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一座地廣人稀的大島嶼,島嶼的正中是一塊紅色的巨型巖石,也是澳洲最具標誌性的名片,名叫烏魯魯,以前被稱為艾爾斯巖石。在沒去過澳洲之前,看到很多宣傳資料都是以烏魯魯為背景,曾以為澳洲就是咱們所謂「黃沙漫天」的荒野,外加烏魯魯這樣聳立的光禿禿巖石。完成澳洲的旅行後發現,澳洲的城市都集中在海岸線上,廣袤無垠的島嶼中部,就是這樣不折不扣的荒野、灌木和巖石,不過「荒涼」的景色同樣讓人震撼,畢竟在其他的大陸,甚至是地球上都少有此類的地形地貌。
烏魯魯
烏魯魯和大堡礁一樣,是澳洲絕對的自然地標,也是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曾經說烏魯魯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石,其實人家是由很多種巖石體組成的山,只是長相「怪異」得像一座孤獨的巖石,造成了大家的誤解。烏魯魯在去年又狠狠「火」了一把,因為當地政府宣布烏魯魯將禁止遊客再攀爬上山,這則新聞吸引了幾十萬的遊客蜂擁而至,在禁令截止日前趕緊體驗一把,造成每天上千人排隊上山的「盛況」。
烏魯魯被禁止攀爬的主要原因當然是保護遺產,這座遠看像屹立荒野中孤獨城牆的巖石,是當地生活了數萬年的原住民心中的「聖山」,結果被現代人佔用不說,還用來攀爬創造旅遊收入,更讓當地土著氣憤的是,遊客上山後好奇於紅色的巖體,會悄悄敲碎巖石帶回家留作紀念,甚至於還有遊客在山上露營,不顧體面的拉屎拉尿。說到這裡順帶提一句,都說國人出去旅行素質不過關,看看這些「文明」的老外也不過如此。
如此行為簡直是對土著「神祇」的褻瀆!是可忍孰不可忍,土著為此向澳洲政府投訴幾十年,如今終於守得雲開見日出,不過有些破壞已經無法挽回,比如攀爬路線的巖石表面已經非常光滑,失去了原本的形態。有趣的是禁令頒布後,還有不少曾經順走「紀念品」的遊客幡然悔過,將帶走的石塊給寄回當地旅遊管理部門,給工作人員徒增不少工作壓力。
講完烏魯魯的趣事再回到風景本身,其實巖石近距離觀賞說不上多美觀,但遠看確實非常漂亮,首先山體經歷了數億年的風霜,在海底不知待過多久,內部富含鐵質,變成陸地後受陽光照射,通體的鐵元素氧化後將山體染成靚麗的紅色,太陽從不同角度照射到山體都呈現不同的色澤,從鮮豔的紅色和橙色調變為日落時的藍色,紫色和粉紅色,也難怪數萬年前土著人就會把它當作膜拜的對象。
烏魯魯的另一特點就是那稀有的造型,漫無邊際的荒原上就這麼個光禿禿的大山,也沒有相應的山脈,側面看過去就像天然的石碑或城牆,空中鳥瞰好似某位大神的「墓冢」,這樣的天然地貌在咱們星球實在是少見,倒是那些描繪外星球的電影作品裡,經常會設計出這樣的場景。
卡塔丘塔
其實烏魯魯這樣的「神山」並非只有一處,只是它太過出名,掩蓋了其他「姊妹」的光芒。離烏魯魯幾十公裡遠的荒野中,就矗立著另一座相似的「神跡」,名叫卡塔丘塔,土著語裡「很多個頭」的意思。看到實景就很好理解這形象的名字,和烏魯魯同樣的風化巖石山體,不過分開形成幾個看似獨立的小山包,不像烏魯魯那樣渾然一體,山包頂部都比較圓滑,遠看就像是幾處谷堆。
卡塔丘塔同樣是當地土著的「神山」,當地土著阿楠古人相信卡塔丘塔是他們所有夢想實現的精神源泉,因此在景區旅行如果有位當地人的嚮導,你會聽到很多關於這座神山的有趣故事。卡塔丘塔和烏魯魯的景觀比較相似,在夕陽西下之時尤其神聖和壯麗,是生命中不容錯過的勝景。
當地人喜歡在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內露營,不過對於不太熟悉環境的朋友,尤其是咱們國家的旅行者來說,熟悉公園的露營條例和事項,以及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尤其重要,因為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非常生態,特色的動植物自然十分豐富,這也是它被評為世界遺產的原因之一,不過其中的毒蛇和毒蜥蜴並不是我們想親密接觸的「萌寵」,所以需要旅行時小心!
重度自由行愛好者,深度體驗過很多國家和城市,關注Steak了解更多旅行攻略,一起交流旅行經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