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杭州海關截獲輻射量超標的日產汗蒸毯、相機和鏡頭以來,對日產商品核輻射超標的警惕瀰漫在消費者之間。而這一次,連化妝品都難逃一劫。
核查背景
10月15日,話題#日本核輻射汙染物被衝入河流#登上熱搜僅一天後,一條來自韓媒Money Today的新聞開始在豆瓣、微博等平臺廣泛傳播,內容為:韓國仁川機場海關在去年10月從日本進口的3.3噸睫毛膏產品中檢測出放射能為0.74μsv/h的核素釷(Th)元素,該數字相當於背景準位0.15usv/h~0.2usv/h的3倍以上。該產品已被退回。
(豆瓣轉載截圖:GRAPHY為韓國美容美髮類雜誌)
看似驚人的消息背後疑點重重,大家關注的疑點集中在:這則消息出自何處,是否可信?檢測到放射能的全部都是睫毛膏嗎?0.74μsv/h釷(Th)會帶給人體怎樣的危害?放射能的檢測標準為何?放射性物質又可能來源何處?
經核查,核真錄記者發現如下5個問題:
1. 該消息最早由韓國MBC電視臺進行報導,可信度待證。
2. 檢測出放射能的3.3噸化妝品中不只有睫毛膏,還有別的化妝品。
3. 放射性物質來源於睫毛膏成分的可能性低,睫毛膏受到核輻射汙染的可能性也低。
4. 報導有關化妝品「放射能是背景準位的3倍以上」的敘述存疑,「放射能」與「背景準位」間沒有可比性。
5. 0.74μsv/h釷的放射能對人體影響有待觀察。
下面是此次具體的核查結果。
核查內容
下面是對於上述報導的具體核查結果。
核查點一
這則消息的信源來自何處?其權威性、可信度如何?
結論:消息由韓國MBC電視臺最早進行報導,該媒體具有權威性,但可信度有待考證。
在中國,這則消息在豆瓣、微博等平臺引起熱議,但內容均轉載自韓媒報導,形式也多以截圖為主,未提及一手信源,可信度不得而知。
經記者核查,媒體中最先報導此事件的是韓國MBC電視臺,新聞發布於10月10日。隨後的10月11日,韓國SBS電視臺、Money Today、Fnnews等多家媒體,中國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都對此事件進行了報導。
(MBC電視臺)
(CCTV4 《今日亞洲》)
韓國MBC(全稱韓國文化廣播放送株式會社)成立於1961年,是韓國三大電視主流媒體之一,曾於2016和2017年入選《世界媒體榜單500強》(世界媒體實驗室發布),作為新聞平臺具有權威性。
(2016年度《世界媒體500強》)
那麼報導中的放射能數據來源於何處呢?
在SBS的報導中,僅提到睫毛膏總量為3.3噸,檢測到釷含量是容許基準值的3.7倍,且未註明數據來源。而在Korea Cosmetic Industry News等媒體10月11日發布的報導中,數據均來源於議員沈基俊(심기준)10月11日自韓國關稅廳(관세청)獲取的數據。
(Korea Cosmetic Industry News報導)
記者核查發現,在NAVER(韓國最大搜尋引擎)博客平臺,沈基俊議員的帳號於10月11日8:20發布了題為《報導資源|日本進口化妝品(睫毛膏)3.3噸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釷)超標》的文章,上圖的數據表也在這篇文章中出現。表格備註「來源:關稅廳」,但記者檢索韓國關稅廳官網,並未發現有相關數據或信息公開。
(Naver Blog: 沈基俊 심기준)
既如此,沈基俊議員是誰?韓國仁川機場海關去年10月的檢測數據,他為何直到今年10月才公開?記者展開了進一步核查。
據Naver網站數據,沈基俊是共同民主黨的國會議員,2019年7月起擔任第20屆國會後半期預算結算特別委員會委員。而在2019年8月,沈基俊所在的韓國國會預算結算特別委員會通過了總價5.826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36億元)的補充預算案,用於應對日本經濟報復。
(NAVER搜索結果)
(環球網新聞:韓國會通過補充預算案)
在上述沈基俊的博客文章中,除新聞事實外,他主要談論了韓國對檢測到含過量輻射化妝品的後續寬鬆處理,以及日本對韓的貿易進口情況。文章共計3個附件,分別為「【附件1】發現放射性物質後出口企業的通關記錄」「【附件2】放射性物質涉及品牌的商品近3年來流入韓國狀況」「【附件3】最近5年內日本產化妝品進口現狀」,未涉及放射能檢查標準、放射性元素對人體危害等民眾可能更為關心的方面。
另外,MBC和SBS電視臺在報導時均未提出放射能數據來自於沈基俊議員,但是卻引用了他有關化妝品應受到更嚴格管控的言論。
據此,雖然報導的信源媒體具有權威性,但是該消息的可信度仍有待考證。
核查點二
檢測出放射能的3.3噸化妝品都是同一品牌的日本產睫毛膏?
