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經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jī)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是說做人要像水一樣,幫助萬物,默默不爭。水很接近於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裡的七種境界。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的人愛好活動,仁德的人愛好沉靜。聰明的人活得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冰生於水,卻比水強硬百倍。水,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種境界——百折不撓;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聚氣生財;
水淨化萬物,無論世間萬物多髒,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後慢慢淨化自己。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種境界——包容接納;
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 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稜角磐石,即可把稜角磨圓,亦可水滴石穿。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種境界——以柔克剛;
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種境界——能屈能伸;
水雖為寒物,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它從不參與爭鬥,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種境界——達濟天下;
水霧似飄渺,卻有著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成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散可無影無蹤,飄忽於天地之內。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種境界——功成身退。
林清玄說:當我們回到生活的原點,還原到素樸之地的生活,無非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無非是「薄薄酒,勝茶湯,粗粗衣,勝無裳」。
我們寄希望於有厲害的道理來過好一生,殊不知真理往往簡單,只是需要用一生去實踐。
歷經千山萬水,三毛說:「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大鋼琴家霍洛維茨說:「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樸素原來最有力量。」
最深刻的道理就如同靜水流深,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但正是大智所在。
陶淵明辭棄歸隱,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
周敦頤拒絕官場腐敗,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
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佳話。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放下手機,放眼窗外,也許寂靜的枯枝正在冒芽。停下腳步,審視周邊,也許路旁的野花開得正豔。
我們從未停止遇見,只是習慣讓我們視而不見。
一位羊倌曾經說,他很快活,因為他可以與野花攀談與林鳥對話,隨白雲飄蕩草原起舞。
最動蕩的美,往往蘊於靜水流深。
蒙田說過,真正的學者就像田野上的麥穗。麥穗空癟時,它總是高傲地昂著頭。麥穗飽滿而成熟時,它總是低垂著腦袋。往往越是道行深厚的人越懂得沉靜謙卑。
葉聖陶成名後去教書,經歷欄只寫了四個字「小學教師」。
季羨林一生自稱教書匠,「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
楊絳低調至極,面對出版社的力邀時,她風趣回絕:「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真正的修養是靜水流深,胸中有萬千丘壑卻從不張揚,低調處事謙和為人。
一個人最好的擁有,莫過於靜水流深。無言中氣質盡顯,清靜中歡喜自生。