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歲考上大學,16歲攻讀985院校博士,「神童」現狀如何?
「神童」是對才智非凡的兒童的一類稱呼。這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非同尋常的智力,因為他們的過於聰明而引起了周圍人的羨慕與關注。
這類孩子在智力上雖然有著先天的優勢,但是並不是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長大後依舊異於常人。俗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的孩子雖然小時候十分聰明,但長大後因為種種原因並沒能成就一番大事,反倒成了現實中的「仲永」,泯然眾人矣。我今天要介紹的「神童」張炘煬便其中的一例。
一.瘋狂跳級,接連創下三個最小記錄
1995年,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一個工薪家庭。雖然他的父母並不是腦力達人,而僅僅只是普普通通的在職員工,但張炘煬在學習方面展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從小就表現得非同尋常。在兩歲半這個年齡,許多孩子都還處於牙牙學語的階段,此時的張炘煬已經能夠認識約兩千個字了。張炘煬的好學善學程度讓父母極為震驚,張炘煬也因此成了街坊四鄰熱議的對象。
2000年,張炘煬在5歲時正式就讀小學,但學習天賦極強的他對小學一年級的全部課程僅僅只花了一個月就已經全部學完。於是他開啟了瘋狂的跳級生涯,最終小學六年的全部課程,張炘煬僅僅只花了兩年就已經全部學完了。
進入初中後,張炘煬依舊沒有放慢他的學習速度。雖然張炘煬也曾嘗試像正常同學那樣按部就班的上學放學,但他的學習效率實在太高,早早便學完了初中的全部知識。於是,在他初三時又選擇回到家中開始自學高中課程。當他再次步入校園時,他已經是一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了。
一個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小孩子,在大多數同年人還在上小學的年齡就已經來到了高考的考場,這在考場上顯得格外亮眼。雖然在長相上張炘煬當時還顯得稚嫩,但是在知識的儲備上,他並不輸給這些比他大的哥哥姐姐們。
高考成績公布後,張炘煬以超過二本線約50分的優異成績,最終考進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那時的張炘煬,年僅10歲就即將邁入大學的校園。
進入大學後,張炘煬並沒有停止他的學習腳步。在張炘煬13歲時,他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碩士,16歲時,他又順利的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行博士研究生的學習。10歲考上大學,16歲又開始攻讀985院校博士,接連創下全國最小大學生,最小碩士生和最小博士生的記錄,張炘煬超乎常人的智力讓他一時間成為了「神童」的代名詞。
二.爭議事件不斷,平凡人生初見端倪
張炘煬因為自己神話般的升學故事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各大媒體爭相對他和他的父母進行了採訪,他也成為了媒體記者們眼裡的香餑餑。
但當時的張炘煬由於年紀尚小,對事物的認知畢竟有限,因此他的情商與智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有一次,他在網上公開發布:「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卻佔著資源」的言論,此話一出,便遭到了網友們猛烈的批評。
毋容置疑,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首都是全國人民的首都。北京能有今日的繁華,離不開所有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人的努力。張炘煬的話,無疑深深地傷害了許多在北京的工作人員,對北京的發展以及民族的團結十分不利。
無獨有偶,這位天才為了成為自己心目中的人上人,於是在碩士答辯前用不參加答辯,不考博士來威脅父母給他在北京買房。
以上種種的不當言行在張炘煬身上不斷發生,讓人們為這位神童的未來不禁捏了一把汗。
三.讀博受阻,神童終究回歸平凡
雖然張炘煬的身上有不少的爭議事件,但畢竟他的聰明才智有目共睹,因此大多數人都仍然認為憑藉他非凡的智力,博士畢業以後的張炘煬必定能有一番大作為,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2019年時,已經24歲的張炘煬因為博士畢業論文在知網不能搜索到,因此他被爆博士尚未畢業。如今的張炘煬還在為頭上那頂博士帽拼搏,近幾年他也很少在網絡上活躍,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二十多歲的年紀,博士尚未畢業的他和尋常人漸漸沒有了區別,他的人生終於步入了平凡。
張炘煬的人生從「神童」稱號到步入平凡,許多人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在我看來,張炘煬當下的處境雖然惹人惋惜,但也有一定的理由可尋。首先,學習不比其它,學習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需坐的了冷板凳。古往今來,任何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須經歷寂寞清苦的求學生涯。但張炘煬熱衷於網絡世界,多次在網絡上發表具有爭議的話語,他的學習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其次,張炘煬年齡比身邊人小了太多,這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對周圍的環境難免出現不適應,再加上讀博後張炘煬周邊的人也是十分優秀的,他的優勢並沒有能體現出來,最終對自己的學習效果也肯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最後,沒有一個人的知識是無止境的。俗話說:學無止境。即使張炘煬學習效率高,學習天賦好,但也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博古通今,無所不知的人。在學習的道路上,他肯定也會遇到疑惑,而這些疑惑正是他難以取得博士學位的坎。
不過,張炘煬的博士生涯只是被延遲畢業,並沒有結束。我相信,以張炘煬的聰明才智,只要耐得了寂寞,刻苦學習,是完全能夠取得畢業證書的。希望張炘煬在今後的生活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早日取得博士學位,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為我國的發展作出自己的那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