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休耕」的好處,在農業生產上有一種幾十年沒人使用或被人遺忘的一項技術,叫「休耕輪作」,荒廢多年水稻田,實際上就是「體耕」狀態,再種植水稻,病蟲害就校少。荒廢多年的水稻田,由於多年未種植水稻,實際上切斷了病毒病的繁衍,水稻病毒自然滅絕了,蟲害也一樣,沒有種植水稻,蟲害也無法吸取水稻營養,在水稻田無法生存產卵、化蛹,病蟲害基數會大大降低。再種植水稻,病蟲害由於基數低,密度不大,很難對水稻造成危害。過去沒有農藥化肥時代,農民都是採取「休耕輪作」,培養地力方式來防控病蟲害疫情。農民喜歡開墾荒地,廢棄老地種植水稻,就是新開墾的水稻田病蟲害較輕,而老水稻田農民習慣「休耕」或改種其它農作物。
我們當地農民有一種說法:「新開墾的土地三年不用上肥」,這話現在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也有的誇張,但起碼能證明新開墾土地或者重新利用土地,無汙染,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種植農作物,能增強農作物抗逆性、免疫力,病蟲害奈何不了水稻。就象以前沒有抗生素,人類免疫力高一樣,現在人類對抗生素有依賴性,反而沒有免疫力了是一個道理。綠色種植是農業農村部2020年大力推廣的,土壤需要培養地力,減少汙染,控制農藥化肥使用,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向。我國農業種植上,長期連茬種植,水稻產區每年只種水稻,這就給水稻病蟲害繁殖、越冬創造了優良環境。
水稻種植用藥、用化肥成本居高不下,生產成本逐年上升,農民增產不增收,為此,今年華東地區調減水稻種植面積,推廣種植大豆1200萬畝,培養水稻田地力,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實踐證明,連茬種植,病蟲害會嚴重發生,而荒廢、「休耕」水稻田病蟲害較輕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農民還是採取「休耕輪作」方式種植。但土地分到戶以後,農民就不願「休耕」了,也不願「輪作」。比如,河南省因為大蒜畝收入6000——8000元,不願種植小麥,造成大蒜今年價格大跌,農民捨不得自己家承包地「休耕」一季,「休耕」實際上就是農民主動荒廢土地一季。
2018年我們當地農民因天氣原因和水稻田積水多的原因,冬小麥無法耕種,被迫「休耕」一季,2019年水稻病蟲害明顯下降,水稻產量明顯提高,水稻產量創歷史新高,「太湖2號」糯稻品種平均畝產1900斤。荒廢的水稻田農民稱之為「生地」,就是土壤未種植過水稻,比「熟地」(多年種植)要肥沃,有腐殖質,有機質,生物鏈沒有被破壞,天敵多,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