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我從我的專業角度來說一下「為什麼小麥沒有水稻產量高,反而還比大米便宜?」的原因吧。三個角度:生產成本、種植方式、供需關係。
小麥的生產成本低於水稻(大米):
播種:小麥每畝播種在20斤左右,每斤麥種近幾年均價在4-5元/斤,每畝的種子成本在80-100元左右。雜交水稻插秧的話每畝播種在1.2-1.5斤/畝,單價40-50元/斤,成本在70-80元/畝;如果直播的話,每畝播種3斤左右,每斤40-50元,每畝的種子成本在120元-150元。平均來看,二者播種成本相差不大。
病蟲害防治:小麥主要防治:蚜蟲和赤黴病(兼治了白粉病),一年打藥2次左右:清明前和揚花期各1次,每次成本10-12元/畝,2次防治成本在20-24元/畝。而水稻需要防治的病蟲害就比較多了:稻縱卷葉螟、三二化螟、稻飛蝨、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最近這兩年又比較流行細菌性條斑病和黃金卷葉螟。一季雜交稻全程防治下來,需要打藥3-4次,累計防治成本在100-120元/畝。在病蟲害的防治上,水稻的畝防治成本(100-120元)遠高於小麥(20-24元)。
小麥的種植方式相對於水稻更簡單,且機械化程度高:
從人工成本上來講,小麥上一次肥打兩遍藥可人工可機械,其他的都可以做到全程機械化:聯合播種機、聯合收割機、聯合翻耕機。這點和種植區域偏北方有關係,土地相對更平整、種植更集中。而水稻的種植,水田、插秧、肥料撒施需要人工完成,收割和打藥根據地形情況再定機械和無人機能否進去。這樣就意味著水稻的種植工序更複雜,需要人工更多,導致用工成本更高。
供需關係:大米的消費群體更廣
2017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約4.53億畝,小麥的種植面積約3.6億畝。隨著雜交水稻育種水平不斷提高,水稻的畝產量也大幅提升,現在畝均產在1000-1200斤;小麥的畝均產在900-1100斤。大米的產量相對小麥要多,同時需求量也更大。
多數吃饅頭的人能接受主食饅頭、偶爾米飯;但是,絕大多數南方吃米飯的人接受不了饅頭,甚至說偶爾饅頭。我是地道的山東人,從小以饅頭為主食長大,偶爾能吃頓米飯覺得那是美食;我的愛人是從小是吃米飯長大的湖南人,現在嫁到了山東,吃飯沒有米飯是吃不飽的,必須要頓頓有米飯,否則不能算吃飯。到山東來玩的湖南親戚也是這樣,饅頭對他們來講更像是零食和「難以下咽」的「麵包」。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能接受米飯的人群更多,而能吃饅頭的人是固定、特定的群體。
綜上所述:
小麥的播種成本和水稻差不多,但是病蟲防治成本和管理成本遠低於水稻,另外麵食的消費群體更趨於固定、相對狹窄。成本和供需關係綜合後,就決定了小麥的價格不如大米。當然小麥的優勢是種植和管理更省事,更適合大面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