結論:不全是,混合有其他化妝品。
經核查,核真錄記者發現,在多家韓媒有關「日本睫毛膏檢測出放射能」的報導中,Money Today Fnnews, MBC等媒體均報導「檢測出放射能過量的貨物為3.3噸進口自日本的睫毛膏」,但同為韓國三大電視主流媒體的SBS卻對3.3噸貨物是否全部為睫毛膏發出質疑。
(Money Today報導)
(SBS報導)
SBS在發布於10月17日的報導中稱,仁川機場是在3.3噸化妝品中檢測出放射能,而這3.3噸化妝品不全是睫毛膏,混合有11種化妝品。而後,因為機場方面未將化妝品進行拆裝檢測,所以無法斷定放射能的確切來源。
據韓網爆料稱,此次涉嫌放射性元素超標的化妝品是FLOW FUSHI Mote Mascara 3D睫毛膏。
而沈基俊議員在其博客文章的【附件2】部分,即「放射性物質涉及品牌的商品近3年來流入韓國狀況」中提到,3年來涉事品牌睫毛膏共流入韓國4.9502噸,該品牌各類化妝品共流入韓國14.7噸。由此判斷,報導涉及3.3噸貨物為同品牌睫毛膏的概率極低,但因缺少韓國關稅廳和仁川機場公開發布的信息,無法查證貨物中化妝品的具體種類及品牌。
(沈基俊博客:放射性物質涉及品牌近3年來流入韓國狀況)
核查點三
放射能可能來自睫毛膏的自有成分或核汙染麼?
結論:睫毛膏成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可能性低,受到核輻射汙染的可能性低。
據韓網爆料,此次涉嫌放射性元素超標的化妝品是FLOW FUSHI Mote Mascara 3D睫毛膏。
而在對放射能來源的猜測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日本核汙染以及睫毛膏的自有成分,記者就此展開了核查。
(FLOW FUSHI Mote Mascara 3D睫毛膏)
記者首先檢索了該款睫毛膏的成分表,就現有翻譯結果判斷其用料中的各化學物質未涉及放射性元素。
(該睫毛膏的成分表)
但是記者注意到此款睫毛膏在宣傳廣告中聲稱「增添了End Mineral成分,釋放出的電離子可促進眼周血液循環,殺菌抑菌」。此說法在FLOW FUSHI的創始者之一今村洋士先生的採訪中得到證實,「它是一種天然的礦物質,常用於醫療行為,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迴圈的功能。」但是對於該神奇礦物質的具體成分,他並沒有透露。
(該睫毛膏主打的「End Mineral」功能)
至於日本對化妝品的審批流程,記者查詢《藥事法》(日本對於化妝品的管理辦法)發現,日本厚生勞動省對化妝品原料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企業申報新原料時要提供使用背景、理化性質、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的資料。需要指出的是,被批准不僅只是原料物質本身,還包括它的使用範圍,用量和使用規格等,在被用於生產化妝品或醫藥部外品時必須符合上述內容,如有更改必須重新申報。
(日本《藥事法》關於化妝品使用新成分申報的規定)
除此以外,據房軍等2004年發表的《日本化妝品和醫藥部外品管理簡介》,日本是除中國外少數幾個對化妝品保留有註冊許可制的國家,在化妝品原料的監管方面經驗豐富。由此可以推測,FLOWFUSHI在原料中運用放射性超標的新物質並且通過審核的概率很低。
在對睫毛膏的自有成分進行初步篩查後,記者進一步核查了核汙染發生的可能性。通過產品包裝,記者了解到該品牌睫毛膏產自東京都港區六本木。
(睫毛膏包裝袋上顯示的產地)
從日本文科省2017年披露的數據來看,除福島縣外,日本國內整體空氣核輻射水平已大幅下降,包括東京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已降至「3·11大地震」以前水平。因此,2018年10月出口到韓國的睫毛膏在生產時應已不存在核輻射超標的問題。
(世界各城市的核輻射劑量統計表格)
