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做飯慢,誰能寫作業這麼慢?」
一位媽媽批評孩子做作業慢,卻被女兒懟得哭笑不得。
疫情憋在家,作業就像枚定時炸彈,一言不合就把親子關係攪得雞飛狗跳。
媽媽批評女兒:「就三篇,寫了兩小時吧?」
女兒懟得溜:「1999小時。」
媽媽剛講一句,女兒頂十句:
「早上你做飯為啥那麼慢,你要是快,我早就寫完了,早就看電視了,誰那麼磨磨唧唧呢?」
把氣崩潰的媽媽,又給氣笑了。
只有親自當過媽,才理解:
家有頂嘴娃,會給本來一地雞毛的生活帶來多少兵荒馬亂。
讓人崩潰裡帶著笑,笑裡閃著痛,在哭笑不得裡神經兮兮。
在一項「父母最討厭孩子什麼行為」的調查中,75%的家長選擇了頂嘴。
但是,父母們,家有頂嘴娃,其實是好事。
育兒家張丹丹表示:
孩子頂嘴,要恭喜你。
首先,他有觀點,是個有主見的孩子;
其次,證明他和你的溝通是暢通的,有效的。
頂嘴的孩子,優勢多
愛頂嘴的孩子,能獨立思考,有主見;
其次,口頭表達能力好,善於思辨;
當然,反抗意識也是一流的,膽大不怕事,敢頂敢吵架。
親子節目《放學後》,有個叫小寶的孩子,具備一流的頂嘴技術。
爸爸必須隨時監測血壓,提醒自己不要被兒子給氣死。
有一回,因為練小提琴,小寶和爸爸頂嘴,把爸爸氣得血壓飆到162。
最後,爸爸崩潰,小寶還很淡定地練琴。
現場的嘉賓卻都對小寶讚譽有加,教育專家海藍表示:「頂嘴的孩子有優勢,一是家庭氛圍開明,二是孩子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思考能力,才能頂到父母的痛處。」
關於頂嘴,小寶也有自己的解釋:「因為我覺得你們說得不對,所以我不覺得我在懟你們。」
爸爸批評他拉琴的位置不對,他頂:「那你給我貼上標籤啊」;
確實頂得有理有據!
他給爸爸提意見:
「爸爸老是給別人提問題,忽略自己的問題,比如說小提琴,老師都不會,是教不好孩子的。」
思維縝密,句句有理,也是很實在!
德國曾做實驗,將2-5歲的孩子分成兩組。
一組反抗性強,一組反抗性較弱,一直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
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決定的能力;
而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多達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能頂嘴,說明孩子有主見,溝通能力強。
這其實,就是父母們一直想培養的高情商寶寶呀!
不許頂嘴,傷害大
尹建莉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她和朋友們吃飯,認識對母子,孩子七八歲,正鬧著脾氣。
朋友便給孩子遞了瓶可樂,看得出,孩子很想喝。
但媽媽拒絕了,讓孩子喝杏仁露。
孩子一直試圖表達:「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天天讓我喝酸奶和杏仁露。」
幾番爭執後,媽媽不許孩子再頂嘴,直接把杏仁露打開。
孩子氣得拒絕用餐,再未說一句話。
媽媽卻對大家說:「別理他,他是個特別不聽話的孩子。」
尹建莉老師感嘆,她理解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她指出:「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讓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必然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
父母不允許孩子頂嘴,容易導致兩個結果:
●孩子越來越抗拒和父母溝通;
●孩子越來越逆反不聽話,嚴重的甚至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才華橫溢,卻一輩子孤獨自卑。
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被爸爸阻斷了,表達自我和親子溝通的途徑。
幼時,他的爸爸命令他「不許頂嘴」,否則就「把他像魚一樣撕碎。」
後來,卡夫卡寫了封3.5萬字的控訴信《致父親》:「我的寫作,不過是在哭訴我無法撲在你懷裡哭訴的話。」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得出結論:會頂嘴的孩子,長大後更善於調解情緒,而且,同等教育條件下,會頂嘴的孩子,長大後更不容易產生喝酒,抽菸等不良行為。
顯然,在父親的嚴苛下,卡夫卡把情緒壓在心中,忍受身心摧殘,從此懼怕與外在的連接。
孩子頂嘴,父母越用權威鎮壓,孩子就越擰巴,與世界的關係也越矛盾。
聰明的父母接納孩子頂嘴
頂嘴有如此多的好處,父母是不是可以隨便由著孩子頂嘴?
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凡事都要注意「度」。
一、涉及到必須遵守的規則,語氣要堅定。
閨蜜向我訴苦,說自己差點被6歲的女兒氣到臥床不起。
起因是,她女兒非要在沙發上蹦跳,她講道理:「沙發容易壞,樓下鄰居意見也大。」
女兒頂嘴:「是你讓我多運動的呀?現在我運動你又不讓;再說是我重要還是沙發重要?鄰居只是你的鄰居,你不老說我是你的心肝寶貝,跳幾下沙發都不行?」
就這事,母女倆爭辯了一下午,把閨蜜氣得夠嗆。
其實,涉及到必須遵守規則的時候,比如「危險的事」,「沒有禮貌的事」,「容易造成破壞的事」,沒有必要和孩子爭辯。
父母必須語氣堅定,大聲嚴厲地提要求:「沙發不是用來在上面跳的!」
要求孩子馬上停止,如果孩子繼續,嚴肅地把孩子抱走即可!
二、不涉及必須遵守的規則的前提下,接納頂嘴,保證順暢的親子溝通!
有朋友說,她現在,常被5歲的兒子懟得無話可說。
有一段時間她兒子特別沒禮貌,同學叫他的名字,都不搭理。
她給孩子講道理。
孩子說:「媽,你別說了,都打擾我思考了,我正在想怎麼把你寵成小公主。」
朋友鬱悶:「你說這該高興,還是該生氣呢?這一口氣提在胸口,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這當然值得高興,說明孩子年紀小但情商高,連「頂嘴」的方式都升級了。
這時候,父母要接納頂嘴,不做評判,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維護好孩子願意溝通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方式,引導孩子多說多表達,共同解決問題。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裡,作者建議父母根據這些步驟引導孩子:
●談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 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接受的解決方法;
●把所有想法都寫出來,表示尊重;
●挑出哪些建議可以接受。
前面提到的《放學後》裡的小寶,他父母的處理方式就非常好:
召開民主會議,盡情表達觀點;
制定意見箱,隨時表達觀點。
這樣做,孩子一定願意主動表達。
當然,最難的,是轉變我們做父母的態度,真正的尊重孩子。
不再把孩子當做一個「問題」來糾正,放棄「我是父母一定正確」的想法。
父母對待孩子頂嘴的方式裡,藏著孩子與未來交手的樣子。
猶如兒童心理學家所說,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以後會更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請保護好那個愛頂嘴的孩子,引導他長成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
作者:Gloria,修辭學碩士,曾任國企高管,現為全職媽媽。八一八婚姻和愛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兒和育己的感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