,她的宮中生活雖有坎坷煩悶,但她的筆下卻充滿了對美的發現
  • 戴冠青:跨越千年的懸絲傳奇
    木偶身上那數十條纖細懸絲在藝術家那雙巧手的操控下,惟妙惟肖地表演出種種高難度動作,猴子可以搬箱子、翻筋鬥、騎自行車;鍾馗醉酒,那是醉得顛三倒四,狀態百出;獅子舞更是騰挪跨越,活靈活現!泉州提線木偶的纖細懸絲一般都有16根以上,有的甚至多達30餘根,拉動高約兩尺,由偶頭、籠腹、四肢和勾牌等組成的木偶形象進行表演。
  • 導遊甘肅丨藝術力量傳遞跨越國界大愛
    導遊甘肅丨藝術力量傳遞跨越國界大愛 2021-01-01 1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飛兒樂團一首《千年之戀》青春記憶中那一抹紅超級美!
    飛兒樂團一首《千年之戀》青春記憶中那一抹紅超級美! 原標題:飛兒樂團一首《千年之戀》青春記憶中那一抹紅超級美!
  • 推薦┇一針一線,穿越華夏千年
    最近,中國高級女裝品牌HEAVEN GAIA(蓋婭傳說),在法國巴黎時裝周迎來國風主題「起·承·轉·合」的收官之作「合——戲韻·夢浮生」    該系列以戲曲為藍本,承載中國傳統四大繡法、點翠、花絲鑲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輔以墨染、流蘇等經典華服元素展現出不一樣的中華民族之美。
  • 古穿今甜文,狂躁暴君和嬌軟美人跨越千年的絕美愛戀,已完結!
    新的一天新的小說推薦,給大家推薦一本古穿今甜文,《穿成大佬的嬌軟美人》,略帶校園風,狂躁暴君和嬌軟清純美人跨越千年的絕美愛戀,不要錯過哦。《穿成大佬的嬌軟美人》作者:田園泡 主角:蘇綿綿、陸橫超短簡介:狂躁暴君和嬌軟清純美人跨越千年的絕美愛情故事。
  • 這次,美國打算跨越「一中原則」?
    ,提議美方應該跟臺灣增強「外交」支持,建立高層常態性的「互訪」,希望華府邀請蔡英文「訪問「美國,這會推動美臺經濟關係,甚至還提出要支持美臺自由貿易協定的決議案。 過去的4年裡一直「親美抗中」,美國雖然也力挺臺灣,卻沒有跨越「一中原則」 蓬佩奧之前在採訪的時候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讓臺灣輿論擔憂,按照川普的性格,如果強勢要求「訪臺」,民進黨該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