與此同時,據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2011年3月30日發布的《關於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相關事宜》表示,化妝品等均在外部灰塵、粉塵無法混入且經妥善管理的室內環境下生產,可以認為大氣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質直接進入產品的可能性極微。
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認為,在本次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雖然大氣中檢測到了放射性物質,但化妝品等不會因此原因而影響到消費者的健康。
(2011年發布的《關於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相關事宜》)
2017年,騰訊旗下《較真鋒報》對位於群馬縣伊勢崎市(「核災縣」之一)的一家化妝品工廠進行了實地檢測。此次化妝品輻射值的檢測對象包括化妝品原料、半成品(未包裝前)、成品(裝罐後)和生產線內部。在該檢測基地,每天早上九點半,前一天生產所使用的原水,半成品和成品都會送到實驗室,由兩名工作人員負責檢測,檢測的基準值為0.2μSv/h。截止到記者到訪為止,並未出現化妝品放射劑量超標的情況。
《較真鋒報》在採訪福島縣政府國際交流科徐銓軼、清華大學教授劉學剛、核電工程師倪凱軍、檢測專業人士張沛等多位專業人士後得出的結論是:對於人群來說,非食物產品的核汙染並不是一個顯著暴露的途徑。這也是為什麼各國政府從未對日本非食品的產品發布過任何進口禁令。
(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專務理事山本順二接受採訪)
綜合以上論述,基於日本嚴格的化妝品管理制度,該睫毛膏標識的成分表中不存在放射性物質,所宣傳新成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可能性較低。與此同時,基於化妝品生產相對密閉的環境特點,其生產過程中受到核輻射汙染的可能性也較低。
核查點四
報導提及「背景準位3倍以上」中的標準為何?
結論:該標準是背景輻射,於放射能沒有可比性。
在Korea Cosmetic Industry News, Fnnews等多家韓媒的報導中,都提到了「0.15~0.2μsv/h」的標準,稱其為배경준위(音譯背景準位),而貨物檢測出放射能是該標準的3倍以上。Money Today的報導對「背景準位」做出解釋:自然狀態檢測的基本值。但在MBC的報導中,沒有出現」배경준위」的標準,取而代之的是「檢測出釷含量是允許標準值(허용 기준치의) 的3.7倍」。
通過倍數關係判斷,報導所指的背景準位/允許標準值應指代同一標準。但對於「0.15~0.2μsv/h」標準的來源,報導中均未涉及。
以「背景準位」為關鍵詞,記者並未檢索到相關搜索結果。而根據Money Today對「背景準位」的解釋,記者初步判斷這裡的「背景準位」即「背景輻射(background radiation)」。據維基百科介紹,背景輻射又稱本底輻射,在環境中持續存在,可以是源自人為排放或自然存在的輻射。在聯合國科學委員會致大會關於原子輻射影響的報告中,全球平均的背景輻射劑量為每年每人2.4msv(=2400μsv),換算到μsv/h的單位即:
2400/365/60≈0.1(μsv/h)。
從差值看,0.15~0.2μsv/h可能作為韓國的背景輻射標準。
(IERNet網站截圖)
記者查閱韓國綜合環境輻射監測網絡(IERNet)發現,網站規定韓國正常的環境輻射值在0.05至0.3μsv/h間波動,這一範圍將0.15~0.2μsv/h的範圍包括在內。雖然網站顯示目前首爾地區的輻射值集中在0.1~0.15μsv/h,但不排除去年十月這一數值集中在0.15~0.2μsv/h的可能。
