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山報國寺位於山西盂縣東北方向,水神山風光旖旎集山、祠、寺、泉、洞、碑、林於一體,有著厚重的人文底蘊和悠久的地域文化。元代盂縣知州程明德曾賦詩讚曰:「亂山深處有靈湫,三載傳聞志未酬。今日敬焚香一柱,送風十裡水神頭。」由此得知600多年前水神山已香火鼎盛名聞遐邇。
水神山山腰處建有一廟宇———烈女祠,亦名「聖母祠」,當地人稱「奶奶廟」。相傳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後周世宗柴榮之女柴花公主為避戰亂潛藏入此山,頓感國破家亡悲憤無力,便自縊於山上的棗樹之下,後人為紀念她忠貞節烈的精神,遂建造此廟。烈女祠始建年代難考,但從文獻《遊烈女祠詩》的記載可以推斷,古廟至少在金代時期便存在,歷經元、明、清三代的修繕、近代的復建,才呈現如今模樣。
馳譽三晉蜚聲中外的烈女祠古建築群有著巧奪天工的雕塑工藝以及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從山腳拾階而上一直走到路的盡頭,有一賦詩「向前有別境,轉步登雲梯」的石壁,繼續向上攀登,能看到石門牌坊,刻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踏進石牌坊後便是山門,上有清鹹豐二年七月所刻「芯珠宮」的落款。
聖母殿是整個烈女祠的主殿,殿內東西兩側的牆上繪有美輪美奐的「聖母出巡圖」壁畫,人物精緻形象豐富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古建繪畫藝術瑰寶。
烈女祠的西側下方是抱泉樓院,院內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抱泉樓。樓前石縫中有一株老根突起的棗樹,據說是柴公主自縊之處。老樹旁側是當地口碑甚佳的撈兒泉。此處至今仍有泉水溢出俯身可掬。每逢民俗廟會正日的清晨,青年夫婦敬香祭祀結束,都會前來此伸手泉中進行撈物,當地還一直流傳著撈石男孩,撈瓦女娃的典故。
水神山景區內還有一遠近聞名的寺院——報國寺,古寺周圍蒼松翠柏蒼綠簇擁,在薄霧的輕籠中顯得格外的寧靜,宛如鑲嵌於深山幽谷中的明珠,實屬參禪悟道的理想之地。
報國寺氣勢磅礴恢宏壯觀,古寺建築工藝、雕塑、彩畫均達到了現代最高水平。寺內各殿堂、樓閣、臺榭均務求造型莊嚴精美,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寺內佛像端嚴大方工藝精湛,佛像左右巨幅壁畫,線條流暢細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如今的報國寺的夜景已成當地人引以為傲、津津樂道的話題。每當暮色降臨夜幕濃照,明燈亮起時整個報國寺院,夜炫樓閣星辰照影,莊嚴華麗之感衝擊心靈,現代與古建築交相輝映靜謐祥和,無意中構築了一幅色彩繽紛、富於詩情畫意的山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