綜合以上論述,記者認為將「背景輻射」作為「放射能」的比較標準不合適,兩者間沒有可比性。報導這樣做,有挑起公眾恐慌情緒的嫌疑。
核查點五
0.74μsv/h釷的放射能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答:對人體影響有待觀察。
在韓媒的報導中,雖然提到檢測出0.74μsv/h的放射量,來自釷元素,是背景準位/允許標準值的3倍以上,但未明確該劑量釷元素可能給人體帶來的影響。僅MBC在報導中提及:「眾所周知,長期接觸會增加患癌風險。」記者就0.74μsv/h釷元素可能的影響,是否致癌展開核查。
釷(Th),據維基百科介紹具有微弱放射性,放射α粒子,被吸入或食入危險較高。尤其是粉狀的金屬和氧化物能夠入肺,可能致癌。0.74μSv/h中「μSv」稱微西弗或微希沃特,是衡量輻射劑量對生物組織影響程度的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單位進位為:
1Sv=1000mSv=1000000μSv。
根據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的《安全標準叢書—國際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標準》(該安全標準被日本、韓國、中國和美國在內的151個國家和地區承認並採納使用)中提出的公眾照射的建議標準為五年內每年平均照射劑量為1mSv(即為1000μSv/a),其中任意一年的照射劑量不得超過5mSv/a (a代表年)。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16年發布的報告《輻射:影響與資源》中指出,特殊工作人員如飛行員和機上乘務人員年均接受輻射劑量約為2~3mSv。
如將0.74μsv/h誇張為一支睫毛膏含有的輻射量,按照一名商務女性每天持妝8小時、每年工作250天為計算標準,則該睫毛膏帶來的年輻射劑量為:
0.74*8*250=1480μSv=1.48mSv
雖未超過職業人員承受的輻射量,但超出了聯合國機構給出的建議標準,長期使用的確會不利於身體健康。但是,0.74μsv/h的劑量是在重達3.3噸的貨物而非一支睫毛膏中檢出的,輻射物質來自產品或是包裝亦不明確,一支出自這批貨物的睫毛膏對人體的實際影響可認為微乎其微。
MBC在報導中稱長期使用該劑量的輻射物質有致癌風險。聯合國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1990年提出的建議書指出,正常人即使每年接受10mSv照射後,死亡提升概率(此概率考慮了致死癌症概率、非致死癌症的相對貢獻、嚴重遺傳效應以及壽命損失四大類元素)提升不超過0.1%(如下圖所示,該概率會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峰值位於60-70歲之間)。
考慮到癌症成因的複雜性,可能會經歷一段潛伏期,所以斷言長時間低劑量的輻射攝入不會影響人體健康也是不合適的。報告《輻射:影響與資源》就指出,在輻射照射後的幾年裡,首先出現白血病、甲狀腺癌和骨癌,而其他癌症有時需要到照射後至少10年,甚至往往是幾十年後才會顯現出來。但是,該報告也指出,目前幾乎所有數據都基於對接受相當高劑量照射的人員研究得出,一般是單次照射或者在比較短的時間段內分次照射,關於長時間低劑量效應的資料很少。
綜合以上信息,釷元素含有的放射性相對微弱,0.74μsv/h就量值而言對人體危害小,但長期影響仍有待考察。
總結:
在韓媒的報導中,雖然對日產睫毛膏檢測出放射能有據可考,但是最具權威性和可信度的官方數據(海關,關稅廳等)卻呈缺失狀態。此外,放射能的檢測發生於去年10月,直至今年10月才作為「新聞」突然爆出,很難讓讀者相信不是源於日韓現階段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